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两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运行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长期以来,为了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广大“两课”任课教师一直不断探索课堂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两课”要真正适应大学生的特殊性,只限于课堂教学的改革还远远不够,必须向实践环节找出路,加强社会实践创新。
  
  一、高校“两课”教学应以实践为改革突破口
  
  大学生对“两课”的学习和掌握,仅靠教师的课堂讲授,从理论到理论,没有有力的事实说明,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是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更谈不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作为方法的创新,“两课”教育应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1.以实践为突破口是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的战略性选择
  现行“两课”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已有知识的传授为主要目标;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笔试为主要评估手段。从教学内容上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开放性不够,新的知识、信息和成果的缺乏,理论和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加之“两课”理论性强、抽象枯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和积极性不高,对“两课”学习采取被动应付、消极面对的态度。可见,现行“两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实践表明,加强“两课”社会实践教学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办法。以实践为突破口,师生要从实践做起,并且借鉴吸收社会各方面人士的实践成果,来理解理论、丰富理论、认知理论,使社会实践成为直观教学环节和逼真的教学情境。
  2.以实践为突破口是实现高校“两课”教学的最终目标
  从“两课”教学面临的矛盾看,以实践为突破口,是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的战略选择。首先,“两课”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问题,目标是使当代大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事实上,“两课”教学不可能解决大学生面临的所有现实思想问题。而以实践为突破口,学生就能更多地接触实际,更容易把实际问题同基础理论联系起来,也可以尽可能多地解决学生现实思想问题,从而达到较好地打牢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的目标。其次,大学生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通过对比和思考可以较多地解决现实问题。实践是联系实际的唯一途径,实践也是从直观到理性的必经之途。再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不断发展与教材的缺乏整合,事实上存在着矛盾。我们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也要不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对“两课”内容进行提炼、发展和协调融合。要做到这一点,实践就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实践中接触到的现象和问题,哪怕是单一的现象和问题,也不可能用单一的理论完全解释清楚,必须综合运用学过的相关理论,合理地诠释。这样,实践就推动了教材的整合和发展。而经过整合和发展的教材,又为理论教学的深化、协调和融合创造了条件。
  3.以实践为突破口是增强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的战略选择
  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是“两课”教学的根本方法。一支粉笔、一张嘴,盯着教案念到底的呆板教学模式造成理论脱离实际。理论要解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以证明理论的科学性,就必须通过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了理论要解释的对象,就没有了验证理论的标准,也就没有了发展理论的动力。通过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不仅增强了课程的时代感、贴近感,提高学生对“两课”的兴趣和认同,而且还可以提高师生理论研究的动力和能力,不断完善理论联系实际这个根本教学方法。
  
  二、“两课”社会实践课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两课”社会实践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较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并非易事,作为一项正在铺开的教学改革,协调、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十分重要。
  1.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关系。“两课”社会实践是一项随机性和复杂性强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估计到教育的影响性。为此,教师的正确指导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制订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实践基地选择中要认真思考“两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思想特点。它既要符合 “两课”教学形式又要符合学生思想实际,真正使“两课”实践做到“三贴近”。同时,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这样,不仅使学生得到能力的锻炼,而且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2.实践形式和调研内容之间的关系。“两课”社会实践在选题和调研方式上要受具体情况的限制,这就需要根据现有条件制订调研计划。较切实可行的方式是针对当前社会出现的热点、难点等问题进行调研,结束后写出调研报告。指导教师安排调研内容和学生挑选实践形式要互相协调,以保证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3.正确处理好“两课”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衔接关系。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必须与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相结合,二者必须保持一致性,不能脱节。让学生带着理论问题走向社会,以理论指导实践并印证理论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再带着实践问题回到课堂,以实践丰富理论并寻求实践问题上更多更新的理论支持和指导,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抽象到现实,由绝对到辩证,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提高。
  4.正确处理好学校党团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两课”社会实践的关系。目前各高校在假期都组织一些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三下乡”活动、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如果将“两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有机结合,可以使有限的实践教学资源、资金和时间等得以综合利用。具体操作,由教务处负责组织协调,马列教学部负责拟订“两课”社会实践教学计划,包括“两课”社会实践的选题、调研方法、报告撰写等内容,并对学校党团组织工作者和班主任、辅导员队伍进行培训、共同协商“两课”实践教学的运行和安排,使“两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团实践携手并进,可为“两课”实践教学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三、构建切实可行的“两课”社会实践教学方式
  
   高校“两课”要真正适应大学生的特殊性,只限于课堂教学的改革还远远不够,必须向实践环节找出路,加强社会实践创新。“两课”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很多,可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切实可行的内容和形式,具体来讲,大致有以下三种主要形式。
  1.假期社会调查。假期社会调查,由任课教师明确提出调查的具体要求、拟定调查题目、调查提纲,也可由学生根据实际自行拟定调查题目。学生则在学校的寒、暑两个长假中进行“两课”社会实践,使有条件的学生能利用假期接触社会,积累丰富的素材。
  优点:第一,实践时间充裕。暑期长达两个月,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实践时间段;第二,实践安排在暑期,不会影响其他课程的教学,便于集中师资力量,加强管理;第三,校外实践,走入社会,更具社会性,突出社会实践的主旨。假期社会调查方便易行,解决了目前学生多,难以组织大规模社会实践活动的难题。
  难点:第一,需要很多部门的支持与合作;第二,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成绩管理规定进行调整,允许教师在期末单独上报学生“两课”社会实践课的成绩,这是这种社会实践操作起来难度最大的地方。
  2.录像、课堂讨论、讲座、知识竞赛、参观展览、撰写学科论文等可以在校内进行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参观展览的优点是就地取材,随时可以操作,只要有相关的展览就可实施。放映录像、电影的实践教学形式具有生动性、直观性、材料的典型性等特点,对“两课”而言是很好的辅助教学手段。讲座由一线优秀教师举办学术讲座或邀请有关专家、专业人士主讲各类专题讲座,从不同侧面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撰写学科论文是检验学生对该课程相关理论学习深入程度的考核手段,不需要经费投入,不和其他课程发生冲突,而且占用的时间比较少,可以边学习,边思考,逐步积累。
  难点:第一,参观展览、购买影像资料需要学校经费上的支持;第二,演讲赛、讨论和知识竞赛,不能调动所有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开展的次数不可能很多,因此学生数量越多,相对而言参与的人数就越少,效果越不明显。
   3.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分期分批下去参观访问,撰写小型调查报告记入学生成绩。
  优点:第一,典型教育意义突出,便于短期操作、便于与课堂内容及时结合、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第二,方便教师组织、指导社会实践、便于学生分组开展活动、也可以保证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社会实践,不会打乱整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程。
  难点:其一,确定一个或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实践教学基地,不是一个部门能够独立操作的,需要学校和学院的配合。其二,如果组织大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人数多、规模大,时间安排比较难。还需要配备相应数量的指导教师,需要和其他学院进行协调,另外还需要一定数量的实践经费。其三,如果利用正常上课时间安排社会实践,可能与其他课程发生冲突,需要教务处协调。
  社会实践教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当前“两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社会实践教学不是万能的,社会实践教学不能解决所有“两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是希望通过这种教学形式的运用,适应新形势对高校“两课”教学的新要求,增进“两课”教学的实效性,提高“三进”的效果。而且实践教学只有操作恰当,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15384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