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际城镇化的典型模式及经验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既要着重于对本国国情的深入研究,也应要立足国际视野。因此本文在对国际上典型国家的城镇化进程的分析的基础上将国际城镇化划分为了自由放任式、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三种模式并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关键词:城镇化;模式;制度;进程
  1.国际城镇化的典型模式
  1.1以美国和拉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的城镇化模式
  1880年之前美国城镇化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尚未突破30%。1880年到1960年,在美国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美国的城镇化快速发展并使得大都市成为美国这一阶段城市发展的主要模式。因为政治体制的特殊性,美国的城市化发展缺乏全国总体规划,自由放任式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使得城镇建设无序,空间和社会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从而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和较高的经济成本。20世纪90年代以后,过度郊区化的危害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重视,开始强调土地利用的紧凑模式并提出了“精明增长”的理念。
  拉美的城镇化是伴随着拉美的现代化建设展开的。到20世纪末,主要拉美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都已经超过了50%,成为了当时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拉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主要依靠拉美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下本国工业没有真正发展起来同时由于大举外债,国家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高,政府缺乏对本国工业化的调控力。加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外国资本撤离,拉美的城镇化又缺乏本国工业基础,处于一种过度城镇化的畸形状态,各种社会问题凸显。
  1.2以英国和德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政府调控的城镇化模式。英国的城镇化进程开始于十八世纪中叶,是世界上最早推进城镇化的国家。英国的城镇化发展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并与英国的工业化同步。工业革命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工业革命而大量出现的工厂又吸收了这部分劳动力,促进了大城市的迅速发展。但随着市场主导的城镇化进程遇到瓶颈的时,英国以法律制度为城镇化发展予以支持和保障。20世纪英国先后制定了40多部关于城镇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在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调控,目前英国的城镇化程度和城镇化质量都走在了世界前列。
  19世纪四五十年代,德国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开始了城镇化的道路。到1910年,德国仅用了不到40年的时间完成了城镇化,复制了英国的城镇化道路。普法战争后,德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引导了德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在这一阶段德国的大城市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战前德国的城镇化率也已经达到60%。二战以后,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下,德国的大中小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得到了均衡发展,走出了一条城乡统筹、分布合理、均衡发展的独特模式。
  1.3以日韩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市场推进的城镇化模式。1945年日本战败时城镇化率只有28%,二战后在工业发展的强大推力下,日本的城镇化迅速发展,仅仅经过十年的时间城镇化率迅速上升到56%。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实行以大城市为核心的空间集聚模式,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和临港产业。这种集中性城镇化道路支撑了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但随着人口集聚和城市扩张也带来了经济过密和过疏的矛盾和问题。为了推动日本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日本政府对高度集中的城镇化模式开始反思并从1962年开始制定和实施了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日本的城镇化模式开始由集中型向分散性转型。
  韩国的城镇化模式和日本类似,依托城市已有的工业布局,使人口和资源向少数大城市集中。这样的发展模式适应了战后韩国经济的赶超目标,迅速提高了韩国的国际竞争力。但也增加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为此韩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实行了“新农村运动”开创了城市和农村互动的发展模式。
  2.国际典型国家城镇化发展的经验
  2.1注重发挥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一国的城镇化涉及到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以及城镇布局等多方面的问题。政府对城镇化的顶层涉及和规划指导对于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是必要和必需的。以日本和德国为例,日本首先根据自己国家的资源条件,选择走一条集中型的城镇化道路,1962年开始又先后实行了5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为日本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德国的联邦政府统筹全国范围内的规划目标以及标准并根据地方发展状况、风俗、自然条件等因素调整规划,走出了一条城乡均衡发展的道路。
  2.2注重法律制度的完善。英国等欧洲国家在城镇化初期由于人口和产业迅速向城市集聚而产生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交通拥堵、贫富悬殊等问题。英国首先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年颁布了《济贫修正案》、《国民救助法》,为收入较低的农民工提供了保障。并于20世纪后制定了40多部关于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为英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2.3注重社会管理,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德国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设立了养老保险、法定事故保险和法定事故保险,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德国实行职业教育由政府和企业分担的机制,为德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2.4注重城乡均衡发展。城乡均衡发展的典范是韩国。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新村运动”。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提升农村产业化水平,加强农村的职业培训,实施全方位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同时韩国还完善了农村土地规划、耕地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有效的缓解了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居民收入分配不公平等问题。韩国的城镇化经验告诉我们,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要让农村拥有更多的发展资源而不是单单牺牲农村来换取城市的过度扩张。
  3.国际典型国家城镇化的教训
  3.1城镇化与工业化脱节。城镇化一头连着农业现代化,一头连着工业化。如果城镇化超前发展,就会出现转移到城市的剩余劳动力很难找到工作,失业率上升,随之的其他社会问题也会逐渐显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相脱节的典型案例是拉美国家,拉美国家由于实行错误的“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过度依赖外债,使得本国的工业企业难以真正壮大。加上政府缺乏对城镇化发展的规划和调控,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的出现,陷入了过度城镇化的“拉美城镇化陷阱”。
  3.2过度郊区化。美国实行自由放任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政府任由城镇的发展和建设按市场需求推进,导致了过度郊区化现象的出现。在郊区化的过程中土地资源浪费十分严重且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破坏。同时由于郊区化,居民的通勤成本上升,出行时间提高,且过低的人口密度导致经济成本上升,增加了基础设施的人均开支,许多地方政府不堪重负,难以支撑过度的郊区化。
  3.3人口过于密集。日本和韩国因受自身资源条件的限制,推行集聚型的城镇化,该模式下可以充分发挥集聚效应促进了战后日本和韩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率的迅速提高。但过于密集的人口造成了住房紧张、地价高昂和交通拥挤等一系列的问题,而农村和边远地区则出现了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不足等现象,带来了经济过密与过疏的矛盾,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倪鹏飞.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推进政策[J].江海学刊,2013(1)
  [2] 叶耀先.新中国城镇化的回顾与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2)
  [3] 马小河 胡拥军.中国城镇化进程、面临问题及其总体布局[J].改革,2010(10)
  [4] 谢振东.国外和台湾地区城镇化的典型模式及启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3)
  [5] 温丽.东亚国家城镇化发展经验研究[J].世界农业,2013(11)
  [6] 冯尚春.发达国家城镇化及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04(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14278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