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银行流动性过剩与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两年来,我国银行的流动性过剩极大地影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文分析了流动性过剩的表现及原因,着重从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央行票据发行这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缓解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 货币政策工具 有效性
  作者简介:徐艳(1985-),女,江苏靖江人,河海大学商学院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金融与投资经济;黄德春(1966-),男,江苏海安人,河海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产业金融研究。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突出,对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营产生严重的影响,也给宏观经济运行增加了不稳定因素。特别是进入2007年以来,巨额的资金流动性促使银行信贷规模急剧膨胀,不仅间接地拉动了资产价格全面上升,也对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稳健运行提出了挑战。面对流动性过剩以及由此导致的经济波动和金融不稳定,人民银行已经采取了较大力度的措施,运用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利率、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控,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如何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解决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 是一个值得进一步加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近两年,围绕银行流动性过剩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不少国内外学者对此做了一些研究。Saxegaard等(2008)介绍了非洲撒哈拉次大陆地区的过剩流动资金模式和由此对货币政策效率产生的影响,通过建立非线性VAR 结构模型来说明过剩流动资金削弱了货币的流动机制,最终影响了金融主管当局对经济生活中需求状况的影响能力[1]。Rueffer 等(2008)建立了VAR模型讨论了全球流动资金过剩对国内市场(美国、欧洲和日本)造成的影响[2]。此外,Szpiro等(2008)使用VAR和VECM模型论证了流动资金事实上并没有广泛的影响资产价格。相反,个人资产价格的波动比总资产价格的变化要大[3]。
  冯学敏等(2006)从货币政策工具对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和银行流动性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之间的关系[4]。余小勇等(2007)发现,货币政策与银行流动性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银行稳定对物价稳定的正向作用明显强于物价指数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5]。苗启虎(2007)发现贸易顺差对流动性状况影响最大,其次是现金比率因素,股票市场对流动性状况影响最小[6]。此外,鲁婧等(2007)通过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效用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得出央行应根据各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和效用大小,进行和合理的搭配运用[7]。
  在已有的研究中,首先,部分文献将商业银行存差规模的扩大作为其流动性问题原因的观点有待验证。存差规模的扩大导致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而非实体经济内循环只是流动性过剩的一种表现,而并非导致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本文从经济结构和区域发展年失衡、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热钱的持续流入这两个方面对造成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进行分析;其次,在原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着重从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央行票据发行这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
  
  三、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一)表现
  银行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商业银行存差扩大(见表1);其次,流动性过剩还表现为金融系统的超额准备水平持续处在高位;再次,金融市场上M1与M2数值的逐渐背离;最后是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交易活跃程度。
  表1 2002-2007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贷款增速及存贷差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 w.pbc.gov.cn/
  (二)造成银行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
  1.经济结构和区域发展失衡
  目前境内流动性过剩的根源是我国经济结构和区域发展失衡。相对于投资和出口的高速增长,近年来消费的增速远落后于前二者的增速。2007年, 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增长2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只增长了16.8%,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衡问题加剧。消费相对落后使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体系内部循环,同时投资也存在结构失衡问题。从区域看,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性问题突出,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仍面临资金不足的局面,城市存在流动性过剩压力,而农村却仍然资金缺乏。
  2.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热钱的持续流入
  2007年全年,我国外汇储备增加4609亿美元,同比多增2144亿美元。由于没有完善的机制能够保证汇率的稳定,当前汇率单边小幅缓慢升值的态势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热钱对人民币升值预期,从而加剧了热钱的流入,再加上近年来持续的双顺差也导致外汇储备快速增加,使其成为目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
  
  四、货币政策工具实施效果分析
  面对银行体系日渐增加的流动性,中央银行不断推出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以达到降低流动性,引导经济平稳运行的既定目标。但从执行情况看,在缓解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有效性上并未如愿。
  (一)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难解流动性困局
  截至2008年3月,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已由2004年1.98%和5.31%分别上调至现行的4.14和7.47%,但从调控结果来看连续加息对抑制流动性过剩仍然有限。至2007年12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17万亿元,同比增长16.10%,此外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预计我国在2008年固定投资仍呈现高位稳定增长的态势,但增速可能较2007年有所下降。贷款增长过快、投资过热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小幅加息对降低流动性的效果不是很明显,一方面央行加息力度偏向微调,利率是一把“双刃剑”,上调贷款利率使银行盈利能力增加,放贷意愿增强, 反而可能引起信贷进一步增加,同时加息会导致实际利差扩大,更多热钱流入增大流动性,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另一方面,银行贷款企业主要有国有大型企业和民营中小型企业。在股市持续走高的情势下,大型国有企业因其自有资金充沛和融资渠道较为宽泛使其投资行为较少受加息影响。而中小型企业风险较高,流动性不足,需要向银行借钱发展,即使贷款利率提高一点,其借钱需求也不会减少,因此加息效果可能并不明显。
  (二)利用存款准备金率缓解流动性效果不明显
  2006年7月至2008年3月中央银行11次频繁地将存款准备金率从7.5%调高为15.5%,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从3%上调至4%,共计冻结资金近万亿元。如果金融体系是完善的,没有风险套利和期限套利,那么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可以起到快速、有效地收缩流动性的效果[8]。但就目前中国金融制度安排和银行流动性产生的原因来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所起作用并不是很明显。其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月度间的各项存款余额环比增长比较稳定,其通过调节存款准备金抑制流动性大小的作用十分微弱;二是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幅度小,每次只有0.5个百分点。如果上调幅度1个百分点,如2006年7月,则冻结存款准备金3199亿元,占当月底货币流通量余额(M0)的比重为13.47%;三是超额存款准备金与存款准备金有一定的替代作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可以将超额存款准备金上交为存款准备金,从而为资金周转留有余地。
  (三)发行央行票据政策效应递减
  数据统计显示,从2007年末到2008年3月,央行共发行票据高达6170亿元,尽管央行票据已经成为公开市场上最主要的操作载体,但是央行票据的政策效应并没有那么明显。首先是发行成本和资金使用,由于央行票据只在金融系统内部循环,国家无法使用这笔资金进行社会投资。这意味着在发行票据所形成的沉淀资产没有被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央行却要承担支付利息的成本;其次,定向票据的发行都正值信贷增速时期,发行对象也集中在信贷投放规模较突出的几家银行中,票据利率也具有惩罚性,但是由于我国外汇占款居高不下,前期流动性累计过高,定向票据紧缩作用仍然有限。“如果长期大量发行央票,其对经济的伤害也很大。”余永定说,央行票据的利率一般较低,这意味着资产收益率水平较低;如果央票比例过高,银行贷款比重必然降低,对银行体系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货币政策工具对抑制流动性过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缓解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有效性上并未如愿。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了缓解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解决对策。
  
  五、缓解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对策
  (一)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降低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
  加快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适度扩大汇率波动区间。浮动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才能具有独立性,否则只能被动适应和救急。通过调节汇率的浮动区间,明确汇率政策目标,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外汇市场供求,人民银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为了维持汇率稳定而被动地增发大量的基础货币,从而可以收缩市场货币总量,有效地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二)重视多种政策工具的组合运用,强化央行的流动性管理
  1.距货币政策操作的发展趋势看来,选择公开市场操作和法定准备金工具在平衡和管理银行体系流动性供需、保持流动性水平的平稳适度 、降低短期利率的波动性方面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的优势,为经济活动参与者提供了稳定的金融环境。
  2.积极运用窗口指导和再贴现工具,引导商业银行改善投资结构。通过窗口指导和再贴现工具与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可以合理地引导市场预期,使货币政策措施得到更好的发挥。
  3.注重多种政策工具的综合使用,正视货币政策效应的递减问题。通过分析可见,与货币供应量关系最为密切的指标是汇率,而非利率。
  (三)重视银行资产多元化,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创新
  伴随金融业改革创新的推进,经济金融环境的发展变化对商业银行改变自身的流动性状况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商业银行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主动转变自身的经营模式,提升客户服务水平,才能适应银行业的变革。
  
  参考文献
  [1]Saxegaard, Magnus. Excess Liquid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Evidence from Sub-Saharan Africa [J]
  [2]Rueffer, Rasmus and Stracca. What is Global Excess Liquidity, and Does it Matter? [J]
  [3]Szpiro, Daniel. Excess Monetary Liquidity and Asset Prices [J]
  [4]冯学敏,何雁明,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现状,成因及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J],广西金融研究
  [5]余小勇,吴地宝,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流动性[J],华东经济管理
  [6]苗启虎,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实证分析[J],海南金融
  [7]鲁婧,曾小丽,黄建平,基于流动性过剩视角的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效用分析[J],金融经济
  [8]林凤萍,再论我国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15220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