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结构调整后的行业报发展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改革开放后快速扩张的行业报在历经三次结构大调整后由“繁”转“精”,如何进一步发展,需要针对行业报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果的积极对策。
  [关键词]行业报;结构调整;对策
  [中图分类号]Z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07)03-0134-03
  
  一、由“繁”转“精”的行业报结构调整
  
  1949年5月1日创办的《人民铁道报》可以说是我国的第一张行业报,从那时起直到20世纪80年代,全国的行业报屈指可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行业报如雨后春笋,纷纷崭露头角,许多部、委、厅、局相继办报,先后在80年代初期创办了《中国旅游报》、《中国民航报》、《中国机械报》、《中国农机化报》、《中国水利电力报》等一大批行业报,仅1984-1988年期间,就创办了33家全国性行业报。据1993年中国新闻年鉴统计,1981年时,全国共有专业性报纸135种,其中大部分是行业报,而几年之后即1987年时,全国1482种公开发行的报纸中,专业报已超过50%。而在1992年新增加的191种报纸中,专业报更占57%,达112种。到1994年时,国务院各个经济职能部门都有了自己系统的行业报,个别部门甚至有2-3张行业报。至此,行业报迎来了建国后种类最多的繁荣时期。应该说,行业报在宣传解读政策法规、提供行业资讯、稳定行业大局、搞活行业市场等方面做出过重大贡献,为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也起了间接的助推作用。但不能回避的问题也相应产生,也就是经历“大扩张”发展阶段后,行业报面临“总量过多、结构失衡、重复建设、忽视质量”等诸多问题,有些问题还很严重,所以中央痛下决心,对报业进行结构性的大调整。
  1.第一次结构大调整。1994年底到1998年底,第一次结构大调整展开,主要针对法制公安类、企业类、教学辅导类报纸和一些内部报纸进行调整。199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和改进书报刊影视音像市场管理的通知》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管理工作要特别注意抓导向、抓总量、抓结构、抓效益,引导这些事业的发展由以规模、数量增长为主转向以质量效益提高为主”,定下了结构调整的方向,也就是由“繁”转“精”,从追求数量转到追求质量,从“做大做多”调整到“做强做精”。1996年12月,“两办”进一步发出《关于加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要“重点转换内部报刊,压缩行业报刊”,并强调“今后不再批办省部级以下的行业报、企事业报”。第一次结构大调整,全国共压缩公开报纸300多种,占报纸总数的13.6%,另外还停办和转化了3773种内部报纸,取消了内部报刊系列。
  2.第二次结构大调整。从1999年8月至2000年6月,第二次结构大调整主要针对中央国家机关和省、市、区、厅、局报刊。“两办”1999年8月发出的《关于调整中央国家机关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报刊结构的通知》指出:主要解决报刊出版工作中厅局办报刊与市场脱节,结构重复,消费公款,引起摊派而加重群众负担,损害政府形象的问题。第二次结构大调整共划转厅局报纸550种,压缩报纸42种,初步解决了行政机关办报刊存在的问题。
  3.第三次结构大调整。虽然经过了两次大规模的结构大调整,但行业报量多质低的问题仍没有根本性解决。如2002年,全国出版的2137种报纸中,行业报仍占了将近一半。因此,从2003年7月开始,第三次报业结构大调整展开。根据2003年《关于进一步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的通知》精神,共停办报刊677种,其中期刊395种,报纸282种,而县级报纸则只有10%左右得以保留。至此,行业报通过划转或停刊,大大缩减了种类,仅2003年,全国就有16种行业报停办,包括广东的《广东公安报》、《广东工商报》、《法制画报》等。历经三次报业结构大调整,一大批质量偏低、市场前景黯淡、内部亏损、内容重复的行业报被取消,而一批质量较高、经营得当、市场前景广阔的行业报继续挺立于报林,如《计算机世界》、《中国经营报》、《京华时报》、《中国建设报》、《广东建设报》等。
  
  二、结构调整后的行业报特点
  
  1.管理部门多样化。调整之后,有的行业报仍由原主办单位主管,如《中国建设报》,仍由建设部管理;有的划归宣传部主管的党报集团,如《广东建设报》由广东省建设厅主管划转至《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主管;有的则由行业协会代管,改变了以往绝大部分由行业厅局主管的局面。
  2.强势行业报更突出。一批整体实力较弱的行业报停刊后,强势行业报显得更加突出,其生长空间进一步扩大,行业对之的注意力进一步集中并加强,有利于资源进一步整合,强势行业报更精更强。
  3.部分行业报改变了定位。由于关、停、并、转的缘故,许多行业报改变了定位,报道内容超出原行业甚至和原行业毫无关系,如河南的《许昌广播电视报》、山东的《鲁西科技报》、重庆的《现代工人报》、河南的《东方家庭报》就分别变成《许昌晨报》、《聊城晚报》、《重庆时报》、《东方时报》等综合性报纸。广州市计委主办的《信息时报》划归《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后,也改成综合性报纸。北京《京华时报》也是改成综合性都市报的典型,其前身《中国引进时报》,改变定位2年多以后就跻身于北京的五大都市报之列。《中国物资报》、《戏剧电影报》也相继改成《华夏时报》、《北京娱乐信报》。
  4.市场化程度普遍提高。长期依附于行业主管厅局,导致行业报市场化程度偏低,远离读者需要,靠摊派和“施舍”过日子。三次大调整后,行业报普遍意识到转型的重要性,对市场的感应显著加强。这一方面是生存压力逼出来的,另一方面则是新的主管单位的新要求。因此,不少行业报无论是新闻采编方面的内容提供,还是广告发行方面的重新策划,都带有明显的市场倾向性。
  5.仍旧沿袭许多调整前的不足。虽经三次大调整,众多行业报结构进一步优化,但仍旧有不少行业报沿袭调整前的习惯打法,存在着“遗传”下来的不足。一是在内容提供上,“官样”文章多,只习惯于照本宣科刊登政策法规,习惯于照搬会议通稿或有关厅局工作报告,缺少可读性和亲和力,给人感觉还是厅局“机关报”。二是在报纸发行上,仍指望厅局下文或打招呼,一旦离开厅局的明文支持就无从下手。三是在广告策划上缺乏新意,只习惯于将厅局表扬的先进单位编书或写软报道,然后收取广告费,或寄希望于厅局的某些活动 “漏”一些费用出来作为宣传费(实则广告费)。四是远离企业,不知道企业的需求,反映不出企业的心声,提供不了企业在行业中运作的指导,导致新闻单一(机关新闻多)、广告来源单一(企业投广告少)、发行单一(企业自发订阅的更少)。五是人才结构不合理。许多行业报都是厅局的一个处室,调整之前就是厅局的在编干部职工,不少人办报纸属半路出家,虽然有些具备一定的行业知识,但很多缺乏新闻业务知识和市场经济观念。六是普遍不够规模。虽然行业报的规模与综合报的规模不能划等号,但许多行业报发行量偏低,有的只有廖廖几千份,比起《计算机世界》、《中国经营报》的2030万份发行量相去甚远,比起综合报的超百万份更是望尘莫及。规模小自然影响小,容易被忽视,也容易被其它媒体所替代。因此,结构调整后的行业报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弥补不足,发挥优势,有针对性地做好经营管理工作。
  
  三、结构调整后的行业报发展对策
  
  1.立足“官场”和“市场”。厅局创办的行业报结构调整后不仅不能远离厅局,反而要更加依靠厅局,只是依靠的方式要改变,不能是简单的“等靠要”,而是第一时间披露行业政策法规并及时做好解读,真正在全行业起导向和指南作用。如果抓不到厅局(也就是所谓的“官场”)资讯,行业报就缺失了“有形的手”这一块,就不能及时反映行业在主管厅局调控引导服务推动下的变化发展。仅有“官场”没有“市场”也不够,大调整以后行业报已经“断奶”,必须自己解决生存之路,那就要拓展资源,立足市场。所谓立足“市场”也就是深入本行业,了解行业上中下游产业链,熟悉企业,加强与行业协会团体的沟通往来,这样就将“官场”和“市场”连成有机整体,无论是新闻采访还是广告发行都能找准突破口,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内容为王”。转型后的行业报不能再靠关系征订,要以全新的采编思路来提供有吸引力的资讯,使“官场”和“市场”的读者由当初的“赞助”订阅变成“需求”订阅。这是决定行业报长久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真正可说是“内容为王”。
  要想立足“官场”和“市场”,连接“官场”和“市场”,靠的也是内容,必须科学把握有关政策法规,然后生动地解读,根据市场情况作出相应分析预测,既有利于“官场”政策的推行,又给“市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同时,将市场行情披露,反映企业心声,也为“官场”决策提供依据。这样上情下达,下情上达,行业报的沟通桥梁和交流平台的作用就不可替代。所以,行业报切忌“内行不想看,外行看不懂”的内容,这样发展下去,“官场”“市场”都会丢失。尤其是不少综合性媒体也大规模介入行业报道,如家电、娱乐、通讯、旅游等,势必给行业报带来强劲冲击,如果不在内容上做出切实的更新,就有可能被淘汰。
  3.有效发行。一般而言,报纸的发行量越大越有影响力,越有利于经营活动,但也不是绝对的,即便是综合性报纸也不能一味追求发行量,还需要考虑成本,考虑所发行地区和读者的广告回报率,否则仅有发行量,广告回报量不足,报纸终要亏损。行业报的情况更是如此,必须充分考虑发行对象的直接和间接广告回报率,必须做到有效发行,发行有效。行业报的专业性决定了行业报跨行业发行的无效,非本行业读者多数看不懂或不愿看,即便是免费派送也鲜有回头客,所以有的行业报盲目铺报摊促发行浪费了资源。行业报应该找准读者定位,须窄众则窄众,宜宽众就宽众,例如《广东建设报》,其发行对象就应围绕以广东建设厅为中心的“大建设口”拓展发行,包括国土、交通、水利、环保、景观园林、城市规划等相关部门所涉业务和人员,以及相关产业链的行业协会、团体、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发行推进。找准了读者群展开发行工作,就是有效发行,就能在新闻采编、广告经营、品牌活动等多方面产生共鸣。
  4.活动促广告。行业报与综合报的显著区别就是窄众与宽众的区别,综合报往往凭规模效应就能吸引广告投放,但行业报则难攀比(因为规模小,发行量少),广告业务属典型的买方市场,以《广东建设报》为例,房地产业的广告十分明显,即房地产销售广告很少在《广东建设报》投放,因为效果不明显,覆盖面窄,因而只能从上游寻找广告卖点,从房地产开发入手,包括开发商的资质、实力、诚信等方面做品牌广告。而比较见效的经营策划就是多搞活动,以活动促广告,比如《广东建设报》和广东省房地产协会联合举办“诚信联盟”活动,以及举办“房地产新政”高峰论坛等,就十分吸引开发商,广告也来得相对容易。又比如2006年《广东建设报》的“见证广东建设20周年”大型系列活动,以《广东建设报》创刊20周年为切入点,和深圳一家同样创办20周年的企业联袂策划,将20年来建设口的大事回顾,将各地建设20年的成就扫描,将行业内的前20强企业作为关注重点,将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团体、专家学者、行业企业、产业链相关客户及热心读者,通过这一活动联系起来,搭建一个综合交流展现的平台,不仅广告收入喜人,而且报纸品牌影响力大大加强。
  5.人才结构的相应调整。结构调整前,许多行业报都是在本行业部门物色人才,这些人才带有浓厚的行业行政人员特性,不少还是厅局的在编人员。三次大调整之后,有的行业报变成了综合报或其他与原行业内容不相关的报纸,人员自然作了大幅度调整,而继续从事行业报道的行业报,人员多数保留下来,这一部分人员必须与时俱进,观念和工作方法都要注意转型,要熟悉报业经营规划,贴近市场。人才的结构也要相应调整,除了原班人马的知识结构调整(即增加新闻采编、报业经营、市场经济知识)外,还须有意识引进有新闻专业知识和行业知识的科班技术人才,引进有市场开拓经验的报业经营人才,引进懂得报业管理和战略策划的领导人才,以此来优化报业人才结构,提升整体的竞争力。在人才的使用上,应该采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招聘制,打破固有的“大锅饭”观念,并配以绩效考核的激励机制,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对于能力差又不肯接受新知识、缺乏责任心的人员则坚决淘汰出局,这是行业报由“机关报”走向“市场报”的人才必由之路。
  6.代理制和融资。行业报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有的行业报在探讨代理制和融资的途径。代理制多见于一些行业期刊,即将刊物的广告业务代理给专业的广告咨询公司,这种方式在报纸规模比较小时有一定可取之处,一方面因为专业广告公司有一定的广告客源和营销网络,另一方面则是专业广告公司有较丰富的广告策划经验,能够立竿见影将报纸的市场效益体现。尤其是专业广告公司比报纸更直接快捷捕捉到市场需求和信息反馈,这对于报纸调整定位贴近市场很有帮助。当然,如果报纸的品牌打响了,规模壮大了,人才队伍总体素质提高了,采用部分版块代理制或完全由自己来运作也是可行的。1980年9月由原电子工业部科技情报研究所与美国IDG集团合资创办的《计算机世界》,可以说是我国第一家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的合资报纸,因为有雄厚的资金活动,在人才配备和内部管理上都中规中矩,发展迅速,2002年广告收入就达4.5亿元,进入全国报业十强之列,2004年更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也是整个传媒界最具价值的20强品牌之一,品牌价值高达29.5亿元,起到了行业报融资发展的良好示范效应。众多行业报都深受规模小、实力弱的困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财力所困,因此,融资对于行业报做大做强有明显的帮助。不过,行业报的融资不能照搬《计算机世界》的做法,根据现阶段的报业规定,只能是在经营板块与国有资金或民资进行合作,不能干预采编规则,这是必须注意的地方。另外,融资后的战略发展方向,做大不如做强,或者说首先要做强,因为行业报的特点与综合性报纸不同,不能仅仅追求发行数量的规模,而是讲究有效发行,讲究一张行业报在行业内的权威地位即其他媒体无可替代,那就必须提供权威特色内容,打造行业第一品牌,形成独一无二的影响力,真正在行业内叫响做强,这比仅仅靠融资去铺报摊促短期发行量更具深远意义,这也是行业报长远发展、长久生存的关键。
  
  [作者简介]游梦华(1965-),男,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博士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参考文献]
  [1]赵书生.中国专业报纸的地位和发展趋势[J].青年记者,2006,(11).
  [2]施华,柳顺华.行业报发展战略谈[J].新闻前哨,2006,(1).
  [3]鞠宏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业结构的变迁,2004年中国报业年鉴.
  [4]贾三陵.“九五”我国报业发展回顾[z].出版年鉴(2001)
  
  [责任编辑:李玉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15511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