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生态智能型产业分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提要: 在旧全球化时代向新全球化时代转变的战略历史机遇期,新型产业分类模式与传统产业分类模式的矛盾是客观必然。笔者在借鉴传统三次产业分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智能型产业分类模式。生态智能型产业体系的构建,不只是形式上的改变,更注重从内涵上予以创新,因为只有内涵的创新,才能带给整个产业体系框架革命性的变革。
关键词: 生态智能型产业分类模式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废弃资源再生产业高新知识技术产业
中图法分类号: F―0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1770(2009)02-060-04
一、旧全球化时代的三次产业分类模式及其历史局限性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此消彼长的力量博弈构成了人类社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具体表现为人类社会产业分类模式的演化。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新兴传统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力量博弈构成了人类社会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也正是这种动力机制的作用,产业绝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社会产业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此消彼长、力量博弈的历史进程;就是一部新兴产业从诞生到淘汰或进一步更新,以及对其他产业与整个社会产生影响的历史进程。
传统的三次产业分类模式,以及产业重心沿着一、二、三次产业向前演进的理论,对于分析旧全球化时代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比较适用,但是,随着现代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这种划分方法的缺陷和局限日益暴露出来,已不能正确地反映现代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已不能准确地体现新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总之,传统经济运行方式在生态经济意义上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日益突显,要使经济运行建立在一个稳定和持续的基础上,就必须使经济运行与环境资源之间形成一种相对和谐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包括对传统三次产业分类模式的调整与变革。
二、构建生态智能型产业分类模式是新全球化的时代要求
我们有必要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原因、规律及其机制作出探讨,同时也希望能够指明产业发展、产业创新、主导产业的更替、产业革命等一系列趋势。此时此刻,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以新科技革命、知识革命与生态文明理念为基础的新全球化时代,新型的、适应先进生产力、社会分工发展需求的产业分类模式建构迟滞与传统的、不适应先进生产力、社会分工发展需求的产业模式之间形成空缺,迫切要求我们建构一种新型的产业分类模式――生态智能型产业分类模式。
20世纪末,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全球化时代。这一时代在结构和特点上与旧全球化时代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从而构成了人类社会产业发展新的历史地平线。高新知识技术、资本及其所属要素(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的跨国界流动,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依存、互动的知识技术、资本整体。发达国家为了满足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欲望,驱使知识技术、资本奔走于全球各个角落,它们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发展中国家所遭受的一切挫折与挑战,都与这一新时代的本性、结构和特点有关。那么,新旧全球化时代的本性结构和特点,差异何在?1 产业经济基础差异:从工业化走向后工业化,信息技术、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整个全球化的存在基础发生本质变革。工业革命以后,一直到20世纪下半叶,旧全球化时代产业经济基础主要是机器――电力大工业,产业轴心是工业文明。而人类现阶段所处的新全球化时代则是以新科技革命和知识革命为基础,产业轴心是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2 全球化结构构成内涵的差异:旧全球化时代是一种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相融合,资本与劳动相叠加,城市乡村二元发展的结构模式。新全球化时代则是一种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相融合,知识经济与资本经济相叠加,生态环境与城市、乡村相协调的新型结构模式。3 全球化统治或治理方式的差异:旧全球化时代主要依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和武力输出,以国家强权和殖民主义同盟来实现对全球的实力控制。新全球化时代尽管有美国的实力型霸权政治存在,但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是通过人才掠夺或信息科技、政治文化及互联网、大众传媒手段从而造成信息鸿沟、科技鸿沟。全球角逐已从实体层次向知识信息为代表的智能层次转变。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使先进文化、优秀人力资源成为各国各民族的核心竞争力。
三、新全球化时代生态智能型产业分类模式的基本内涵
笔者在借鉴传统三次产业分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智能型产业分类模式。生态智能型产业体系的构建,不只是形式上的改变,更注重从内涵上予以创新,因为只有内涵的创新,才能带给整个产业体系框架革命性的变革。
(一)人类社会产业的三大层次
产业是一个反映人与环境资源关系的范畴,深刻地映射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与性质,表征着人类征服和控制自然的能力,依据这一缘由,笔者把人类社会产业分为三大层次:
第一层次,环境资源为人类服务的产业层次
在这一层次,人类从环境资源中索取的物质流(人的物质产品)占主导地位,并且在生产物质流的过程中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环境资源是手段,人类是目的。农业、工业都隶属于这一层次,物质流以及主要由物质流产生的能量流,共同从环境资源顺向流入人类社会。
第二层次,人类为人类服务的产业层次
在这一层次,以物质流为基础形成信息流(人的精神产品)占主导地位,信息流在这一层次中具有累积效应。人类是手段,人类也是目的。这一层次,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和经济活动主体――人的素质得到了提高,但在消费物质流过程中向环境排放自己的废弃物。第三产业以及高新知识技术产业都隶属于这一层次。
第三层次,人类为环境资源服务的产业层次
在这一层次,信息流带动物质流、能量流逆向返回环境占主导地位。这一层次,主要解决环境资源的再生能力与净化能力,人类与环境资源如何协同进化问题。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以及废弃资源再生产业都隶属于这一层次。
设定三个产业层次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生态平衡,物质流、能量流从环境中顺向流入人类社会,在人类社会又产生信息流,最终在信息流的引导下,逆向返还环境,人类社会与环境资源达到一种协同进化,达到一种物质、能量的平衡。
(二)新兴产业之内涵意蕴的界定
1.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
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主要是进行保护、恢复、再生、更新、增殖和积累环境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产业集群。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是基础性的产业。也就是说,没有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在这些物质生产部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服务业,它联接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是自然与社会建立桥梁的产业。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以维持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投入物质产品和人力资源以恢复与改善环境资源状况或提高其质量,旨在增加环境资源存量,开辟新的资源利用途径,以及增加环境承载力,从而实现人类对环境资源的索取的权利与对环境资源的反哺义务的平衡,提高资源基础功能。
2.废弃资源再生产业
废弃资源再生产业主要包括:一、社会废弃物再资源化,专门进行废弃物搜集工作,然后经过处理,重新供给企业进行再生产。二、社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专门处理废弃物使之无害化,它是将人类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进行处理,使之变成可以继续利用的再生资源,或将废弃物变成对环境无害的过程,也可以称为墒处理产业。废弃资源再生产业的作用对象是社会废弃物,与自然资源相比,废弃物是高墒物质,我们要通过产业途径使之重新低墒化。社会废弃物是不灭的物质,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废弃物再资源化是必须,也是可能的7。
3.高新知识技术产业
在新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产业经济活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即生产力的根本转向――从工业生产力向信息生产力转变;经济活动的中心已由物质生产向高新知识技术生产转变,高新知识技术已经成为经济生产中的首要因素,知识、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投入对经济活动起着主导作用。高新知识技术产业是以高新知识技术(信息流)生产、加工、运输为主的产业;主要是由信息流带动物质流的产业;高新知识技术产业产品价值的构成,知识和技术所占的比重远大于原材料、能源与劳动力成本的总和;随着高新技术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我国企业如果不向发达国家购买知识产权、知识专利,不需几年,所生产的产品就会遭到市场的淘汰,这就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残酷性,这也
一、旧全球化时代的三次产业分类模式及其历史局限性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此消彼长的力量博弈构成了人类社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具体表现为人类社会产业分类模式的演化。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新兴传统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力量博弈构成了人类社会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也正是这种动力机制的作用,产业绝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社会产业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此消彼长、力量博弈的历史进程;就是一部新兴产业从诞生到淘汰或进一步更新,以及对其他产业与整个社会产生影响的历史进程。
传统的三次产业分类模式,以及产业重心沿着一、二、三次产业向前演进的理论,对于分析旧全球化时代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比较适用,但是,随着现代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这种划分方法的缺陷和局限日益暴露出来,已不能正确地反映现代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已不能准确地体现新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总之,传统经济运行方式在生态经济意义上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日益突显,要使经济运行建立在一个稳定和持续的基础上,就必须使经济运行与环境资源之间形成一种相对和谐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包括对传统三次产业分类模式的调整与变革。
二、构建生态智能型产业分类模式是新全球化的时代要求
我们有必要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原因、规律及其机制作出探讨,同时也希望能够指明产业发展、产业创新、主导产业的更替、产业革命等一系列趋势。此时此刻,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以新科技革命、知识革命与生态文明理念为基础的新全球化时代,新型的、适应先进生产力、社会分工发展需求的产业分类模式建构迟滞与传统的、不适应先进生产力、社会分工发展需求的产业模式之间形成空缺,迫切要求我们建构一种新型的产业分类模式――生态智能型产业分类模式。
20世纪末,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全球化时代。这一时代在结构和特点上与旧全球化时代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从而构成了人类社会产业发展新的历史地平线。高新知识技术、资本及其所属要素(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的跨国界流动,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依存、互动的知识技术、资本整体。发达国家为了满足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欲望,驱使知识技术、资本奔走于全球各个角落,它们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发展中国家所遭受的一切挫折与挑战,都与这一新时代的本性、结构和特点有关。那么,新旧全球化时代的本性结构和特点,差异何在?1 产业经济基础差异:从工业化走向后工业化,信息技术、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整个全球化的存在基础发生本质变革。工业革命以后,一直到20世纪下半叶,旧全球化时代产业经济基础主要是机器――电力大工业,产业轴心是工业文明。而人类现阶段所处的新全球化时代则是以新科技革命和知识革命为基础,产业轴心是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2 全球化结构构成内涵的差异:旧全球化时代是一种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相融合,资本与劳动相叠加,城市乡村二元发展的结构模式。新全球化时代则是一种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相融合,知识经济与资本经济相叠加,生态环境与城市、乡村相协调的新型结构模式。3 全球化统治或治理方式的差异:旧全球化时代主要依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和武力输出,以国家强权和殖民主义同盟来实现对全球的实力控制。新全球化时代尽管有美国的实力型霸权政治存在,但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是通过人才掠夺或信息科技、政治文化及互联网、大众传媒手段从而造成信息鸿沟、科技鸿沟。全球角逐已从实体层次向知识信息为代表的智能层次转变。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使先进文化、优秀人力资源成为各国各民族的核心竞争力。
三、新全球化时代生态智能型产业分类模式的基本内涵
笔者在借鉴传统三次产业分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智能型产业分类模式。生态智能型产业体系的构建,不只是形式上的改变,更注重从内涵上予以创新,因为只有内涵的创新,才能带给整个产业体系框架革命性的变革。
(一)人类社会产业的三大层次
产业是一个反映人与环境资源关系的范畴,深刻地映射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与性质,表征着人类征服和控制自然的能力,依据这一缘由,笔者把人类社会产业分为三大层次:
第一层次,环境资源为人类服务的产业层次
在这一层次,人类从环境资源中索取的物质流(人的物质产品)占主导地位,并且在生产物质流的过程中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环境资源是手段,人类是目的。农业、工业都隶属于这一层次,物质流以及主要由物质流产生的能量流,共同从环境资源顺向流入人类社会。
第二层次,人类为人类服务的产业层次
在这一层次,以物质流为基础形成信息流(人的精神产品)占主导地位,信息流在这一层次中具有累积效应。人类是手段,人类也是目的。这一层次,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和经济活动主体――人的素质得到了提高,但在消费物质流过程中向环境排放自己的废弃物。第三产业以及高新知识技术产业都隶属于这一层次。
第三层次,人类为环境资源服务的产业层次
在这一层次,信息流带动物质流、能量流逆向返回环境占主导地位。这一层次,主要解决环境资源的再生能力与净化能力,人类与环境资源如何协同进化问题。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以及废弃资源再生产业都隶属于这一层次。
设定三个产业层次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生态平衡,物质流、能量流从环境中顺向流入人类社会,在人类社会又产生信息流,最终在信息流的引导下,逆向返还环境,人类社会与环境资源达到一种协同进化,达到一种物质、能量的平衡。
(二)新兴产业之内涵意蕴的界定
1.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
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主要是进行保护、恢复、再生、更新、增殖和积累环境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产业集群。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是基础性的产业。也就是说,没有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在这些物质生产部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服务业,它联接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是自然与社会建立桥梁的产业。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以维持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投入物质产品和人力资源以恢复与改善环境资源状况或提高其质量,旨在增加环境资源存量,开辟新的资源利用途径,以及增加环境承载力,从而实现人类对环境资源的索取的权利与对环境资源的反哺义务的平衡,提高资源基础功能。
2.废弃资源再生产业
废弃资源再生产业主要包括:一、社会废弃物再资源化,专门进行废弃物搜集工作,然后经过处理,重新供给企业进行再生产。二、社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专门处理废弃物使之无害化,它是将人类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进行处理,使之变成可以继续利用的再生资源,或将废弃物变成对环境无害的过程,也可以称为墒处理产业。废弃资源再生产业的作用对象是社会废弃物,与自然资源相比,废弃物是高墒物质,我们要通过产业途径使之重新低墒化。社会废弃物是不灭的物质,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废弃物再资源化是必须,也是可能的7。
3.高新知识技术产业
在新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产业经济活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即生产力的根本转向――从工业生产力向信息生产力转变;经济活动的中心已由物质生产向高新知识技术生产转变,高新知识技术已经成为经济生产中的首要因素,知识、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投入对经济活动起着主导作用。高新知识技术产业是以高新知识技术(信息流)生产、加工、运输为主的产业;主要是由信息流带动物质流的产业;高新知识技术产业产品价值的构成,知识和技术所占的比重远大于原材料、能源与劳动力成本的总和;随着高新技术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我国企业如果不向发达国家购买知识产权、知识专利,不需几年,所生产的产品就会遭到市场的淘汰,这就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残酷性,这也客观上决定了我国把高新知识技术产业从第三产业中独立出来进行强化发展的紧迫性。
(三)新兴产业在生态智能型产业非类模式中的层级界定
1.强调一种生态学原理的层级界定,这是一种物质流的循环方式。资源提供者(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生产者(农业、工业);消费者(服务业、高新知识技术产业);分解者(废弃资源再生产业)四维一体,以后资源不是由自然环境直接提供,而是由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提供并且负责开发、培育、保护环境资源,是自然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代理人”。以前自然环境就是资源的直接提供者,以后,自然环境不再是资源的直接提供者,而是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资源提供是有代价的,而不是过去那样无偿使用、滥采滥用。按照环境资源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物质流动的方向,在经济系统的物质入口增加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在出口端进一步加强废弃资源再生产业12。如果说正向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环境资源保护努力是具有节流意义的减物质化,那么逆向的废弃资源再生和环境资源修复过程则是具有开源意义的减物质化。
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高新知识技术产业和废弃资源再生产业组成了一条环形的产业链条,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发现、保护和再生环境资源,为第一、第二次产业活动提供生产对象。第一次产业即广义农业,获取环境资源从而为人类提供基本的生存必需品;第二次产业即广义工业,加工取自于环境资源的初级产品,提供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次级产品;第三次产业即广义服务业,连接人类产业的各个环节,连接生产与消费,促使利用环境资源的生产与消费过程最终得以实现。废弃资源再生产业把人类社会排放的废弃物进行处理,然后又回归自然或者作为再生资源流入人类社会。增加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与废弃资源再生产业后的产业链条既完整和全面地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先后层次,又能够体现经济系统与环境资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过程,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协同进化。
2.强调一种融合、创新的层级界定,这是一种信息流的循环方式。高新知识技术产业为其他五个产业提供知识、技术支持,一种无形的融合,这就是产业智能化。传统三次产业分类模式主要是针对工业化发展而设计的,这种产业分类模式普遍遵循所谓同质性原则,即一种产品由一个产业来生产,诸多产品与诸多产业处于一一对应的关系中。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中一种新型产业发展形态,相对于传统工业时代产业分类普遍遵守同质性原则而言,我们要以信息化、知识化共同营造的新全球化时代为基础,充分反映信息融合基础上产业融合这一新特点。产业融合不仅是技术融合,更是涉及到服务以及商业模式乃至整个社会运作的新方式。高新知识技术产业主要脱胎于第三次产业,但其创新活跃,对其他所有产业都具有大幅度的辐射作用。新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生产力的飞跃,体现了人类社会产业活动深度和广度,以及经济活动中分工协作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形式日趋多样的现状。高新知识技术产业绝大多数目前正处于形成时期,某种程度上对传统产业寄生性大于独立性。随着经济与知识技术水平的提高,由于高新知识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与改造,使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其自身活动方式范围和技术水平也相应提高,所以,高新知识技术产业具有融合性。
(四)生态智能型产业分类模式的性质特征
1.可持续性
生态智能型产业分类模式具有可持续性是因为其自身存在的生态学规律,具有环境成本内生化及全过程控制污染,以低成本投入、低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和高经济效益的运作模式,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同进化,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在演进过程中,按照符合生态系统有机循环原理建立发展模式,使不同类型的产业部门建立起经济资源利用和再利用的有机循环模式,尽可能地消除生产与消费环节对环境的破坏,达到产业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共同可持续发展和谐统一的目的。新兴产业在经济与环境资源之间以及经济体系内容之间形成的正反馈机制,降低了经济活动的外部性,提高了产业的技术关联水平,增加了产业结构体系内的系统关联层次13。
2.绿色循环性
相对于传统产业分类模式而言,生态智能型产业分类模式更加注重控制生产和再生产所需的资源投入的数量与质量,资源的使用应具有高效率,而且以利用可再生和无污染的资源为主,它遵循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产出与投入要素相关的产业行业和企业间形成生态或产业链条,以保证在上一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可以作为下一生产过程的投入原料来加以利用。在产业经济体系中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生态智能型产业分类模式表现出绿色循环的特征。
3.效益性
生态智能型产业分类模式可以给国家和企业带来效益,否则生态智能型产业分类模式是难以实现的。由于现在的国家和企业都在不断地追求经济效益,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现阶段抛弃效益去追求环境保护是不可能的。但是,从经济与环境资源的理论来看,向生态型产业转化与效益的提高是不矛盾的,相反地,是相辅相成的。利用循环经济理论、工业生态学、清洁生产来发展经济,可以加快技术发展速度,充分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企业效益增加了,也就有了更多的资金、技术进行维护环境资源的技术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不但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企业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样也提高了。
4.普适性
生态智能型产业分类模式适用于每一个国家,具有普适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实施,产业的生态化、智能化在发达国家渐成潮流,这一发展不仅使三次产业向智能化目标演进,而且与环境资源保护有机结合,而环境资源保护是超越国界的,不是单独一个国家就能完全实现的,无论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而言,产业生态化、智能化都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虽然每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具有其特殊性,产业生态化、智能化的过程阶段也不同,但是其目的和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达到国民经济各行业对环境友好,使得人类与环境资源和谐发展、协同进化14。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杨艳琳. 资源经济发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薛晓源. 生态文明研究前沿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 2007.
4.张象枢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5.阎兆万. 产业与环境[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6.屈超. 信息经济对产业划分的影响[J].山东财经学院学报. 1996.
7.马云泽. 世界产业结构软化趋势及启示[J].桂海丛论. 2004.12.
8.郎涛 杨滢. 第四产业的内涵及经济增长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6.12.
9.韩凌. 李书舒. 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类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04.
10.袁增伟.毕军. 生态产业共生网络形成机理及其系统解析框架[J].生态学报 2007.08.
11.汪涛. 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分类理论――立体产业分类理论 [J].学术交流 2000.11.
12. 魏杰. 当前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几个问题 [J].经济经纬 2006.02.
13.周振华. 新产业分类:内容产业、位置产业与物质产业 [J].上海经济研究 2003.04.
14.孔令丞. 李悦. 论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J].财经问题研究 2003.09.
15.何继善戴卫明. 产业集群的生态学模型及生态平衡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5.01.
作者简介:
丁超苏州科技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076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