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常态下消费驱动需要驱动消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消费驱动意味着在经济的需求动力结构中消费应获得更长足的发展,以培育起国内市场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内生能力,经济“新常态”应培育起内需(消费)驱动型经济。新常态下消费需求虽已抬头,但消费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仍然面临系列障碍: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停滞的收入分配改革、不健全的社保体系和发展滞后的消费金融等。新常态下应贯彻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大力发展消费金融等,化解消费驱动发展模式形成的系列障碍,创新驱动消费,从而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关键词:消费;驱动;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F0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6)01-0007-04
  一、消费驱动与驱动消费
  一国(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动力,动力源于国民经济所依赖的基本要素。在供给层面,基本要素包含土地、劳动、资本和技术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赢得了三十几年的高速增长(年均增长近10%),主要依靠的是资本积累(国外的资本流入和国内的“高储蓄”)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等。在需求层面,经济发展的驱动成分包括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模式表现为出口和投资驱动模式。
  近些年来,中央颁布的重要政策文件都鲜明地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要实施“创新驱动”,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由投资和出口驱动向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驱动转变,等。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转变的原因就在于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过去过度投资、重复投资虽然使中国经济由“卖方市场”步入“买方市场”,产品丰富了,但也导致了大量重要行业(例如纺织行业、钢铁行业等)的产能过剩、环境恶化、分配结构失衡、资源使用效率下降等一系列棘手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说,中国经济已步入“结构性”过剩的时代,需要调整动力结构、重构经济发展动力。供给层面,要驱动创新;需求层面,要驱动消费。
  需要指出的是,将消费驱动与创新驱动对立起来是不正确的,因为消费属于经济的需求层面,创新属于经济的供给层面,消费需求的增长具有“鼓励创新”效应。在消费驱动条件下,由于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消费需求的增长及消费结构的升级,将诱使企业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名、优、特、新产品为目标进行技术创新;反过来,名、优、特、新产品的技术创新同样会可能引致一股股的消费热潮。将消费驱动与投资驱动相对立也是不正确的。因为,虽然投资和消费虽都属于经济的需求因素,但投资是中间需求,消费是最终需求,消费具有“引致投资”效应。在消费驱动条件下,消费需求的增长及消费结构的升级,为投资的增长提供动力和市场,能够带动投资的增长,甚至提高投资效率。我国要从外需驱动转向内需(消费)驱动,源于需求约束下中国经济需要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前提下的“高出口”的不可持续性。“高出口”的不可持续性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的持续高速增长,现已是进出口的第一大国,基数扩大的条件下若还像以前一样谋求“高出口”已是不现实;②2008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及其紧随的欧债危机等使得中国经济的“外围经济”不太理想,全球经济步入了“去杠杆化”的“新常态”,外围经济的不确定性给中国“高出口”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内需 (消费)驱动意味着相对于投资和出口,消费应获得更快的增长。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着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国际化的“四化”变革,城乡居民消费倾向持续下降,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由1990年为0.85下降到2013年的0.74;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由1990年为0.84下降到2013年的0.61。经济高速增长带来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升,但城乡居民消费倾向持续下降,经济的需求动力结构表现为投资和出口拉动。消费驱动需要驱动消费,新常态下实施“消费驱动”战略需要认识消费驱动的障碍及找准科学合理的驱动消费途径。
  二、新常态下的消费驱动
  2008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及其紧随的欧债危机等使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去杠杆化”的“新常态”,经济复苏的势头并不明朗,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步入了“中高速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新常态”。由过去的“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增长”为经济结构优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个“新常态”下,中国需求动力结构中,出口下滑。出口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7年的35.10%下降到2013年的23.37%,消费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48.2%上升到2013年的49.8%,消费的上升主要是因为居民消费需求的成长,居民消费率由2010年的34.94%上升到2013年的36.17%(见图1)。可以发现,在新常态下,依靠消费更多地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宏观走势初步形成(张占仓[1],2015)。
  新常态下的消费成长面临新特征:①消费需求个性化和多样化。依据马斯诺的5层次需求理论,人的需求可分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收入水平比较低的时候,人们满足的主要是低层次的基本需求,容易追求是商品消费的数量,从众消费心理浓厚,由此我国过去雷同型、排浪式的消费热潮持续呈现。新常态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民生活向富裕阶段迈进,居民需要满足的主要是高层次的需求,追求是商品消费的质量和个性化,由此居民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新特征。②消费行为理性化。消费行为理性化不仅表现在理性消费方面,也表现在理性预期方面。在理性消费方面,随着生产能力的提升,“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居民消费选择性增强,注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提升消费质量是普遍的需求。在理性预期方面,根据预防性储蓄理论,未来收入(支出)不确定性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新常态下居民对其消费行为将趋于理性,既要考虑未来收入的不确定,也会考虑未来支出的不确定。③消费方式现代化。随着科技技术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消费工具具备,居民消费方式趋于现代化,刷卡消费、电话购物、网络购物等消费成长迅速,“双十一”和“双十二”网购狂欢节持续热潮,新常态下消费方式仍将持续创新升级。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升“两大比重”深刻地阐述了未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为此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按照市场机制调节、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深化企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改革。②在再分配方面,要“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政府责任,税收、财政等再分配政策工具应符合“调高、扩中、提低”的原则,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稳步提升。③在分配秩序方面,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和取缔非法收入等,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和强化政府监管等方式,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培育消费信心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居民消费需求扩张的重要支撑。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国际经验表明,一场大的经济危机往往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的重要时机。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后续影响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有利的契机。中央决策层为我国的社保改革绘制了鼓舞人心的“全民社保”蓝图。要把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作为优先目标,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性住房建设为重点,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只有当社会保障能给人民足够的安全预期时,人民才会真正做到居者有其屋、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才能培育起居民的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潜力,从而使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四)大力发展消费金融,倡导科学消费
  当前,我国消费金融发展迟滞的原因,除与中国人传统的“勤俭持家”的观念有关外,还与目前能够提供消费金融产品的机构较少以及消费金融产品缺乏等因素有关。除倡导“科学消费”外,应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起符合国情的金融“后发优势”。①现有消费金融产品的提供者商业银行要积极拓展消费金融供给渠道,丰富消费金融产品,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开发创新,支持城乡居民多样化的消费融资需求。②根据发达国家消费金融的发展经验,要放宽消费金融领域的市场准入,大力推动专业性的消费金融公司发展,如金融财务公司、小额贷款企业、等,努力扩大消费金融市场的主体。③根据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应规范其运行,强化风险管理,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发挥互联网金融对消费成长的促进作用。
  (五)加快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消费
  “新常态”下消费成长具有新的特征,面对新的特征,消费成长需要创新来驱动。①推动产品转型升级。依托技术创新加快转型升级,鼓励消费品企业在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节能化等领域加强技术改造,生产出名、优、特、新产品,大力发展服务产品,通过转型升级推动消费升级,满足人们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②推进消费方式转变。互联网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应贯彻实施国家“互联网+”计划,促进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提升消费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推进网购网销工程。③推广新型消费――生产模式。引导消费品企业积极应用电子商务、个性化定制生产等模式,推动消费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占仓.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可持续发展新趋势[J].河南科学,2015(1): 120-127.
  [2] 官永彬,张应良.转轨时期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2): 15-25.
  [3] 沈坤荣,刘东皇.是何因素制约着中国居民消费[J]. 经济学家,2012,(1):5-14.
  [4] 刘东皇,孟范昆.初次分配、再分配与发展方式转变[J]. 湖北社会科学,2012,(5):57-60.
  [5] 顾惠忠.启动消费需推翻“三座大山”[N].证券时报,2006-01-18.
  [6] 孙开亮.大力发展消费金融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J].世界经济情况,2010(5):51-54.
  [7] 戴宏伟.从非均衡到均衡:改革开放30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J]. 党政干部学刊,2008(12):3-5.
  Abstract: Consumption driving means that consumption should obtain more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demand driving force structure. The aim of it is to develop an endogenous ability which is directed dominantly by the domestic market. The new normal should cultivate an endogenous consumption driving kind of economy. Currently, although the consumption demand has presented its tendency, the consumption driving development model is still facing with a series of obstacles, including imbalance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stagnated income distribution reform, imperfec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under-developed consumption finance. Therefore, we should implement balanced and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reform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improve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develop the consumer finance, and promote consumption by innova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chan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in China.
  Key words: consumption; driving; the new normal
  (责任编辑:张积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14474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