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减压: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不经意中,“压力山大”成了流行语。“有压力时觉得累,没压力时觉得可怕”,“加班压力大,不加班压力更大”。在我们的身边,不少人都在抑郁中,一些看似优雅绅士的白领会因一件小事而突然情绪爆发……压力无处不在:一个人有,一个家庭也有;一个团队有,一个国家或民族也有。内在的“需要”、外在的“改变”都成了压力的根源。在《哈佛减压课》中,医学博士约瑟夫・施兰德和未来作家利・迪瓦恩根据最新的权威研究成果,详细地解读了压力,以及如何正确地认识压力、缓解压力,化压力为动力。
  人一生60%~90%的疾病都与压力处理不当有关。一如施兰德和迪瓦恩所言,“即使人们对压力情景的感知不同,从本质上来讲,身体对压力的反应是一样的。”比如,神经系统会受到悲观情绪影响,向肾上腺发出信号,释放肾上腺素、皮质醇等激素,并由此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等;心血管系统可能出现急性应激反应的反复发作,引起冠状动脉的炎症,导致心脏病;胃肠道系统,容易发生胃灼热或胃酸反流,甚至呕吐。医学研究还表明,消极的应对压力还会影响消化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以及影响男性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和女性的月经状况。
  “举目有风景之异,思之有今昔之叹。”平心而论,压力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哈佛减压课》一书中,施兰德和迪瓦恩将压力分为来自家庭的、来自工作的和来自学校的三种。他们认为,压力具有传染性,“如果你仔细观察处在压力中的人,你会发现压力的传染性十分惊人。”压力不但会引起失眠和挫败感,“一旦发怒,就具有非常危险的攻击性……”,“压力过大还可以让人产生另外一种完全迥异的反应。某些人有了压力不会用愤怒来发泄,而是选择退缩。他们把自己和那些会给他们带来压力的人、地点以及情景隔离开来。”这种行为称之为“退行”,借此回到幼稚行为以使自己感到舒服、安慰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有人说,最没有压力的人,也是最没有前途的人。这话虽然说得绝对了一点,但不无道理。做人,有压力是个正常的现象,没有压力反而不正常了。压力有它消极的一面,也有它积极的一面。遭遇压力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坦然承受并战胜它,关键看我们自己怎么来看待它,从哪个角度或立场来分析它;如果我们积极面对,适当的压力对人的成长是有好处的。对于大多数的人而言,由于人的天性的好强与自尊还使得压力成为人奋起直追的动力源泉。用施兰德和迪瓦恩的话说,压力是“人类得以进化繁衍的生存工具之一”。
  我们的社会张力太大,一切都是紧绷的,想要更多的钱、更多的物质财富,越多越好,反馈到个人身上也是这样。对于人类,“最后一个禁忌,不是吸毒也不是性乱,而是压力”。比如,上学、移民、出国、角色、关系、健康、财产状况的变化等角色的变化,以及与身边人的关系的改变,这些都会给我们带来压力,“如果我们觉得不幸,可能会永远不幸。”一如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所说的,“人类不是被问题本身所困扰,而是被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所困扰。”所以,要有意识地用“理性信念”替代“非理性信念”,最大限度规避“压力陷阱”。比如,多看“得”少管“失”;比如,平衡生活,实现压力最小化。
  人的压力有两种,一种是必然的,一种则是自找的,主要来自对自己、他人或社会的苛求,比如要上名牌大学最好的专业、要找既有钱又体面的工作、要社会没有弊端绝对公平等等。无限多的压力就像水龙头里的水,源源不绝地流到心理承受力的“杯子”里,成了沉甸甸的负担。如果把压力比作“货物”,严重超载的“货物”不但会压翻心理的“马车”,过大的心理负担还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要正确的认识压力,以豁达进取的心态加大“杯子”的容量,给心灵多一点空间。
  “熟水性,好划船。”反之,“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会有迷失方向的危险。在《哈佛减压课》中,施兰德和迪瓦恩用了大量的篇幅和我们分享“减压”的方式。比如,压力干预;比如“冥想”,这是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往往会感觉不到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能以极高的效率完成手中的任务,并且产生充实的感觉,“几个世纪以来,冥想被认为具有减轻压力的作用。冥想的目标是获得一种宁静的意识状态,使思维更清晰,注意力更集中”;比如,制定减压方案等。
  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心态要好是至关重要的。心情轻松了,才会有更充沛的精力、更敏锐的思维,去创造更多的美好事物,而不至于被困在自己的“迷局”之中,透不过气来。当然,“减压”没有标准如一方式,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减压方式。比如散步,比如遛狗,比如沉默静思或者听音乐,都是缓解压力的好方法。在西方国家,还盛行着一种新奇的、有趣的解压方式。比如,摔盘子泄愤、假想一个愤怒对象对他拳打脚踢等等。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选择合适的“减压”方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15589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