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与意大利的经贸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波

  张波
  1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2 吉林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吉林长春130012作者简介:
  张波(1980―),女,辽宁沈阳人,沈阳航空舷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博士、吉林大学流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
  摘要:意大利是欧洲最早同中国开展贸易往来的国家之一。文章研究了中意两国贸易的发展进程、相互投资以及部分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情况等。研究表明,中国与意大利贸易处于顺差状态,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运输设备上具有比较优势,意大利则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中意两国的商品互补性大于竞争性。中意两国贸易存在着意方不时地采取贸易保护措施,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等问题:
  关键词:贸易失衡;直接投资;显性比较优势;互补指数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05-0015-05 收稿日期:2009-09-14
  
  一、中国与意大利的贸易情况分析
  
  (一)中国与意大利进出口情况
  意大利是欧洲最早同中国开展贸易往来的国家之一。1970年11月5日,中意两国政府代表在法国巴黎签署了建交公报,从此两国关系掀开了历史新篇章。1970年两国贸易额仅为1.2亿美元,因为我国在1978年以前实行的外贸总政策是内向型的保护政策,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中意两同的贸易增长幅度不大。
  
  
  
  1981~1995年以来,中意两国进出口额得到了迅猛的发展,1985年中意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10亿美元,1993年达到了34亿多美元。1991~1995年间,意大利成为中国在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1995年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高达51.82亿美元,仅次于德国。但1996年中意两国的出口额以及进出口总额均出现了下降趋势,1997年和1998年两国的进口额出现了下降,导致进出口总额也有所下降。从1996~1998年中意两国的双边贸易一直呈徘徊状态,直到1999年这种徘徊局面才结束,双边贸易额达到56.09亿美元。2000年,中意两国贸易达到了68.80亿美元(张新伟等,2002)。2001~2008年,中意两国的进口额、出口额以及进出口总额都出现了一定的涨幅。2008年,意大利与中国的双边货物贸易额为440.3亿美元,1970~2008年的39年间中意双边贸易增长了439.1亿美元,年均增长11.2亿美元。图1为1995~2008年中意双边贸易情况。2009年1~3月,意大利与中国的双边货物贸易额88.2亿美元,下降17.4%。其中意大利对中国出口18.5亿美元,下降19.9%,占意大利出口总额的2.1%;意大利从中国进口69.7亿美元,下降16.8%,占意大利进口总额的73%。意方贸易逆差51.5亿美元,下降15.6%。截至2009年3月,中国为意大利的第12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计算得出,1995~2008年的14年中,1995~1997年中方取得的是贸易逆差,尤其是1995年和1996年的逆差额超过了10亿美元。1997年逆差额有所减少,为213.21百万美元,1998年,中国开始出现贸易顺差,1998~2000年,贸易顺差额呈上升趋势。但2001年中国取得的顺差额大幅减少,2002~2008年,顺差额又再次增加,2006~2007年增加幅度最大,创历史最高记录(见图2)。
  
  (二)中国与意大利的贸易结构
  中国对意大利出口的主要商品有: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鞋类、旅游用品及箱包、玩具、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塑料制品、医药品等。机电产品也是意大利对中国出口最重要的商品,中国从意大利进口的主要商品还有:纺织机械、化工产品、电视显像管、金属加工机床、橡胶或塑料加工机械、医药品、烟草加工机械、型模及金属铸造用型箱、电视、收音机及无线电通讯设备的零附件、计量检测分析自控仪器及器具等f赵秋生,2008)。
  2009年1~3月中国与意大利的贸易商品进山口情况。1―3月意大利对中国出口机电产品10.6亿美元,占意大利对中国出口总额的57.2%,下降3.7%。其中,机械设备出口8.5亿美元,占对中国出口总额的45.9%,下降8.5%;电机和电气产品出口2.1亿美元,占对中国出口总额的11.3%,增长21.7%。贱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纺织品及原料、皮革制品及箱包和运输设备等也是意大利对中国山口较多的产品。贵金属及制品是意大利对中国出口较快的产品,1~3月出口额0.4亿美元,增长39.5%。意大利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和贱金属及制品,1~3月进口额分别为21.4亿美元、15.2亿美元和6.0亿美元,占意大利自中国进口总额的30.7%、21.8%和8.6%,下降9.0%、10.5%和42.4%。运输设备是意大利自中国进口唯一出现增长的产品,进口额2.4亿美元,增长1.7%。中国是意大利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供应国,分别占意大利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皮革制品和鞋靴伞等轻工产品市场份额的25.5%、32.4%、30.5%和26.4%。
  
  (三)中国与意大利主要商品的比较优势分析
  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表达了一国总出口中某类商品的出口所占的比例相对于世界贸易总额中该商品贸易所占比例的大小,计算公式为:
  RCAxik=(Xik/Xi)/(Wk/W)
  其中,RCAxik代表i国在k类商品上的湿性比较优势,xik为i国k类商品的出口额,xi表示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WK表示k类产品的世界出口总额,w表示所有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如果RCAxik大于1,表明i国在k类商品的出口上相对集中,由此可推断该国在这类产品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当RCAxik小于1时,表明i国在这类产品的生产上不具有比较优势。一般认为,若RCA指数大于2.5,则具有强竞争优势。若小于2.5,但大于1.25,则具有较强竞争优势。若在0.8到1.25之间,则具有中等竞争优势。若小于0.8,则具有弱竞争优势。本文对2007年的中意两国的机电产品、化工产品、纺织品及原料、运输设备及贱金属和制品的显性比较优势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表1可见,中国的机电产品、纺织品、运输设备有强的竞争优势,意大利的机电产品和纺织品也具有强的竞争优势;意大利的贱金属及制品具有较强竞争优势;中国的贱金属及制品具有中等竞争优势,意大利的运输设备具有中等竞争优势;中国和意大利的化工产品都具有弱竞争优势。
  
  (四)中国与欧盟的贸易互补性与其它贸易伙

伴的比较
  于津平(2003)提出的贸易互补性指数,R(JAmjk代表j国在k类商品上的显性比较劣势,其数值越大,表明劣势越明显。Mjk表示j国k类产品的进口额,Mj表示该国所有产品的进口额。Cijk代表i同与j国在k类产品上的贸易互补性指数,Cij代表i国与j国的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它是所有产品的贸易互补性指数的加权平均值,加权系数为世界贸易中各类产品的贸易比重。参考于津平的定义,贸易互补性指数越大,说明i国与i国出口产品与进口产品之间的吻合度越大,两国间的贸易互补性越强。计算公式有:
  RCAmjk=(Mjk/Mj)/(Wk/W)
  Cijk=RCAxik*RCAmjk
  Cij=∑[(RCAxikRCAmjk)*(Wk/W)]
  通过表2可见,中国与美国的贸易互补性指数最高。其次为欧盟。杨希燕(2005)测算的2003年中国出口俄国进口的中俄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为1.04,俄国出口中国进口时仅为0.90;日本与中国的双边贸易互补性指数是这几个重要贸易伙伴中最低的。意大利是欧盟成员中重要的一员,表1也说明了小意两国在纺织品及原料的竞争性较强,中意两国的贸易互补性大于竞争性,两国互补性的存在会促进中意贸易进一步的发展。
  
  二、中国与意大利投资情况分析
  
  1991年以前,意大利对中国投资还不多,随着中闰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意大利企业家对中国市场兴趣的增加和意大利政府的支持,意大利企业在华投资在2000年以后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截至2001年12月底,意大利在华投资项目共计1628个,协议外资金额为29.51亿美元,实际投入19.88亿美元。2001年全年批准意在华投资项目133个,协议外资金额2.39亿美元,实际投入1.56亿美元。中意合资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省市。行业有服装、纺织、鞋类、皮革、首饰、机电、仪表、航空和租赁等。2002年,新批准的意大利在华投资项目211个,协议外资金额2.5亿美元,实际投入1.7亿美元。意大利在华投资项目共计1839个,协议外资金额32亿美元,实际投入21.7亿美元。据中国商务部统计,从1979年至2003年,意大利在华投资项目共计2136个,协议外资金额38.2亿美元,实际投入24.9亿美元,在欧盟国家中排第五位。2005年6月底,意大利在华累计投资项目2720个,实际投人29.5亿美元,中国对意大利直接投资额为3436万美元,意大利有大约500家企业在华投资(赵秋生,2007)。在2005年第9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
  “投资意大利论坛”成为了此次境外机构举办研讨会中的最大亮点。意大利投资促进署还宣布了其中文官方网站www.investinitaly.en的开通,中国投资者可以在这个网站上获得全面的信息和帮助。为了向中国的企业精英展示通往意大利的新丝绸之路,为中国的投资者提供最具品质和最全面的投资方案,意大利投资促进署和中同驻意大利大使馆合作出版发行了为中国投资者设计的中文版的《意大利投资指南》,介绍如何在意大利投资的全面而详细的信息(何发,2005)。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07年底,中国从意大利引进技术2880项,金额达127.6亿美元。意大利在中国的投资项目共计3733个,合同外资金额86.7亿美元,实际投入38.5亿美元。新批准意在华投资项目348个,合同外资金额9.3亿美元,实际投入3.5亿美元。近年来,意大利政府对来自中国的投资者表现出更为开放的姿态,采取一些措施改变上述状况,不仅鼓励意大利企业对中国投资,也吸引中国企业前来意大利投资。据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代表Maurizio Forte提供的数据,2008年,中国到意大利的投资额达1.27亿美元,相比2007年的8100万美元增长1/3,但对比意大利来中国的直接投资,其数额还是很小。为了促进中国企业前往投资,意大利于2009年推出一项促进外国投资的金融工具决议,包括无需偿还的激励基金和低利率的优惠贷款,而其申请资格的下限为投资规模达4000万欧元。但2009年由于全球经济下滑,投资预计将下滑30%~40%(孙志红,2009)。2009年上半年中国实际使用意大利资金额和新批项目个数都有所减少(见表3和表4)。
  目前,一些中国知名企业,如中远集团、中国海运集团、中国银行、海尔集团、华为技术公司、宝钢集团、江淮汽车、长安汽车、钱江摩托、海信及中兴通讯等都选择在意大利投资,发展在欧洲的业务。意大利贸易委员会驻上海总代表Forte认为包括汽车部件、信息通信技术、生命科学、物流行业和旅游业在内的诸多行业都适合中国的投资。
  
  三、中国与意大利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意大利不时地采取贸易保护措施
  由于意大利属于欧盟成员。因此,欧盟的各项贸易保护措施都适用。这些措施包括新的普惠制、“毕业”机制、“技术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等,都对我国外贸出口形成不利的影响(张新伟,2002)。例如,贸易保护主义的论调就是意大利制鞋行业及相关企业的主流,尽管中国鞋产品品质不断提高,价格低廉。对意进口商和消费者来说具有较好的性价比,但出于保护本国产业利益的考虑,意大利一直是欧盟内部要求对中国鞋采取制裁措施的强硬派。2008年10月,鉴于欧盟对中国皮鞋实施的反倾销措施即将到期,意大利业界已向欧委会递交期终复审申请要求延长反倾销期限(商务部欧洲司,2008)。这样,严重影响了中意两国的贸易往来。
  
  (二)意大利仍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制度性因素成为中欧贸易摩擦中的一个难解之结,集中表现在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欧洲国家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而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期,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等领域的竞争机制还很不健全,劳动力成本、商品价格的市场扭曲现象还十分严重,这些对中国获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带来不利影响。迄今为止,欧盟并不真正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意大利在贸易政策上采取欧盟的对华政策,仍然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中国出口商品实行严格的限制(张敏,2007)。例如,意大利曾对27类93种化工产品实行严密的监控,设置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使中国出口产品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严重地削弱了中国商品的市场开拓。1998年4月27日,欧盟将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名单中排除,但并不等同于将中国作为市场经济国家来对待,欧盟委员会仍然认为中国还处于市场机制转

型的过渡期,对申请“市场经济”和“分别裁决待遇”的中国企业分别设定了十分苛刻的“市场经济五条标准”和“分别裁决的四条标准”,欧盟的这些做法成为中国企业在反倾销案件中败诉的主要原因。为此,解决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欧盟向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二是中国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三)中意两国贸易失衡
  从图2的情况可见,1995~1997年,中国在与意大利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随后中国扭转了此局面,一直处于顺差状态,近几年,失衡额在逐渐扩大。这样使意大利在与中国的谈判中更容易讨价还价。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会进一步增长,一国特别是拥有大量跨国公司的发达国家的外贸赤字早已不足以说明其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然而,一些国家还是拿贸易逆差的问题说事,其真实目的在于增加自己在市场开放、行业准入和知识产权保护这些实质性问题上讨价还价的砝码。因此,作为欧盟中的重要成员,意大利也会不断利用贸易失衡,为自己多争取到一份在与中国进行贸易谈判时砝码。
  
  四、中国与意大利经贸关系的发展前景
  
  中意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世界上重要的发达国家。两国在资源结构、产业结构、消费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双方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发展中意贸易和经济合作有十分优越的条件和广阔的前景。在贸易方面,目前中意双边贸易额在各自国家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还很小,双方合作潜力很大。意大利是工业强国,拥有成熟技术、著名品牌、精湛工艺,意大利企业生产的数控机床、纺织机械、时尚产品、食品、家具等深受中国企业和消费者喜爱。中意两国在高新技术、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化、旅游等服务贸易领域各具优势、互补性强。双方在巩固传统领域合作的同时,应该积极拓展上述领域合作,积极培育双边经贸新的增长点。中意贸易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有利于中意贸易进一步扩大。
  在工业设备制造领域,2007年,意大利总产值高达370多亿欧元,中国购买的机械设备总值达到19亿欧元,成为“意大利制造”的机械产品世界第五大出口市场和欧洲以外较大出口市场。中国市场不仅需要中等技术含量的标准产品,还需要高技术含量和水准的个性化产品与服务。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分会副会长徐迎新表示:意大利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纺织机械生产国之一,占据了全球11%的纺织机械及器材配件供应市场。意大利生产制造的纺织机械赢得了广大中国纺织企业的欢迎与青睐。据统计,中国从意大利进口纺织机械及配件2005年达到了4.44亿美元,2006年达到了5.01亿美元,2007年达到了5.27亿美元,一直呈现增长态势。中国是意大利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意大利机械行业非常愿意用自己的技术和创意帮助中国提升产业竞争力,意中双方未来会在更多领域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
  在合作项目方面,2009年7月,中国贸促团访问意大利,访意期间,中意经贸合作亮点颇多。例如,中国广汽集团与意大利菲亚特集团签署总额为7.4亿美元的乘用车项目全面合作基础协议;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山东分公司分别与意大利金融信贷银行和意中基金会签署金融合作框架协议和友好伙伴协议;中国中兴、华为等企业与意方积极洽谈,推介电信、网络设备等高新技术产品。在中国商务部贸易发展局与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意大利工业家联合会共同承办的中意企业洽谈活动中,五百多家意大利企业与二百多家中国企业进行了广泛、深入、务实的对口洽谈,双方签署了三十多个项目合同和意向(中国新闻网,2009)。总之,意大利作为中国在欧盟中的重要贸易伙伴国,中意双方应携手努力,共同发扬两国友好合作传统,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097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