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蓉

  摘要: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模式,股权激励是通过授予权形式,让激励对象(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决策、经营、管理负有领导职责的人员,包括经理、副经理、财务负责人、董事会秘书和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人员)具备委托人以及代理人的身份,把激励对象和股东的利益直接联系起来,以此激励激励对象更加努力地工作以实现多赢局面。股权激励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三种股权激励类型入手,对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股权激励盈利能力分析
  
  一、现股激励
  现股激励是被激励者通过某种方式即期得到股份收益权和所有权,对受到激励的对象来说,对未来的股权收益的期望是由公司每股获得的分红和股票价差所决定的,其期望概率和公司在过去收益水平具有相关性,过去的收益水平越高,对未来收益的期望也就越大。因为上市公司在过去年度的各项经营数据是固定和已知的,在公司的内外部环境不产生明显变化时,期望概率一般也是可以预见的。这时候现股激励重点在于激励对象用更加努力的工作来实现股价的上涨,才能取得自身收益最大化。股票价格可以及时反映出上市公司的收益水平,激励对象通过努力将公司的收益水平提高的新的高度,从而赢得更高的股票价差和股权分红,为此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上,现股激励对企业盈利水平能够产生正向影响。
  二、期股激励
  以限制性股票为代表的期股激励是当前上市公司比较常见的激励方式。期股激励是依托建立远期的合约实现的,激励对象为了赢得股份必须符合事先约定的条件,只有实现预定目标,激励对象才可将限制性股票抛售从中获得,预定目标没有实现时,公司有权将股票收回。其对激励对象的激励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第一时间段是公司与激励对象签署合约至拥有股份期间。第二时间段为公司的激励对象拥有股份到实现转让期间,和现股激励影响相似。在第一时间段中,公司和激励对象签署有关股份转让合约,在满足相关条件时,公司转让股份给激励对象。在该时间段,现实条件和合约条件越符合,预期的股份有越大的可能成为变为现股给予激励对象,对其的激励强度也就越大。然而如果现实条件和合约如果存在较大差异,甚至无法实现合约条件,那么激励对象的期望将迅速降低,不会产生更高的动力促进公司收益提升,这时候期股激励的效果不够明显。因此,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合约条件是发挥期股激励的重要前提。
  三、期权激励
  股票期权是期权激励最为典型的一个代表,我国上市公司对这种激励手段引入时间较晚,在2006年才开始引入。在未来时间内向激励对象授权,可以以预定的价格得到公司部分股权,期权激励的最关键作用在于股票价格提升。在签订期权激励合约时,公司应对激励对象在未来取得股份的具体价格进行预先设定,无论后期股票市场价格如何,激励对象均能够用预定价格来获得公司股份。因此,公司在未来的股价越高,则其获利就越大,激励对象也有更多的动力促进股价提升。在激励对象获得股份后可以立即卖出获的行权价差收益;也可以继续持有股份以期未来获得更大价差和分红。股票期权特点是高风险高回报,适合处于成长初期或扩张期的公司,如网络、高科技等风险较高的公司。成长期或扩张期,公司资金需求量大,采用期权模式,以股票的升值收益作为激励成本,有利于减轻公司的现金压力,是当今国际上最流行的激励类型。
  四、股权激励对盈利能力实例影响分析
  上述三种股权激励类型对盈利能力在机制上虽然存在一些差异,但在盈利能力影响的本质上市一致的,都是使公司的利益和激励对象利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股权激励下,激励对象达到业绩目标后便可获得激励股票并成公司股东,能够激励公司高管人员努力完成业绩目标,在成为公司股东后就与公司有了共同利益,从而会加倍努力工作以提高业绩,其为获得最大化收益,则会有更大的动力来提升公司决策的科学性,改善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提高经营的有效性,寻求最佳策略和方法,并将其最好地反映在资本市场上。我们随机选取了32家尚未实行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作为对比,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得到实行股权激励和没有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三年的盈利能力的平均值相差20倍以上,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显示,其盈利能力差额为 0.2106,显著性概率 Sig. (2-tailed)=0.048  五、结论
  通过相关理论和实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股权激励可以使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得到提升,但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其上升的幅度还不够明显,相关的保障机制依然不够完善,对上市公司激励对象的管理还有待于规范,而我们上市公司的外部的宏观政策环境也依然没有达到尽善尽美。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盈利能力的平均也存在一些差异,在评价中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偏差,如何使评价指标更加准确地反应企业的盈利能力不仅对于股权激励的影响有着积极作用,也应是上市公司盈利分析的深入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孙堂港.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9,44-46
   [2]葛杰,殷建.国有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机制实证研究[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08,48-49
   [3]徐大伟,蔡锐,徐鸣雷.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MBO[J].管理科学,2005,54-56
   [4]刘中文,张静,张克.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9,51-5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605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