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认同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价值认知、情感认同、行为践履、校园文化自觉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四个层次。教化内化机制、体验机制、情境机制、固化机制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发生和深化。基于认同层次和认同机制基础之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坚持灌输理论,提高灌输效果;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要构筑实践平台,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要优化固化机制,深化教育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2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层次
  (一)起点层次――价值认知
  价值认知是是一种价值认识的方式,他与价值评价相互区别,主要是指通过认知的途径和方法而获得价值认识。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层次中,价值认识是其起点层次,是情感层次、行为层次等的基础和前提。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知具有感知和理性两个梯度。价值感知解决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什么”的问题,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历史逻辑等。价值感知是价值认知的初级状态,它具片面性、直接性、表面性和不全面的特点,价值感知要上升为价值理性。价值理性是建立在价值感知基础之上,是思维加工、分析和处理的结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性具有全面性、深刻性、系统性的特点,要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如为什么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等。诸如为什么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是什么、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等。
  (二)核心层次――情感认同
  情感认同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中发挥著“穿针引线”的作用。一方面使认知情感化,补充并强化着认知的价值和意义,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和接受程度。另一方面,对行为认同起驱动和调节作用,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激励和诱导大学生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大学生满腔热情地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往往导致大学生形成疏远、躲避甚至拒绝的心理。情感认同是建立在价值认知基础之上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判断,对于从价值认知到情感认同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做是价值认知――价值评价――价值判断的过程。
  (三)结果层次――行为践履
  在经历价值认知和情感认同后,大学生无论在理智上还是情感都达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但这种认同还不是认同的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中,为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和信守的思想品格和价值准则,其本质也是一个实践过程,需要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行动中”。[1]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真知、真情、真信还需落实到大学生的行为践履上。
  行为践履就是大学生在理智的选择和情感的归依中确定行为取向,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规约,主动自觉地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要求,即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一定的行为。
  (四)最高层次――校园文化的自觉
  在多元文化相互激荡背景下,大学校园文化不同程度被流行文化、通俗文化所钳制。作为祖国未来,民族希望的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参与校园文化自觉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不仅要继承传统文化,而且还要争做先进文化的排头兵。大学校园文化与流行文化的时间序列上说,应该是大学校园文化引领社会文化并促进自身与社会文化的良好的互动,而不是社会文化钳制大学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沦为社会文化的俘虏。
  作为特殊群体的大学生,在实现价值认知、情感认同、行为践履的基础上,还要积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树立高度的大学校园文化自觉,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并用这种大学校园文化自觉去引领社会文化的自觉。唯有此,大学才能发挥真正作用,大学生才能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作用机制
  “一个完整的道德接受活动的启动和运行是以主体道德需要为核心的内在动力系统和以社会道德需要为核心的外在动力系统,有机结合共同推动的”。[2]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离不开一系列作用机制
  (一)教化内化机制
  教化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把一定的教育内容、行为准则转化给人们的过程。内化是外部事物向内部精神转化的过程,是对象的主体化、心理化、意识化。
  教化内化是大学生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本机制。教化强调的是教育者通过说服、灌输等途径和方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主体思想和行为,内化则是指体主体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把它变成自己的信念和行为,使其成为主体思想和行为的一部分。教化内化两个机制体现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时候主导性与主体性、受动性与能动性的多维度统一。如果没有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化,大学生就无法系统接受或者真正达到对内化;如果大学生没有对其积极内化,就不能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认同。
  (二)体验机制
  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曾这样说,“读过马克思主义本本的许多人,成了革命叛徒,那些不识字的工人常常能够很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3]为什么?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归根结底是因为工人有着三座大山压迫的深刻生活体验。
  “体验”,是直接实践的反思性心理过程,具有直接感受性和个体独特性特征。体验是也是认识的一种形式和过程。人们对对象进行“体验”后,往往会以潜在意识形式将对象储藏和保存于头脑中,体验具有感性特征。体验在具有感性特点的同时,又具有理性成分,包含着对感性的梳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需要一些支撑条件,其中主要的有经验事实的比照性支撑、情感信念的导向性支撑等。但这些支撑条件真正发挥作用,都离不开体验机制的作用。   (三)情境机制
  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情境说到底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一种特定的背景条件。在一定的情境下,大学生才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认知、体验、践履。没有相应的情境,道德行为就无法表现出来,也就无法评价。即是说大学生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恰当的设置情境,能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也能推动大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之成为自己的内在行为。
  (四)固化机制
  列宁说过“只有那些已经深入文化、深入日常生活和成为习惯的东西,才能算作已达到的成就”。[4]人的价值观形成后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仍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观的认同经过教化内化、体验以及情境机制等若干环后,大学生接受和内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一般说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也告一段落。但要巩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需要进一步努力。其中固化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从程序上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从教化、体验、体认到固化的过程,但这也不是一个自然流程。人的心理比较复杂,思想认识的反复会时常发生。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因为心理是极其复杂的,思想认识的反复是经常发生的。同时,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可能会改变这种顺序。接受是固化的前提,但接受之后需要不断的强化、巩固。都可能或者说可以改变这种顺序。固化的前提是接受,但接受之后尚须经过不断强化而固化。
  三、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认同层次和作用机制反映了大学生这一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知、情、意、信、行转化及其动力。基于认同层次和作用机制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增强教育实效性。
  (一)坚持灌输理论,提高灌输效果
  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层次来看,价值认知处于基础层次。大学生没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就不会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而这种认知又不是大学生自发发生的,它离不开外部的灌输。因此必须坚持灌输理论,提高灌输效果。
  第一,整合、优化课堂教学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要把握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让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本质、特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第二,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加强对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力,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势,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当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价值观教育中要凸显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另外,大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QQ、微博、手机短信等,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第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辅导活动。通过辅导报告、聘请专家等弄清楚大学生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才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使命。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个体的价值认同总是在一定的社会价值环境中进行和实现,价值环境诸因素的交叉作用某种氛围和作用力场,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个体价值认同活动的运行及结果。”[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首先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领校园文化假设,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形成弘扬正气的主流舆论,传播正确的价值导向。其次,校园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积极优化校园物质环境,让花、草、树木传声,让亭、廊、塑雕传意,让器、物、建筑传情。再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还需要健全高校的制度保障。一个社会的高端价值观要赢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存在着两大作用过程。第一大作用过程是政策路径,第二大作用过程是制度路径。这种制度的良性运行导致人们对该制度的认可与赞同,制度规约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构筑实践平台,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
  要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真正认同,除了科学理论支撑,正确的理念指引,还要构筑需要构筑实践平台,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
  构筑实践平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首先需要密切大学、社会、大学生三方的联系,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社会协同作用和大学生主体作用。其次需要建立集系统化、全程化、社会化、基地化和项目化于一体的实践运行机制。再次,发挥实践平台作用,还应完善与学生心理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最后,随着大学生实践体验人数的增加,高校还应该完善实践保障制度。
  (四)优化固化机制,深化教育效果
  首先,创造反复实践的条件。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才干、长知识和受锻炼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高校应积极伟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基地和平台,要通过平台给予大学生反复实践的机会。
  其次,形成正确的社会评价,提供正面的舆论支持。政府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是非对错的评价机制。对在社会生活中涌现出的道德人物和先进典型及时给予表彰,行程积极正面的引导力。在高校内,要广泛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突出的教职工和学生典型,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大学生的凝聚力与对社会的使命感、责任。
  再次,广开言路,给学生反复表达的机会。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团学活动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作用,如开展我为社会主义价值观代言、社会主义价值观主体征文活动,通过这些内容丰富、主体突出额活动给同学们以表达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机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功能,开展系列培育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线上活动,如线上代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活动、线上谈体会跟帖活动。
  参考文献:
  [1]吴潜涛.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N].人民日报,2009-01-29.
  [2]张琼.道德接受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41.
  [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5.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1.
  [5]王建国.当代青年荣辱观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 2006(5).
  作者简介:曹宣明(1985-),男,硕士研究生,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助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26847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