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近期经济通货膨胀成因及治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虹儒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市场化改革与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伴随着物价持续上升的通货膨胀,导致居民货币收入和储蓄财富缩水,遭受通货膨胀的损失,本文对近期通货膨胀成因作出分析并对其治理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通货膨胀 流动过剩 成因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11年的高增长,即使在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下,但是我国依然保持在8%以上增长。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物价持续上升的通货膨胀,根据国家统计局于1月2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10年1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6%,全年涨幅为3.3%,根据国际惯例,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超过3%的安全警戒线,就被视为已经发生了通货膨胀,而近期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则远高于国际警戒线。我国经济已经面临通货膨胀的严重威胁,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物价上涨对生活造成的压力。
  一、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1、浅层原因
  1)自然灾害频发,2010年我国遭遇干旱和洪灾造成粮食减产,农产品价格上涨,并且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成本、农资成本不断上涨,同时城镇化对农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这使得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成为长期趋势。
  2)内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包括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上涨,成本因素导致物价上涨推动通货膨胀,2010年中国进行了价格调整,电、水、天然气价格都上涨,从而更加剧了通货膨胀。
  3)房屋租赁价格的上涨,中央政府为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加强了对房市的调控,而CPI中居住类是按房屋租赁价格来计算的,房价的打压客观上提高了房屋租赁价格,2010居住类提高4.22个百分点。
  2、深层原因
  1)货币大量发行
  货币发行量过大是导致长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美国金融危机后中国实施的经济刺激政策,发行了大量货币,过多的货币投放量就会引起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就会有投资过热现象,以及通货膨胀的危险。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产品就会导致物价上涨,比如:过多的资本流入到房价,房价飞涨。
  2)对外贸易顺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差额几乎全部表现为顺差。2010年10月贸易顺差达到271.5亿美元,环比大幅增加60%。在我国的结售汇体制下,持续的贸易顺差成为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2.847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8.7%。外汇储备的变动对中央银行以外汇占款形式发放的货币供给量产生影响,利用货币乘数原理形成基础货币对货币供应量的相应改变。货币供应量增加形成对物价的上涨压力。
  3)人民币升值
  2009年12月31日直接标价法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为6.82,之后人民币趋势上一直处于升值状态,2011年1月23达到6.68。人民币升值预期加上中美利差倒挂,大量热钱涌入,不断增加的流动性,加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4)输入通货膨胀
  美国次贷危机后,为了缓解危机给美国国内带来的通货紧缩,美联储采取了降低基准利率、大量释放美元流动性和放纵美元贬值等应对措施,累计高达3.25%的降息幅度与不断升高的利率差,诱使大量热钱流出美国,在追逐高额利润的驱动下,凶猛的热钱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了发展中国家的楼市、股市以及全球的大宗商品市场。美元贬值还造成以石油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飞涨,石油价格每桶曾经突破147美元。我国目前主要基于能源与食品价格上涨的输入型通胀十分明显,根据测算,国际油价每上涨10美元/桶,将推高我国当年CPI上涨约0.2个百分点。
  二、解决经济中通货膨胀问题的政策建议
  流动性过剩会导致投资过热,进而引起通货膨胀,因此,如果要控制通货膨胀即要从流动性过剩和投资两个角度来调节经济。
  1、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
  根据前面分析可以看出,影响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过高的流动性。因此应该配合以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抑制流动性过剩。2010下半年开始货币开始紧缩,从2010年年初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到今年初提出的“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最直接的方式是提高准备金和利率,截止到2010底,央行已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次加息。
  2、加大外汇占款的冲销力度
  中国贸易顺差涨幅虽然收窄,但我国的外汇储备仍然增长迅猛,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解决问题的手段也要变得更加有力,这就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加大冲销力度,将外汇占款余额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3、加强民间投资引导
  和政府投资相比,民间投资具有更高的投资效益和投资效率、具有更强的活力。因此,一方面改善民间资本发展的市场环境,让大量的民间资本走上市场,由市场进行优胜劣汰,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最优配置;另一方面要为民间资本创造更宽松的政策环境,使民间投资得以更快的发展,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我国经济体制活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4、对投资需求总量和结构进行调控,促进产业结构的协调和优化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努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集约型的发展道路。在生产规模不变的基础上,主要依靠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投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方式来增加经济产量和提高经济效益。采用这种方式,能够节省资源的消耗,有效地缓解能源的、燃料、原材料和环境污染的压力,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市场上的原油、铁矿砂、氧化铝等初级产品价格暴涨的背景下,对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产业结构上,必须打破现在第二产业投资过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不足的局面,合理设置农、轻、重的发展比例,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改变资源投入向工业部门倾斜的格局,使资源更多地流向第三产业和其它投资不足的部门,促进投资结构的协调。
  参考文献:
  [1]宋超英,夏芸.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4
  [2]戴艳军,崔彦峰. 我国通货膨胀预期的成因及预防对策 [ J ]商业时代,201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612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