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影响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长胜

  一、如何认识流动性过剩
  
  原始意义的流动性,指的是一种资产能够转化成为支付清偿手段的难或易程度。如果一种资产很容易转化成为支付清偿手段,就说这种资产的流动性比较高;反之,如果一种资产很难转化成为支付清偿手段,就说这种资产的流动性较低,或说其流动性不够。在此基础上的衍生含义,归纳起来,关于流动性过剩有以下三层定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微观意义上的流动性,指企业所面临的可用资金松紧状态。第二层含义是指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是指金融机构存贷差的持续扩大和贷存比的持续走低。第三层含义与全社会的流动性紧密相关。
  
  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
  
  (一)外汇储备的积累
  这种情况几乎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这是因为,保持汇率稳定对于这些经济体防止资本大量流入而带来的不确定性、维持一个较低的通胀预期和维护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至关重要,客观上要求对外汇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因此,这些经济体的中央银行追求固定或有管理的汇率制度。随着外汇通过商品出口、政府和私人部门对外举债、外商直接投资、国际捐助以及国外收益汇回等渠道大量流入,外汇储备大量增加。特别是在升值预期较强时,由于大量投机资金的流入,外汇储备的增加更多更快。
  (二)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创新
  近些年来,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快速发展,信用卡、私人银行、汽车金融、房地产金融等层出不穷,使得银行的资产结构更加优化,也创造了更多的流动性。同时,股票、债券、期权、期指及其他金融衍生产品不断丰富,资产流动性增强。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目前仅金融衍生产品创造的流动性就占全球流动性的80%以上。近十年来金融创新的主要表现特征其实就是两点。其一是风险的结构化设计。资产经过结构化设计后,被区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类别,便于向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销售。其二是杠杆比例。因为大部分金融创新产品具有杠杆效应,可以用较少的资产来形成巨大的交易量,从而创造更多的流动性。越来越多的金融创新产品经过杠杆比例和结构化设计后,使金融衍生交易急剧膨胀。比如次级抵押贷款(简称“次贷”)每年的规模大概有6000亿美元,但经过全球证券化交易之后,通过衍生交易和杠杆比例,它就可能产生几万亿甚至十几万亿美元的交易量,其创造的流动性令人惊叹。
  (三)世界各主要国家执行低利率政策
  世界各主要国家执行的低利率政策是造成当前货币流动性过剩的根源。美国在9.11以后,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美联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一直保持1%的低利率,这一宽松货币政策使有两年多的时间美元的流动性也是很宽松,也就造成了现在的亚洲美元、欧洲美元、石油美元不断的膨胀。欧洲长达五年的时间保持在2%的低利率,直到2005年年底才上升到25个基点。另外日本十年的零利率政策也是一个宽松货币政策,现在还在以各种理由延缓提高它的利率。美国、日本和欧洲之所以要维持它这种低利率的环境,是因为这样会使它的出口、它的经济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这就造成了全世界的货币流动性过剩的问题。由于西方国家的金融资产总量庞大,在较低的利息水平和乐观的预期推动下,金融机构扩张较快,其宽松的流动性最终传导到了新兴市场。
  (四)所谓的“危机救助说”
  有研究表明,当大型金融机构出现问题并引发金融市场振荡时,央行往往倾向于主动或者被动进行市场干预,向市场投放流动性。但是,如果央行光顾着投放,而回收力度不够,日积月累一次一次重复投放,就会形成流动性的积累,酝酿着流动性过剩的线索。实际上,中国目前的流动性过剩,也与近年来救助金融机构、大量处置不良资产所投放的货币相关。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都曾发生过银行危机或金融危机,商业银行支付困难,面临倒闭,需要资金的支持。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出资拯救面临危机的商业银行,从而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在有些国家,由于危机深重,国家财政不得不出资拯救身陷囹圄的中央银行,扩大国债规模。这些都会造成流动性过剩。
  
  三、流动性过剩造成的影响
  
  (一)加大了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成本,降低执行力度
  资金大量富余给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带来挑战,商业银行资金大量富余,使其在央行开户的超额准备金大幅增加。另外,商业银行大量持有央行票据、超额储备金,不仅加大了央行的操作成本和支付成本,也使央行面临着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减弱的压力。
  (二)影响银行盈利能力,放大利率风险,引起过度竞争
  首先,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和主要收入来源是存贷款利差,存贷差的扩大和流动性过剩问题给商业银行的盈利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量的剩余流动性意味着巨大的运营和利息成本。其次,巨额的剩余流动性流向银行间货币市场,将货币市场利率持续推低,甚至出现市场利率和存款利率倒挂的现象,加大了利率风险,相关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受到巨大影响。再者,商业银行间为了争夺大客户,甚至形成恶性竞争,造成非理性降低贷款利率,大大影响了银行的盈利能力。
  (三)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与银行资金的大量闲置和低效运用并存的,是个人信贷,中小企业和欠发达地区融资难以得到满足的困境,说明银行在资金配制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降低了资源配制效率。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剩余流动性的存在,也意味着巨大的机会成本。从整个金融系统来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缺乏有效的连接,巨额资本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而不能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与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相背离的。与之相对应的地下金融的蓬勃,更不利于规范管理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面,如此巨大的剩余流动性,无论投资到什么地方,都必然对该行业产生巨大冲击,这又对决策者提出了另一个难题。
  (四)流动性过剩威胁到金融稳定
  流动性过剩导致境内资金的易获得性,不仅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高不下,还造成境内房地产等多种资产价格飙升,成为中国经济运行的隐忧。在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境内企业的融资渠道明显呈多元化趋势。除了境内银行贷款,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短期融资券、商业票据及各种地下钱庄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这造成固定资产投资及其他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加大了境内银行的贷款压力和冲动。一旦宏观经济周期发生波动或资本市场发展变缓,银行在经济高涨时期发放的贷款资产质量将下降,坏账损失风险上升,这对金融稳定构成威胁
  
  四、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1.发行央行票据对冲过剩流动性
  央行票据是中央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也是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回收基础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手段。2003年4月央行就启动了央行票据发行,央行于2008年1月底重启3年期央行票据,适时延长央行票据期限。截至2008年3月底,发行央行票据余额已超4万亿元,2008年共发行了60多期,发行量超2万亿元。
  2.发行财政债券和央行票据联合干预
  财政债券和央行票据一样,也是对冲流动性的一个重要手段,除发行主体不同外,两者在功能上没有差别。财政部门通过与本国中央银行协商,发行数量匹配、收益相同、期限互补的长期和短期债券,对冲过剩流动性,增强了这些国家对冲流动性的能力。增强财政部门在对冲流动性方面的作用,有效降低了中央银行的压力,为货币政策创造了更大的灵活空间。作为一项重要的宏观调控措施,全国人大常委会2007年6月29日表决通过由财政部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购买约2000亿美元外汇,作为新成立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资本金。测算来看,特别国债购买约2000亿美元,可大约抵得上2005年我国外汇储备一年的增长规模。财政部表示,实施特别国债购买外汇,能更好地解决流动性偏多问题。

  3.加强对短期资本的管制
  跨境短期资本大量流入已经成为一些国家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央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严厉打击非法外汇资金流动,高度关注国际热钱的举动,防止热钱的大进大出,为此,央行特意新设了汇率司,全面指定实施汇率政策,有效防范了短期资本流动的冲击。
  (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目前的流动性过剩虽然表现为货币现象,但实际上是体制问题。是我国目前经济体制上的某些不完善性在货币运行上的综合反映。第一,以解决国际收支失衡为切入点,有效调整我们现有的国际贸易政策和外资政策,包括调整盲目强调扩大出口而设立的过度的出口退税政策,以及盲目强调吸引外资而忽视公平原则和无视国民待遇原则的过度的对外资优惠政策。第二,以减少人民币的外汇占款为契机,有效改革现有的外汇体制。虽然在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下,我们不可能实现完全自由的外汇体制,但我们可以抓住有利时机,寻找各种有效方式,适当增强外汇体制的“灵活性”而减少“僵化性”,例如,可以设立国家外汇投资机构运作外汇投资,还可以有序地向居民放开外汇投资渠道(允许居民委托中国各商业银行代理购买我国在境外上市的国有控股企业的股票,就属于这种方式),也可以适时地变动人民币汇价的波动幅度,等等。总之,应该减少人民币的外汇占款压力。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第一,有效转变增长方式,包括推动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规模经济、技术创新等,使中国真正从产品生产大国转向价值创造大国。第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注重吸引各种资本进入影响投资品价格上涨的资源供给领域(我们这里讲的资源有三种,即能源、原材料和基础设施,如果这三种资源供给出了问题,那么投资品价格过速上升就会引发中国经济出现过热),同时,促进各种资本进入能有效提升中国技术含量的产业领域(例如在制造业中不仅要注重产品制造业,而且更要注重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第三,尽快调整国民经济运行目标,不能将GDP作为唯一的增长目标,而是要充分考虑就业、民生、环境保护等目标,将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同GDP增长有效联结起来,注重增长质量而不是数量,从而防止过速投资而引发经济过热。
  (四)改变银行传统单一的经营模式
  1.改变银行信贷结构,大力开发中小企业和个人信贷
  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是金融体系效率低下,而不是实体经济投资需求不足。当前,大多数中小企业融资难,民间借贷仍然很活跃。因此,通过构建健康的金融生态环境和良好的金融生态秩序,加强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商业银行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使商业银行信贷投向更多地向中小企业和个人倾斜,以此消化我国持续增长的国民储蓄,这是银行当前过剩流动性很好的输出方向。
  2.加强金融创新,积极开拓新市场
  商业银行应加强金融创新,疏导市场过剩的流动性。金融创新包括资产结构、融资结构、产品结构和收入结构等项。商业银行可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提高资金运用水平。商业银行要加强创新产品研发,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创造不同的产品,将存款与债券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国际市场挂钩,拓宽资金运用空间。随着利率市场化、汇率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率和汇率风险逐步加大,对远期结售汇、利率互换等避险工具的需求增加,为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将提供新的市场。除了创新产品外,商业银行要优化资产结构,扩大资本融资渠道,加强产品创新,丰富收入来源。
  (五)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增长
  提高国内消费水平也是缓解国内流动性过剩的重要手段。由于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导致居民对未来某些开支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心。这种顾虑使得即期消费延长成为了远期消费,储蓄率因此居高不下。要积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从根本上提高消费水平。
  (六)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调整金融市场结构鼓励资金进入股票等资本市场,鼓励和扩大企业通过发债方式筹措资金,培养机构投资者,使之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建立统一的全国债券市场、多元化的市场风险配置机制,有效配置金融资源;积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企业发行更多的短期融资债券、长期债券、公司债券以及资产支持票据等直接融资证券工具,促进各类投资基金的发展,进而有效分流经济中的资金,减轻银行被动负债压力;拓展商业银行的运作空间,鼓励或者允许商业银行和国有资金进入股票债券市场,增加商业银行投资渠道。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望城县支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430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