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等学校财务资源优化配置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大勇

  摘要:本文认为,高等学校财务资源是高等教育赖以开展的物质基础。高等教育财务资源的状况与利用效率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水平。确立适应高校财务资源优化配置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了解高校资金使用状况的重要手段,也是改进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等学校 财务资源 优化配置 评价指标体系
  
  一、高校财务资源优化配置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目的及原则
  
  (一)高校财务资源优化配置指标体系设置的目的 高校资源优化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作为主体的宏观配置,另一方面高校作为主体的微观配置,本文仅从微观配置角度考察。由于受机制和管理体制的制约,我国高等学校一方面存在教育经费紧张、财务资源短缺的突出问题,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相当程度的资源闲置和浪费。财力资源不足和财力资源使用效益低下,是影响高校发展的严重问题。因此,合理配置财力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制定出合理的财务资源管理办法,既充分利用现有的财力资源,又尽可能避免在经费使用上的浪费。建立我国高校财务资源优化配置程度指标体系,目的是为了正确反映我国高校财务资源的配置水平拼对优化程度做出分析和论证。构建财务资源使用效益的评价体系,为高等学校分析评价财务状况、改善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定财务发展方向提供依据。通过合理评价和比较,引导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走向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构建财务资源使用效益的评价体系,为高等学校主管部门了解学校会计信息、掌握财务状况、把握发展趋势、制定财务政策、指导财务工作提供依据。通过对高校财务绩效的综合评价,促使高校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由过去的“记账、算账、报账”等财务基础工作,转变为对财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参与学校整体规划和宏观决策,通过加强管理,科学配置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节约支出,提高办学效益。
  (二)高校财务资源优化配置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由于各高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时,要设置一套具有相对可比性的评价指标,使评价指标体系既兼顾到评价对象的个性化特征,又考虑各高校财务管理的共性。高校资源优化配置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应包括:(1)目标一致性原则。高校财务资源优化配置指标是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具体化、行为化和操作化,必须与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指标与目标的一致性还蕴含着体系内各条具体指标的一致性,不能将相互冲突的指标放在同一个体系中。(2)系统优化原则。高校财务资源优化配置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变量输出的复杂系统,是由一系列反映高校教育资源中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指标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指标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从横向联系中反映不同侧面的相互制约关系,从纵向关系中反映不同层次之间的包含关系。由于同层次指标之间存在制约关系,在设置指标体系时应兼顾到各方面的指标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合理的数量关系,避免指标体系过于庞杂,以追求指标体系的整体功能最优。(3)通用可比原则。评价指标设置时,要注意使评价指标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对象之间的比较,即纵向可比和横向可比。评价指标体系和各项指标、各种参数的内涵和外延要保持稳定,使指标的口径范围、核算方法具有动态可比性。不同对象之间的比较,尽可能排除偶然性因素找出共同点,按共同点设置评价指标体系。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应采取调整权重的办法,综合评价各对象的状况再加以比较。(4)实用性原则。构建指标体系,一定要考虑在目前条件下,能够取得必要的数据资料以及取得这些数据资料的成本要尽可能低,使评价具有可操作性、可行性。在基本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前提下,指标要简化。各项指标及其相应的计算方法,各项数据要标准化、规范化,评价高校财务资源优化配置的指标涉及到人、财、物各个方面,无论是定性评价指标还是定量评价指标,其信息来源渠道必须可靠。(5)整体完备性原则。指标的整体完备性就是指标体系的指标全面性。指标体系资源利用效率要尽量反映投入要素的各个方面,既要考虑数量因素又要考虑质量因素,不应遗漏任一重要的指标,能够全面地、毫无遗漏地从多层次、多角度反映资源利用效率状况。
  
  二、高校财务资源优化配置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一)财务管理体制评价 首先是体制评价。学校应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或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重点评价学校的财务开支制度的统一制定、颁布与执行情况。评价高校内部部门、单位有无制定与财务规和财务制度相违背的本部门本单位的财务制度;结合预算管理制度的检查,评价学校财务收支计划的统一性;统一资源调配。评价学校教育资源闲置浪费、重复购置情况;有无在财务处之外设置同级财务机构,财务处是否直接领导二级财务机构。集中核算、集中管理。评价二级单位对分配所得经费和资源的使用权、收支业务管理权;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校企资金的收支是否全部集中在财务处核算。其次,经济责任制履行评价。对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评价,从总体上可以降低高校的财务风险,有利于强化高校管理层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增强其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学校的经济管理水平,从财力上更好地保证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具体包括:学校财务工作实行校(院)长负责制;主管财务的校(院)领导代行总会计师职责;依据经济责任制,逐级实行“一支笔”财务审批制度,学校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保证财务处和财会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财务处和财会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学校负责人和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对财务会计报告签名并盖章;学校负责人督促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签订合同或协议符合规定的程序;任职期间确保学校资产的保值、增值。再次,财务机构设置评价。具体包括:学校应设立财务处,统一管理全校的各项财务工作;财务机构内设立财务管理科或设专职管理员,具体负责学校财务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财务监督及管理工作;设立会计核算中心和国有资产办公室,负责会计核算、资金管理、资产的登记与管理;学校集中财务核算或对所属二级核算单位财会人员实行委派制。最后,内部经济责任制评价。具体包括学校建有以校(院)长经济责任为首的各级经济责任制度,并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和问责制度;学校年度财务预算或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经校党委会或校(院)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后执行;对外重要合同要聘请法律顾问审核、专项支出校内外专家进行可行性评估论证、采购或工程实行招标;建立集体决策制度。设立学校财务管理委员会(或小组)负责咨询、审议校级重大财务事项。
  (二)财会队伍建设评价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入,高校的法人地位进一步得到确立,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财务工作与整个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其他工作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各项工作对财务工作的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职资格评价。要求财会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财务负责人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并具备会计师以上技术职业或从事财会工作三年以上。优化结构评价。包括优化财会人员知识、年龄、职称结构。专科以上学历人员情况;中、高级职称人

员比例情况;会计主管人员资格。财会队伍建设发展规划评价。按学校规模及发展规划的要求,确定财会队伍建设计划并认真实施;对财会人员是否按规定按期进行培训,开展业务研讨,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评价。财会人员爱岗敬业。熟悉财经法律、法规、会计制度,保证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办理会计事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坚持原则、廉洁自律、搞好服务。
  (三)预算管理及控制评价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预算管理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预算管理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中心内容。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资金流量迅速增加,如何创新管理理念,实现高校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使用已成为高校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因此要通过评价系统的构建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来监督预算编制的执行控制等全过程。预算编制。要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收入预算是否积极稳妥,支出预算是否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公用经费按定额标准进行测算。预算编制实行零基预算和复式预算的方法,经常性支出和发展性支出分别编列;预算编制是否符合法定程序,预算方案是否由学校最高决策机构审议通过并正式编发文件。预算执行。在收入预算管理指标评价系统中要按预算确定的收入项目和收入指标检查收入是否及时、足额入账,对于超收或欠收的应该评价收入的管理及预算的准确性。在支出预算管理评价系统中要按照支出项目和支出指标检查支出是否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用途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对于超支或者未按预算完成的项目应分析原因以评价支出的管理执行情况。预算控制和调整。要进行预算控制就必须建立起有效的预算控制评价系统,没有一个有效的预算控制系统再好的预算计划也很难达到预期目标。评价预算是否做到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是否对预算定期追踪检查和分析,通过评价系统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收支的进度与结构、偏离预算差异的大小,为预算差异分析和业绩评价打下坚实的基础。评价预算调整是否做到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评价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就能真实反映出单位的经济活动,会计工作不规范就会造成经济秩序混乱,造成“记账随意、账目混乱、设置账外账、私设‘小金库’”等现象,给违法违纪造成可乘之机。通过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评价,规范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准确、完整,严格执行会计法规制度,保证会计工作依法有序进行。会计核算的一般规范。包括会计起迄日期、记账本位币、科目设置、记账方法等。会计核算处理系统(软件)的规范。处理系统必须符合会计制度记账规则、记账凭证格式、报表样式、记账规则等。原始凭证的规范。原始凭证内容齐全、规范、准确,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记账凭证的规范。是否真实反应发生的经济业务。现金、银行支票、财务专用章使用过程中的相互牵制制度。会计账簿的规范。总账、日记账、明细账、辅助账等真实、完整性评价。财务会计报告的规范。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说明清楚、账表一致。会计档案管理规范。包括会计凭证类、会计账簿类、财务报告类、银行对账单以及会计电算化数据资料的备份。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规范。单位根据会计制度以及主管部门的规定,制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单位预算管理制度、收入管理制度、支出管理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现金银行存款往来款等管理制度。
  (五)财务资源管理评价 财务资源管理是高等院校各管理环节落实“以教学为中心”这一主题的纽带,是通过对资金和资金运动的筹措、组织,统筹支配,选择最恰当的投资方案,以便在成本和效益、风险和收益最佳组合的条件下使用资金,使其达到效益最优状态的工作,是资金和物质保障的关键。
  (1)筹资管理评价。多渠道筹资已成为高校面临的一项新任务,在教育多元化的今天,高校能否筹集到自己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能否将筹到的资金真正发挥其效益,是高校稳步发展的基础。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和纯公共产品有所不同,高等院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其筹资方式已是财政拨款、社会捐助、个人办学、银行借贷等多中心趋势。高校筹集资金既要符合国家政策又要考虑到学校的偿债能力以降低财务风险。因此,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来检查学校通过自身努力从各种渠道获取资金的情况及管理情况:评价各类筹资的合法、合规性;各类收入是否全部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专项资金是否按照来源渠道专项管理;通过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开辟新的筹资渠道和增长点;是否具有国际化办学的财务核算与管理能力。
  (2)投资管理评价。高等学校可以利用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等向校办产业和其他单位的进行投资。随着教育改革的日趋深化,高校的投资扩张给高校的投资管理和投资风险控制带来了挑战,如何优化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益,控制投资风险,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我国高校投资管理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要通过评价系统的构建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来评价高校的投资活动。应注意的是高等学校对外投资,是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或备案;以实物、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的,是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核定其价值量;按照“安全、合法、高效”的原则进行投资管理,按合同规定取得的收益,按规定入账。
  (3)资产管理评价。高校资产是高校的重要经济资源,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组织教学科研活动和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基本依托。通过评价系统的构建,对高校的各项资产的取得、保管、使用、储备、维修、报废及清查盘点等进行评价,以保证高校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做到物尽其用。首先,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及职责的评价。学校设有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管理人员配备齐全;管理的内容是否涵盖学校的所有资产;资产管理责任人及资产管理任务职责落实情况。其次,产权登记情况评价。所属单位设立、分立、合并、改制、撤销、破产以及隶属关系变更情况,是否按规定办理产权变更手续;按规定办理产权登记、年检等,妥善保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核发的产权登记证书。再次,资产购置及使用情况评价。按照《政府采购法》和年度政府采购目录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基建、大型修缮和高端仪器设备,均按计划考察论证、公开招标并实行购建项目负责人责任制;固定资产及存货管理责任制落实。最后,资产使用情况评价。资产使用是否经过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按照会计制度规定进行会计账务处理;资产使用,学校依法取得了收益,并对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实施严格监督,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4)负债管理评价。负债主要是指学校的银行贷款。学校应树立效益意识和风险意识,防止盲目扩大债务规模。银行贷款或其他借入资金的论证组织程序和贷款合同应规范、科学,根据实际需要和偿债能力确定举债规模,严格按照贷款用途使用资金,应当对不同性质的负债分别管理,及时清理并按照规定办理结算,保证各项负债在规定期限内归还,建立负债规模预警系统。编制项目风险预

测表,负债不超过实有资产的50%。
  (5)收入管理评价。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对高校收入的方向、项目、范围、标准、用途、手续办法及收益分配进行评价,监督高校照章收费,提高经费自给能力,在保证国家财政拨款主渠道畅通的基础上,不断强化教学、科研、后勤服务和校办产业收入的管理,做到应收尽收。应分别对教学服务收入、科研服务收入、后勤服务收入、校办产业收入及其他收入体系进行评价。评价其是否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依法组织收入,各项收费项目是否具有物价部门核发的收费许可证,是否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并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合法票据,各项收入是否全部纳入学校预算,统一管理,统一核算。
  (6)支出管理评价。根据审批通过的预算,按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对高校的支出项目、范围、标准进行评价,建立一整套符合学校实际的决策程序和高效、有序的财务机制。一是支出结构优化。能够按照“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对支出结构进行科学分析、预测和论证,量入为出,合理安排各部门各项目的经费支出。二是各项支出统一核算和管理。高校将来自不同来源渠道形成的支出,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筹安排各项支出,做到用之合理,减少支出的盲目性和损失、浪费。三是项目资金专款专用。禁止巧立名目,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四是项目执行与监督。从有关部门取得的有指定项目和用途并且要求单独核算的专项资金,按照要求定期报送资金的使用情况;项目完成后,报送资金支出决算和使用效果的书面报告,并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验收,实施项目绩效考核。
  (7)教育成本管理评价。教育成本管理对高校的建设、发展和提高办学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应建立科学的教育成本观,加强教育的成分管理和开放意识,实现教育的良性运行和发展。学校的财务支出是否按资本性成本和经常性成本等明细项目进行生均成本核算。按教学等各项活动数量、规模控制成本:对教育费用支出的控制;对人力、物力、财力耗费的控制;对教学、学生管理、行政、后勤等各项活动数量、规模的控制。实行教育成本责任制。对各院系进行成本核算,并和资源配置挂钩;设有成本核算管理人员。
  (8)高校资金安全评价。加强高校资金管理,防范财务风险,确保资金安全,杜绝由于学校在资金管理方面出现问题和隐患,给学校造成经济损失或债务危机。一是高校资金安全的制度保障体系:校长是学校资金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建立学校常规性资金支付业务的审批制度,不得由一个人办理资金支付业务的全过程;对于学校大额资金的流动,以及非常规资金支付业务(如借出款、为外单位垫款、超预算付款等),要建立集体讨论决策制度;总会计师、财务处长、资金科长、银行存款对账员分别审核资金,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二是资金安全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控制岗位设置,做到不相容岗位相分离,重要岗位不许兼职,形成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管理机制,从而杜绝习惯性违规操作,防范资金风险。三是规范银行账户管理。坚持“一个会计核算主体只能设置一个银行基本账户”的原则。加强资金统一管理。四是对外投资管理。对投资项目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监督、管理,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不得从事的股票及风险性债券投资业务,防止投资风险转变为投资损失。高校应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按照经济责任制的要求和“谁签字、谁负责”原则,对因管理不善、控制不严、造成资金损失、浪费的有关人员,应追究相应的责任。
  (六)财务资源配置绩效评价 财务资源配置绩效评价是以数量的形式提供有关高校财务资源利用情况及其目标完成情况的信息。从财务角度全面系统评价高校的最终实绩和运行效率,可以突出有限的评价目标,以促进高校工作全面健康发展。其主要反映以下三个方面的财务状况:一是财务综合实力。财务综合实力是指高校从政府拨款及其他筹资渠道获得经费的能力。从绝对数量上反映在一定办学规模的基础上,高校通过自身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学校知名度,多渠道、多层次争取更多经费的能力。该类指标有:学校总经费收入、财政拨款额、自筹资金额、社会服务收入总额、资产总额、人均自筹资金额、人均收入额、生均支出额、生均公用支出等。二是财务运行绩效。财务运行绩效是对高校财务资源运行的效果、效率、效益等多种产出形式进行评价。通过进行财务运行绩效分析,可发现预算资金使用的有效与无效,损失与浪费,有限资金配置是否合理、教学设备的利用是否充分等,从而引导财务管理走向良性循环道路,该类指标有:教学绩效(师生比、教师与全体员工比、人均经费收入、经费支出结构、经费自给率、经费增长率等);科研绩效(教师人均科研经费额、科研经费年增长率、科研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科研项目转化率等);学科建设绩效(学科数量增长率、学科经费增长率、学位点建设经费情况等);资产绩效(固定资产年增长率、人均资产额、生均图书藏书量、生均图书购置费年增长率等)。三是财务发展潜力。财务发展潜力是对高校负债状况和财务风险承受能力的反映。随着高校多元化的筹资渠道的形成,完全依赖财政拨款的格局已彻底打破,高校资金需求量的增大,对高校财务工作的压力也随之增加,财务风险随之而来。因此,通过进行财务发展潜力分析,能够考核和评价高校发展潜力,衡量高校在负债和风险方面的承受能力。该类指标有:累计负债总额、年末流动资金、资产负债率、负债收入比、人均负债额、自有资金动用程度、财务风险程度、应收及暂付款占年末流动资产的比重等。
  
  三、结论
  
  本文从使高校财务资源配置不断优化、不断具有竞争力角度构建这一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既包括主观调查取得的软指标,也包括反映实际情况的硬指标;既包括反映过程变化的动态指标,也包括反映事后结果的静态指标,是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体系。高校财务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学校类型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实际操作中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因此,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应全面分析和重点分析相结合,事前分析、事中分析、事后分析相结合,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和专题分析法,通过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单一指标与多元指标、主要指标和辅助指标的计算、归类、比较分析综合判断学校财务资源配置水平。同时,随着会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数学方法在财务分析中的广泛应用,再加上某些评价指标或某个评价指标的局限性,这就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不断修订和完善现有的评价指标,以更科学、准确、实用地反映高等学校的财务资源的配置状况。建立我国高校财务资源优化配置评价指标体系,目的是要对我国高校财务资源配置水平进行完整和全面的描述,并对未来发展态势做出分析,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不断深化和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参考和分析依据。
  
  (编辑 聂慧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307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