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企业项目周期的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提出了基于企业项目周期理论的预算审计质量管理体系,将审计项目分为4个阶段:审计项目启动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结束阶段,阐述每一阶段的主要审计工作,介绍其审计质量管理的关键点,探寻预算审计质量控制的有效途径,力图建立一套预算审计质量管理体系。
  [关键词] 企业项目周期;审计质量;质量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0. 17. 014
  [中图分类号]F23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0)17- 0033- 02
  
  审计组的管理人员应了解所执行的审计质量要求,并有责任保证项目的利益相关者,特别是被审计企业,全面掌握有关预算审计项目的质量要求,以避免审计执行过程中,在对质量审查时出现对项目质量理解分歧的风险。在市场经济下,随着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入,其作用越来越大,但是其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也越来越复杂,在预算审计突出表现为审计手段、业务水平、覆盖范围、审计人员素质的不适应,而其问题根本在于审计理念和思维方式的滞后,导致工作创新不足。本文结合预算审计的工作实践,对审计组织各个阶段质量管理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构建了预算审计质量管理体系,达到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和尽可能高的质量来实现审计目标的目的。
  
  1 当前我国企业预算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
  
  1.1审计理念落后
  审计理念落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审计沟通,二是计算机审计。在审计沟通方面,自开展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以来,针对预算管理发现重大问题的审计线索数量很少,远不及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预算审计的知名度不高,被审计企业及职工对预算审计的认识不够,审与被审双方还没有达成有效沟通,审计质量受到影响。在计算机技术应用方面,尽管审计信息化建设在一些企业已经推行一段时间,但各企业水平参差不齐,审计现场、审计软件主要处于辅助审计阶段,审计人员对综合查账功能使用比较多,而项目管理功能基本上没有得到利用。
  1.2 审计经验不足
  传统的审计经验阻碍了预算审计工作发展,主要表现为不善于从全局的角度系统组织具体审计工作。在审计组织的方式方法上,仍是传统的“由点到面式”。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往往成为财务收支审计的翻版,审计组进点后分成若干小组,然后按会计科目每人各分一块,分兵作战,这实际上就像盲人摸象,摸到什么是什么,逮住什么算什么,查出重大问题往往带有一定偶然性,一些重要问题很可能不自觉地漏掉了,潜藏着很大的审计风险。同时,就账查账,就事论事的工作习惯仍然存在,不能进一步从服务宏观需要出发,不能对审计情况作深入分析,提出有决策参考价值的建议,偏离了审计工作服务大局的根本目的。
  1.3审计要求很高
  当前企业各方面对预算审计的要求与期望值越来越高,审计面临的压力和困难也空前加大。首先,领导层更加重视预算审计工作,要求审计在服务宏观管理和决策中发挥更大作用,审计项目的实施不仅要履行好查出问题的职责,还要督促整改,提供咨询服务,促进预算管理,实现增收节支,力求从制度和机制上治本。其次,随着审计深度和力度的加大,领导越是重视审计,企业越是关注审计,被审计企业就越不愿意暴露问题,审计遇到的难度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大,引发审计风险的可能也空前加大。
  
  2 基于企业项目周期的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在于是否全面覆盖。按照最新的项目质量管理实践和研究的结果,将预算审计质量管理与项目生命周期相结合,可以提出一个更新的四阶段项目质量过程模型。第一阶段(预算审计项目质量启动阶段)起始于识别潜在的项目,终止于签署实施审计工作的授权。第二阶段(预算审计项目质量计划阶段)起始于给予实施具体预算审计工作的授权,终止于企业管理层对预算审计项目计划的认可。第三阶段(预算审计项目质量保证阶段)起始于企业管理层对预算审计项目计划的认可,终止于改善过程和可提交审计成果并完成可提交审计成果。第四阶段(预算审计项目质量结束阶段)起始于被审计企业认可最终交付成果,终止于满意的审计成果被转换与应用。
  2.1预算审计项目质量启动阶段的质量管理
  预算审计项目始于公司管理层对预算管理执行情况深入了解的需求,管理层通过对预算管理有效性、完整性的质疑而提出了实施部分预算审查的决定,此时,就需要从众多管理对象中识别出潜在的审计项目,这个识别过程包括确认预算审计项目的被审计企业、审计出发点、审计关注重点,审计要解决的问题等内容。为此我们需要在这方面运用各种方法加强质量管理,比如通过各种渠道掌握审计的重点与内容。
  2.2预算审计项目计划阶段的质量管理
  得到实施审计工作的授权后,项目进入计划阶段。在预算审计计划阶段,主要确定与项目有关的质量标准并决定达到标准的方法。其主要管理方法是:(1)效益成本分析。质量既可以为审计组带来利益,同样也需要审计组为此付出代价。审计团队在制订其质量计划时,必须权衡项目质量的效益和成本,也就是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2)质量基准计划。基准计划是针对审计项目过程和各种可提交审计成果的质量基准以及达到这些基准的方法。审计质量基准计划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审计过程和各种可提交审计成果进行质量考核和绩效测量的依据。预算质量基准计划的制订首先要依据相应的国家和行业的审计质量准则和规范,同时还要根据被审计企业对审计提交成果的特殊或具体要求。在制订预算审计项目质量计划时,既要满足审计的需求,又要考虑执行过程的可行性。(3)因果分析图。用流程图的方法可以反映审计过程中各相关步骤或环节之间的逻辑与顺序,其中因果分析图是常用在质量管理中的流程图技术,需要大力推广应用。
  2.3 预算审计项目质量保证阶段的质量管理
  质量保证是针对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的关键要素展开的规定,是质量管理中致力于为确保审计成果达到质量要求而提供的信任工作。在其质量管理中,要注重以下方面: (1)预算审计质量管理计划。因为预算审计质量保证强调的是审计实施环境的质量,而实施环境的主要参考依据是预算审计质量管理计划。(2)被审计企业预算管理内控测试结果。被审计企业预算管理质量对整个审计项目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对预算管理进行穿行测试的基础上,根据测试结果可以对预算审计的控制风险作出进一步估计。当控制风险低时,审计人员可以较多地依赖、利用内部控制,并相应减少实质性测试的数量和范围;当控制风险中等时,审计人员应有保留地信赖被审计企业的内部控制,为减少风险,应扩大实质性测试的深度和广度,适当增加预算管理业务项目检查的数量和范围;当控制风险高时,审计人员无法信赖该企业的内部控制,此时,需要对预算经济业务和会计报表项目实施较为详细的实质性测试,以获得支持审计结论的足够证据。
  2.4 预算审计项目结束阶段的质量管理
  全面应用预算审计成果是提高预算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一环,其质量管理的常用办法有:(1)要求被审计企业提交对审计意见的回复、安排审计回访或实施后续审计等。(2)可以将被审计企业的审计问题落实整改情况纳入企业的绩效考核之中。(3)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审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系统资源,在审计结束后,利用审计数据库,将审计查出的每一项问题留存,认真记录并跟踪整改,为今后工作保留珍贵的工作资料。(4)加强对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通过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定性、定量分析,看提出的问题是否符合客观情况,是否从体制、机制上和制定、修改、完善规章的高度上提出解决和预防问题的办法,从大量的数据资料中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
  本文以企业项目质量管理的全生命周期为主线,结合预算审计工作实践,构建了预算审计质量管理体系,完整地实现了审计质量的可控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宝厚.关于全面审计质量控制若干关键问题的思考[J].审计文摘,2008(6):12-17.
  [2]袁雷.内部审计外部质量评估:来自IIARF的调查[J].中国内部审计,2007(11):22-23.
  [3]陈启蕴,张梅.如何提高审计信息质量[J].中国内部审计,2006(7):69.
  [4]卢向南.项目计划与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1.
  [5]张砚,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审计研究,2007(1):37-4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15306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