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球通货膨胀深层次根源及对我国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提要: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具有明显的输入性特征,价格管制和紧缩货币等治理措施均因贸易渠道和外汇占款渠道的传导而产生效力损失。为此,认清全球通胀的深层次根源,并在通货膨胀治理过程中充分考虑开放条件下的政策漏损,至关重要。
  
  关键词: 国际经济国际货币体系通货膨胀 调控政策
  中图分类号: F03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1770(2008)09-038-03
  
  今年以来,尽管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形势均不容乐观。当我们把通货膨胀放到全球视野中考察,会发现其深层次的根源在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固有缺陷、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机制以及全球资源分布的严重不均衡。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和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并不相同,甚至在多数国家受损的同时,也使某些国家可以无偿掠夺别国财富。而损益平衡与国际经济和制度结构有关,一定程度上也是各国政策博弈的结果。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具有明显的输入性特征,价格管制和紧缩货币等治理措施均因贸易渠道和外汇占款渠道的传导而产生效力损失。为此,认清全球通胀的深层次根源,并在通货膨胀治理过程中充分考虑开放条件下的政策漏损,至关重要。
  
  一、 通货膨胀在全球蔓延
  
  在2006年以前的十年,全球经济经历了“高增长、低通胀”的时期,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一是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国家以廉价劳动力参与国际分工,为国际市场提供低廉的商品和服务;二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了经营成本和产品价格。但从2006年开始,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情况下,世界各国一般价格水平开始不断上涨。2007年,全球平均通胀水平达到4%,今年以来,各国通货膨胀都处于较高水平,在发达经济体,2008年5月总体通货膨胀率上升到3.5%,其中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为4.2%,欧盟通胀率为3.9%,澳大利亚为4.2%;由于食品和油在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消费篮子中的比重较大,通胀上升更为显著,2008年5月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总体和核心通胀率分别达到8.6%和4.2%。其中,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为7.7%,印度为6.02%,巴西为5.58%,俄罗斯高达15.1%,埃及为19.7%,巴基斯坦为19.27%,越南升至13年高点25%。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通货膨胀覆盖面广,表现为明显的全球性特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还是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无论是汇率升值国家还是汇率贬值国家,无论是财政赤字国家还是财政盈余国家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二、 全球通货膨胀之深层次根源
  
  (一)以美元为本位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全球通胀的制度根源
  在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元充当了国际储备货币、交易货币和结算货币,非国际货币国家为了防范风险和维持汇率目标不得不被动持有美元储备资产。这种国际货币体系本身具有内在的缺陷,容易产生通货膨胀。
  首先,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国际储备货币发行缺少必要的约束,发行机制存在重大缺陷。美联储拥有事实上的国际货币发行权,但却不愿意为全球经济负责,完全根据美国利益的需要发行美元。而为了获取通货膨胀税和铸币税收益,美国有动机不断扩大货币发行;
  第二,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世界各国对美元储备资产的需求使美国有条件保持资本和金融项目的持续顺差和经常项目的持续逆差,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作为债务国,通过美元贬值,美国可以不为人知地剥夺他国的财富。根据美国国际投资头寸,2007年末,外国在美资产已达200817.83亿美元,扣除美国海外资产176399.54亿美元,美国净负债高达24418.29亿美元,其中,外国投资美国的外国官方储备资产存量达到33370.3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对外净负债,占比达到137%,高于2006年106%的水平。美元贬值客观上降低了美国的对外债务,而持有美元储备的国家却承担了巨大损失。作为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受损国。
  第三,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包括中国在内的)的高储备国家的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在存在美元贬值预期的情况下,大量资本流入造成基础货币投放被动增加成为输入性通胀的重要渠道。
  (二)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美元货币供应量增加是全球通胀的导火索
  通货膨胀终究是货币现象,过量货币追逐少量商品是通货膨胀的原因。目前,美联储主要通过购买美国联邦政府债券和再贴现贷款的方式来实现美元基础货币的投放,并通过利率工具调控流通中的广义货币数量。
  长期以来,美联储大量增发美元,截止2007年1月3日,美联储共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8594亿美元,其中以持有政府债券资产形式投放的约7789亿美元,占90%。不仅基础货币投放不断增加,而且金融衍生品的快速发展,金融机构创造信用的能力大为增强,造成传统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由于M3增长过快,也难以准确统计,从2006年3月开始,美联储就不再披露M3的增长速度。2007年以来,为应对次债危机,美联储继续增加基础货币投放,截止2008年7月16日,美联储投放基础货币8884亿美元,但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却发生了很大变化,以政府债券资产形式投放的占比下降为54%,为了增加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通过银行体系投放的基础货币明显增加。不仅如此,美联储还不断降息(见表1),使得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加快,从2007年6月到2008年6月,美国M2比上年同期增长6.1%。
  
  美元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造成以美元计价的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成为推动各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美国奉行的低利率政策进一步推动美元贬值,美元贬值预期进一步形成美元做空力量,大量资本流入(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寻求庇护,进一步加剧了这些国家的通胀压力。以我国为例,今年以来,外汇占款对货币供给造成压力进一步加大,截止2008年5月,我国基础货币投放108619.45亿美元,而外汇占款已经达到133518.98亿元,已经超过基础货币投放的23%,也就是说,如果不是中央银行自创负债发行票据,基础货币投放会更大。
  (三)国际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化及其价格形成机制是全球通胀的助推器
  此轮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典型特征是石油、粮食和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的先行上涨,而造成价格上涨的原因固然有需求增大的原因,但国际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化及其价格形成机制的缺陷也是重要的助推因素。
  目前国际大宗商品期货市场迅猛发展,几乎所有的大宗商品都已形成期货定价中心,如铜、铝、铅、锡等金属的价格主要在伦敦金属交易所确定,大豆的定价中心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国际期货市场的期货合约价格成为国际贸易基准价格。而大宗商品期货的金融属性越来越突出,大宗商品的期货价格与汇率、利率等杠杆的关联度提高,期货市场向现货市场传导的价格形成机制已经形成。受美元走弱和资金利率下降影响,投机资本纷纷进入商品期货市场套利。由于期货市场上存在规模巨大的各类基金,这些基金的参与和投机炒作,使得全球石油、有色金属、农产品等大宗商品期货价格出现了大幅波动。
  除了期货价格外,国际市场上主要供需方的谈判能力也是价格形成的重要基础。从大宗商品的市场结构看,很多大宗商品的供应商已经形成寡头垄断,供应方有相当的能力控制商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而需求方往往由于存在刚性需求缺口,市场谈判能力相对较弱。以石油为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拥有世界上绝大部份探明石油储量,OPEC的石油产量和价格政策对石油价格影响很大,国际能源署IEA则拥有大量的石油储备,他们能在短时期内改变市场供求格局。此外,近些年来,随着美欧跨国石油公司的兼并重组步伐的加快,石化巨头对全球石油资源、技术和市场的控制力进一步增强。石油价格很大程度上成为美欧跨国集团与OPEC协调和角力的结果。
  (四)全球能源、矿产、人力等资源分布不均衡,各国在国际贸易中为提高自身优势资源的补偿标准之争愈演愈烈,推动企业成本和产成品价格持续攀升
  当前全球通货膨胀很大程度是成本推动型的,国际资源、原材料以及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具有深厚的结构性原因。由于全球石油、矿产以及人力等资源分布不均衡,如石油主要分布在中东地区、北美地区、非洲、独联体和南美,其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95%以上。铁矿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乌克兰、澳大利亚、中国、巴西和哈萨克斯坦,其铁矿石储量占全球储量的74.8%。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国家都需要国际贸易满足国内的资源需求。而近年来,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使各类资源的稀缺性进一步凸显,各国为提高自身优势资源的补偿标准之争愈演愈烈,OPEC产油国要求提高油价、矿产资源的拥有国希望获得更多的资源补偿、以低廉劳动力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并承受环境代价的中国希望获得合理的资源和环境补偿。这些都成为推动全球资源和产成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
  
  三、 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我国的通胀具有明显的输入性特征,治理措施不应在减少需求上着力过猛。
  全球通胀向国内传导不仅通过贸易渠道进行,更主要的是在国际货币体系下的货币政策传导,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使我国获得了通货膨胀的“外部性”。在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主要投放渠道后,外资往往获得资金上的优势,如果在通过紧缩信贷减少需求方面加力过猛,实际上对主要依靠国内融资的内资企业造成更大的压力,会加剧资源更多地流向外资企业。
  第二,要认清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在中美对话和谈判中要求美国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我国应该以最大的外汇储备国的身份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协调,发挥在国际金融协调中的作用,寻求一致行动。同时,逐步调整储备货币的结构,改变不利的地位。
  第三,积极参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协调机制的建设,争夺定价权。
  争夺定价权实质是争夺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我国要在现货和期货市场两个方面参与到国际商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建设中。一方面,完善国内期货市场的微观结构和功能,提高其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企业在大宗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协调和谈判能力。
  
  作者简介:
  曲凤杰经济学博士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经所副主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077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