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伴随现代社会不断发展,我国经济水平和科技实力明显提高。知识经济发展下,以互联网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得到较大程度发展,移动支付、电子支付、网络支付、信息汇总、大数据分析等发展下,人们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使用更能具现代化气息。互联网金融模式是政府政策引导以及互联网科技发展下的产物,一经推出得到较大市场反响。但由于我国开展互联网金融模式时间、技术、规模有限导致互联网金融模式开展中面临一些问题影响其发展。本文将针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在结合多方文献基础上给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业务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2
  一、相关概述
  (一)互联网
  互联网是现代经济社会、技术社会、知识社会共同作用下发展的产物,主要是通过计算机进行互联网的展示。各国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互联网是通过两台以上的计算机通过现代网络技术相连的一种跨越地域的联系方式,两个人尽管相隔万里通过互联网也可以进行谈话、交流,甚至可以在一起完成共一项工作。
  (二)金融
  金融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下对价值交换的统称。通过现代金融理念的不断发展,金融还含义也进一步扩大,从金融产品角度看,主要包括证券、保险、借贷等多个领域。伴随金融在社会中地位的显现,世界各国高校开始的金融专业成为最热门专业,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众多金融人才。
  互联网金融就是现代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发展,通过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信息共享、便利性、实时性等特点推动金融业务的发展。
  (三)互联网对银行传统金融业务的冲击
  1.商业银行中介角色弱化
  之所以说商业银行的中介角色,很容易理解。以存款为例,过去我国商业银行中的日常存取款业务通常是客户来到相应的银行网点,再通过柜员进行业务办理,尽管发展到2005年我国多数城市开始使用借记卡,但到柜台办理业务依然是主流方式,可以有效保证柜员的办理效率。但字电子银行产生后,客户感受到其便利性、解决性、省时性,会直接在ATM机或电子银行进行业务办理,无需通过柜员。以支付宝、财付通、快捷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创新其发展模式,不断延伸其业务领域,大肆渗透、抢占银行的支付结算份额,蚕食商业银行传统领域的中间业务市场,对商业银行传统代销类中间业务产生冲击。(见图1)
  目前已获牌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有 250 多家,交易规模约12.9 万亿元,同比增长 54.2%,分流了银行的部分传统结算业务 ;再如在资管产品销售领域,随着“三马卖保险”、微信以及基金网店等众多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出现,银行作为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的分销商角色面临竞争。
  2.冲击商业银行支付中介地位
  和过去的支付方式不同,现代大部分的客户是通过互联网的完成交易和支付,或者说是融资平台来直接较量,既存在着金融脱媒,同时也隔绝着客户与银行的联系。对银行和客户的基础来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或者说一定的冲击。虽然互联网行业做了很多尝试,目前还不能从根本上撼动商业银行的地位,但是在人们的观念和舆论上还是形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力。这就是舆论和观念上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出新要求,这对商业银行也会带来一定的冲击。(见图2)
  图2 我国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趋势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模式开展下,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也不断开展,各类符合客户需要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不断更新和发展,实际上也证明了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的趋势和前景。我国商业银行作为传统金融业务主体,通过近20年不断更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同样证明互联网金融模式是需要不断完善以推动其更好发展的。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业务机制缺失,专业认识缺失
  依然由于资金、技术、工作人员等原因,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相关业务人员没有接触到系统的业务培训训练,及时接受培训,能够接受培训的工作人员也十分有限,加上部分员工由于专业知识有所欠缺,很难在日常工作中对互联网金融业务进行销售。内部工作人员队伍的业务效率低下,也成为影响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的主要原因。另外,互联网金融发展下专业管理者数量不足,优秀管理者面临的岗位调换次数过多,造成互联网金融内部的人员流动性过大,导致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不顺,而究其根本也是在于互联网金融业务体系建立缺失。
  (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功能和种类有待提升
  在日常的办公中,不仅仅是互联网金融业务,其他的金融业务也面临办理业务花费时间长,如通过电话对电子银行进行办理,繁杂的步骤、流程、智能语音系统的耗时谈话,都会影响客户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办理的积极性,既浪费客户的花费,也会影响办理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积极性。所以,需要互联网金融业务对其金融产品不断完善,提升功能,能刚好的为客户提供帮助。而产品功能种类的创新则要求互联网金融内部系统拥有更大的兼容性,便于顾客的询问。
  (三)缺少人性化服务类产品,售后存在问题
  人性化服务类产品和售后服务都在于我国对产品开发中创新理念缺失导致。纵观国外知名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其经营理念始终以客户为主,立足为顾客提供客户想要的服务,确保人性化服务。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也认识到人性化服务的重要性。
  三、推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策略
  (一)增强合作意识,寻求共赢发展
  自我国加入WTO之后,在获得全球经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挑战,互联网金融业务就是这样,面对西方大国在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上的冲击,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务技术、质量等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加强合作,在合作中寻求共赢,寻求发展应当成为商业银行间的共识。具体的合作可以由两个方面。其一,就是互联网金融同我国证券企业、保险企业、基金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间的合作,通过取二者之间的长处进行产品整合发展,实现消费者信息共享同时,也能增强互联网金融所占的客户比例,提升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销量。其二,与国外知名外资银行、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战略发展联合,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对我国环境、政策、业务开展的了解加上国外互联网金融模式开展的先进水平和成功经验,共同打造实力极强的现代互联网金融。   (二)重视客户体验,提高服务水平
  客户的需求永远是任何产品开发的核心,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型业务更应要客户为核心进行产品推广,这样客户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要求互联网金融不断强化相关基础设施的建立,通过完备的基础设施打造互联网金融市场特有的电子服务功能区,功能区内配备多媒体影视、专业金融人员及网络自主服务可以对客户进行互联网金融产品介绍,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办理、使用、查询功能以及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和可能错线错误的环节,这样一来,客户自然能够对互联网金融业务有所了解,加上高端的服务态度,让客户感到温暖,更便有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通过体验的方式,使得客户在内心中形成自己对电子银行的理解。
  (三)完善风险机制,提升银行形象
  互联网金融隶属金融市场,因此更要注意在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上的控制,为建立切实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建议互联网金融要自内而外,有信息化管理系统到操作流程到档案管理再到责任分工等方面进行严格的风险管理体系,保障互联网金融中金融业务管理制度有效开展。同时为保护互联网金融企业形象,要积极做好可能发展风险的应急机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另外,提高互联网金融企业形象并不是嘴上说说,互联网金融业务也不应该局限于办理完业务后对客户的放任,相应的电子银行售后服务业务的开展,能切实使客户感到互联网金融业务办理中对客户的用心,提升互联网金融在客户心中地位,此外,定期的电话咨询,上门服务更能体现互联网金融的专业性。
  (四)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来说,提升内部管理,促进工作效率是管理中的核心要素,互联网金融业要想发展好各项业务一定要基于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良好的工作环境。对于加强内部管理主要有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互联网金融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实际上是对内部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的考察,只有具备专业素质的员工才能在为客户解答问题的时候做大不出错,态度佳,同样互联网金融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决定了其在工作中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态度能促进其工作效率的提高,为银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定期对其内部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职业素养进行考察,通过定期培训来提高工作人员的各项能力,保证其专业性的保持。第二,加强内部管理,实际上属于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的监督职能,要求银行指定相应的内部管理规范制度或条例,对因个人原因屡次出现业务错误或带来不良影响的工作人员基于相应的惩罚,通过监督管理制度,提升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各个工作人员对工作服装态度,在业务技能提升同时,使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各个工作人员成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有效推广者,自然可以促进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建立和发展。
  四、结论
  总的来说,互联网金融业务都不断发展下已经成为金融领域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为更好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使其发挥应有作用完善互联网金融模式势在必行。当然,当前阶段不能不面对的问题是,我国和西方发到国家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依然存在明显差距。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务无论是体系建立还是服务水平、无论是产品开发还是后期售后都存在问题,也成为制约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的因素。所以,从发展的角度看,互联网金融企业为切实落实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加快完善各项业务势在必行。本文从互联网金融业务为例分析其互联网金融模式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互联网金融模式建立健全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徐细雄,林丁健.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4(06):69-72.
  [2]杨芳.众筹从融资模式转为营销模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4(22):33-36.
  [3]刘超.对商业银行与电商平台相结合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11):28-31.
  [4]徐韶华,何日贵.众筹网络融资风险与监管研究[J].浙江金融, 2014(10):89-92.
  [5]潘斯华.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J].消费经济,2014 (05):103-106.
  [6]焦微玲,刘敏楼.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众筹:国外研究述评与展望[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05):58-60.
  [7]赵静.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J].金融经济,2014(16):65-67.
  [8]成琳,吕宁斯,众筹商业模式的法律风险防范[J],商业时代,2014(21):89-92.
  作者简介:王泽安(1993-),男,汉,安徽省黄山人,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互联网金融,管理信息系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26848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