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10kV城网线路短板指标及治理方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5)11-000-01
  摘 要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现代社会对电力需求越来越大,用户对电能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得要求供电企业能提供持续、充足的电力供应。城网10kV线路现状及长期运行中存在着供电能力不足、线路绝缘化率低、线路卡脖子现象未彻底根除等问题。为克服网弱、量小"等方面的"短板",公司以城网改造升级为平台,因地制宜,通过自我把脉,找准症结,突破电网薄弱"瓶颈"。
  关键词 10kV城网线路 短板指标 治理
  一、城网现状简介
  某供电公司共有10kV城网线路13条,其中4条10kV线路为2座开闭所电源进线,6条10kV出线通过环网柜和分线箱实现了环网互供、互备接线模式,3条10kV出线为单辐射供电线路。
  二、城网10kV线路短板指标
  根据城网10kV线路现状及长期运行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供电公司将其划分为几个典型类型作为短板指标重点关注进行综合治理。
  1.供电能力不足。城西新区由于是新开发住宅集中区,高层建筑多,现如今只有唯一的城西521线供电,不满足高层建组所需的双电源、双回路供电条件。
  2.线路绝缘化率低。尽管10kV主线路经过近几年改造后更换为截面积大的绝缘导线,但仍有少部分支线仍为LGJ-50及以下的裸导线,未进行绝缘化改造,尤其是用户支线,运行时间长、线径细、线路老化,供电能力和可靠性差,产权归用户所用,再加之部分用户效益不景气,供电部门虽多次采用下发隐患通知书的形式通知用户进行绝缘化改造,收效不大。故10kV线路绝缘化水平较低,抗自然灾害能力差,故障频繁,极大地降低了用户的供电可靠性。
  3.线路卡脖子现象未彻底根除。随着当地政府经济转型发展,负荷剧增,6条供电线路经过多台环网柜和分线箱形成手拉手关系,但由于变电站原有的进出线截面小,导线线径细,实际上存在部分线路在手拉手互供时负荷过载,严重制约线路经环网柜手拉手互供的发展。
  4.线树矛盾突出。随着绿化力度增大,极少部分村镇对《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等相关法规制度了解不清楚,多次将树木栽在电力线路下方,而且屡禁不止。尤其是低压线路通道,许多大树临近导线,但是由于产权问题,村民漫天要价,砍伐不彻底,只能是对影响线路运行的树枝进行修剪,虽然一年进行多次集中整治,但线路运行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5.线房矛盾依然存在。由于电网规划受前期沟通等因素制约,致使线路走廊与政府建设规划存在冲突,部分线路刚架设或正在建设,线下违章建筑就已纷纷拨地而起;还有以前在施工时安全距离符合标准,但是随着居民返修房屋,平房加顶等因素,造成了导线对建筑物垂直距离不够,虽然多次依法劝阻,与群众协调、沟通难度极大,收效甚微,少数村民的无理取闹甚至对供电企业工作的正常开展也造成极坏的负面影响。
  三、治理方案
  1.在城西新区规划新建10kV开闭所一座,8条10kV出线全部采用ZR-YJV22-3*300地埋电缆,满足城西新区行政单位、商业、居民区的用电需求。
  2.供电公司积极与用户协商沟通对支线进行绝缘化改造,提高线路绝缘水平,降低线路跳闸次数。保证用户可靠用电。
  3.利用大修技改资金对极少部分的卡脖子线路进行改造,另增变电站出线电缆一回,既解决了出线电缆故障用户长时间停电的问题,又保证线路满足手拉手互供时最大负荷需求。
  4.供电公司与当地政府、住建局、园林处等部门协商,线下的树木进行移栽生长周期慢的树木。并且供电公司根据树木生长周期制定如下修建方案:○1对生长周期快的杨树、柳树在每年的春季3、4月份和秋、冬季10下旬至11月底进行修剪、砍伐;○2对生长周期慢的槐树、松树、柏树、风景树木,每间隔2-3年的春、冬季进行修剪、砍伐。
  5.按照政府下发《加强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协作配合作用,建立三级电力设施保护,实施群防群治;充分利用电视飘字、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和宣传车下乡等形式,进乡镇、进社区进行《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宣传;杜绝线下建房的现象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 曹润清.加高“短板”突破电网薄弱“瓶颈”[J].农电管理,2013(06).
  [2] 黄霆,林韩,黄道姗,吴丹岳.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电网薄弱环节识别技术框架研究[J].电力与电工,2013(04).
  [3] DTS开发又有新的突破[J].电网技术,1990(04).
  [4] 郭良斌,苟晓侃,赵晓刚.玉树与青海主网330kV联网工程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研究[J].青海电力,2013(04).
  [5] 何仰赞,温增银[著].电力系统分析[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6] 王新学主编.电力网及电力系统[M].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27132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