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途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核心竞争力是处于企业核心地位的、影响全局的竞争力,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企业只有具备核心竞争力才能可持续发展。在深入分析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的基础上,科学探索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中小企业 途径 探索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国内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许多跨国公司也纷纷到我国“淘金”,中小企业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界需要解决的紧迫任务。笔者认为,中小企业能否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能否维持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
  (一)技术创新能力薄弱。许多中小企业创新意识弱,只重视短期效应,在利益的驱动之下,钻法律法规的空子,忽视长期发展,假冒伪劣行为非常严重[1]。这就使得这些中小企业不能形成自己长期的竞争优势,生命周期较短。资料表明,我国仅有三成左右的中小企业具有一定成长潜能,而七成左右的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力是很弱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多数行业、企业的关键和核心技术基本依赖从国外引进,自主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以家电行业为例,离开日本的变频压缩机和变频器,就生产不出变频空调器。我们的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平均仅占企业销售收入的0.4%,而世界500强的许多企业都超过10%。国际企业界普遍认为,研究开发费用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仅够维持,不足1%的企业难以为继。由于研发投入的严重不足,直接导致我国中小企业缺乏成长潜力。
  (二)规模小,实力弱,难以同大企业抗衡。中小企业市场竞争手段偏重于价格竞争,以降低产品成本来抢占市场[2],但其产品质量往往不稳定。2005年一季度企业产品抽查合格率,大企业为94.3%,乡镇及乡镇以下独立核算小企业仅为70.2%,经受不住市场检验,中小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普遍较弱。
  (三)管理决策能力缺乏。许多中小企业战略意识淡薄,普遍存在重战术、轻战略的现象,管理决策能力偏弱,决策的随意性大,直接导致许多中小企业经营方向迷失,经营领域模糊,甚至出现经营的盲目性、投机性,使得核心竞争力难以形成[3]。不少中小企业仍处在创业者直接经营时期,企业家个人对企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决策权力高度集中,决策过程过于简单。在信息收集和论证不充分的情况下,对于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往往理解为“拍板定案”的瞬间行为,缺乏科学的决策和约束机制,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和战略定位,主观性强,战略失误较多。这种高度集中的决策机制在相对稳定的、处于上升通道的市场环境下,在企业创业初期和经营相对单一时,尚可以发挥决策效率高的作用,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在不确定的和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这种决策的随意性无疑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
  (四)企业有限资源利用效率低。中小企业自身的资源一般较少,而在资源有限的境况下,很多中小企业在主营业务尚不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情况下,盲目实施多元化经营,分散了原本就稀缺的资源,影响了核心领域或主营业务领域的竞争力,损害了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缺少了核心竞争力的支撑,一些企业甚至丧失了原有的优势。
  (五)融资渠道较少。大部分中小企业尤其是个体和私营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对市场波动的风险承受力差,经营状况不稳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在经营管理中普遍存在不规范现象,财务管理形同虚设,银行难以掌握其真实的经营状况,银行对其融资面临“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金融机构面对点多、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难以掌握其真实情况时,便对其贷款感到“心里没底”。同时,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淡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逃避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更难信任。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国中小企业设备工艺普遍落后,约有2/3的设备属于一般或落后水平,近60%的机电设备需要更新,抵押价值不高,融资额度较低。中小企业又不能发行企业债,上市融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这些因素导致大部分中小企业只能通过民间借贷进行融资,但民间借贷数额太少,不能满足企业生产、发展需要。
  (六)企业家(老板)自身素质低。在改革开放初期90年代中期很多中小企业经营者往往是靠抓住某个市场机会,利用某几种产品,通过创业的激情进行企业创办与发展。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商品供应出现了“过剩”现象,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但是,由于先天的不足,而后天又缺乏自我提高、自我完善,部分中小企业经营者缺乏现代企业家应具备的经营管理素质。
  
  二、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途径探索
  (一)增强技术创新。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4]。我国中小企业在增强技术创新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后发优势,应当加大研发力量,勇于占领制高点,避免走发达地区走过的弯路,将后发优势转化成技术优势。同时,政府应当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有所作为,针对我国企业技术普遍落后的态势,可适当借鉴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经验,指令性地从中小企业营业收入中提取适当比例的技术创新基金,以鼓励中小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需向央行缴存存款准备金,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需向保监机构缴存在风险基金,那么为什么不能从中小企业的经营收入中强制性提取创业发展基金呢?只要取之于企用之于企,笔者认为无可厚非。
  (二)培育产业集群。规模经济或规模优势不仅指单个企业的规模,也包括多个企业的集群规模[5]。近年来,面对国外大型企业集团在技术、资金、规模和品牌上的优势,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这种在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方面单打独斗的状态急需改变。国内企业间的某些优势不仅不能真正“积聚”和“共享”,反而相互之间恶性竞争,整体成本上升、效益下降、资源浪费。面广量大的我国中小企业只有走集群化发展的道路,变单打独斗为依靠整个群体的竞争力,联手走向市场,才能扭转当前的颓势。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产业集群专家顾强,在“促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报告会”上就“产业集群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专题发言中提出“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取决于产业集群实力”。培育产业集群有利于搭建区域网络,促进技术扩散,形成区域品牌,避免地区间行业同构,不仅能够增强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也能够大大提高区域产业的竞争力,依托众多企业,把产业的“蛋糕”做大,形成规模优势,传统产品只要能够创出特色,同样具有竞争力,小产品只要形成规模,在品种上做足文章,也同样能够形成大产业。
  (三)构建大物流网络。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化大生产趋势急剧加强,客观上要求集约化大物流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可持续大发展。我国物流专家张乃根教授指出“只有构建大物流,才能促进大发展”。构建大物流网络不仅能够降低中小企业经营成本,普遍性地提高全国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带动产业积聚。首先,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广电子商务模式。只有加强信息流的管理,才能加速生产流通运转,降低销售成本,实现经营现代化,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其次,www.TT91.com做大流通企业。规模经营是国外商业企业的制胜法宝之一,只有做大规模,才能降低成本,发挥效益。再次,以城市为中心规划物流线路网络。一般来说,区域中心城市是商品集散和加工的中心,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优势明显,而且物流设施和基础设施齐全,消费集中而且需求量大,交通与信息发达,人才众多,城市与周围地区存在不对称性,所以以城市为中心规划物流网络有利于整合区位优势,吸纳生产要素,实现产业升级。
  (四)强化市场营销能力。首先,中小企业要创新营销观念。根据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多样性和新颖化的变化趋势,开发出消费者喜欢的新产品,要将企业的研究开发与市场营销纳入一个系统中统筹考虑,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就必须不断从市场中反馈信息,并在产品研究开发过程中就酝酿相应的营销方案。其次,中小企业要有正确市场定位。中小企业要善于扬长避短,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市场聚集,抢占新市场。如成都生物所在仔细分析自己的优势及所里开发的新成果后,认为利用我国植物资源开发的治疗冠心病的新药“地奥心血康”与同类药相比,既有技术领先优势又无副作用,而且是用于治疗常见病,便于形成产业,于是以60万贷款起家,集中力量生产经营,在短短几年内营业收入就超过2亿元,成为该行业成长最快的企业之一。再次,中小企业要强化市场细分。对市场不断细分,既是为了使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能很好地满足消费需求,也是为了通过对消费者需求的了解和需求变化进行预测,可为企业的研究开发、产品开发提供一个参照依据。为了避免“营销近视症”,企业对市场细分必须以消费者需求和市场为导向,而不是以产品的性能为导向。通过细分市场,使企业在关注新技术变化动态的同时,结合企业自身实力,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核心优势,有效利用各种必要的资源,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五)构筑适宜的中小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可起到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和辐射的作用。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中小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创造性发展、不断创新等成为中小企业发展中重要的因素,这些都应该体现在中小企业文化的特点中[6]:第一,客户至上。企业的竞争力并不仅仅在于保持产品的质优价廉,关键在于维持客户的忠诚度,通过提供最高水准的服务和最佳表现的产品,以客户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第二,以人为本,团结协作。中小企业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资源要素之一,知识蕴藏于人力资本之中,企业只有创造一个有利于发挥员工积极性、创造力的文化氛围,创造一种让人有所作为的工作氛围并能在企业内部上下均得到充分体现,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掘人才的潜力。第三,追求创新。在复杂多变、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迫使企业必须培育创新文化。
  
  参考文献
  [1]吴贵生著:《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94页。
  [2]陈志华著:《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载于《企业管理》,2006年第3期,第35页。
  [3]彭丽红著:《企业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常科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112页。
  [4]张平华著:《中国企业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1月,第102页。
  [5]仇保兴著:《中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207页。
  [6]马树林著:《入世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走势》[J],载于《中外企业文化》,2002年第7期,第45页。
  
  作者简介:彭惠梅(1979-),女,四川眉山,单位:安徽蚌埠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15244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