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外汇储备认识的几个误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元龙

  误区之一:
  外汇储备等于经济实力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认为外汇储备增长体现了我国经济实力增强的观点比较流行。这是一种脱离国情的片面观点。
  首先,外汇储备规模并不一定完全代表国家的经济实力。属于债权性的外汇储备来源于经常项目收支的盈余部分,这种实力实际上更主要地表现为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对资源性初级产品的输出能力。至于来源于资本项目收支盈余的这部分外汇储备,其本身就属于债务性,就更不可能代表我国的经济实力了。
  其次,不能笼统地认为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就表明经济运行状况良好。例如,国际短期资本赌人民币汇率升值而大量流入是2004年我国外汇储备急剧增加的重要原因。因此,如果出现外汇储备异常增长的情况,非但不能表明经济运行状况良好,恰恰相反,这种状况可能会对经济运行产生不良影响,或者是预示着经济政策出现了问题。
  
  误区之二:
  神化外汇储备功能
  
  目前有一种观念,就是过分夸大了外汇储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和对金融危机的防范作用,外汇储备的功能被神化。
  首先,外汇储备只能调节临时性的国际收支平衡。当一国出现较长时期的大额国际收支逆差时,尽管可以利用外汇储备进行干预,但外汇储备规模无论多大,其作用都是有限的。如墨西哥1994年的外汇储备可以支持6个月左右的进口,但同样难逃金融危机爆发的厄运,转眼间外汇储备就下降了200多亿美元,不得不紧急求助于国际社会。
  其次,高额外汇储备并非是防御金融危机爆发的决定性因素。20世纪90年代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前,尽管各国都持有高额外汇储备,但面对巨额投机资金的冲击仍无能为力。其根本原因是危机爆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的结构性矛盾激化和政策失误中,即便拥有高额外汇储备也难以防御金融危机的爆发。而我国之所以能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资本市场没有对外开放,对资本项目实施严格的管理,由于存在着“防火墙”,投机资本难以大规模流入。
  
  误区之三:为储备而储备
  
  我国在外汇储备问题上存在着为储备而储备的理论误区。
  首先是消极或被动地持有外汇储备。在外汇储备等于经济实力以及外汇储备越多越好的观念影响下,片面地认为不到最后关头决不可轻易动用外汇储备,造成外汇储备实际上的“备而无用”或“备而不用”。这种观念反映在外汇储备管理上,表现为忽视外汇储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风险管理,忽视外汇储备的运营效率,忽视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和资产结构,使外汇储备管理陷入僵化和呆板,缺乏灵活性。
  其次,外汇储备是一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汇储备增减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保护本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存在着把外汇储备增加作为政策目标的倾向。
  (摘自2006年4月3日中国财经信息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510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