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外动力源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 骏

  摘要: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发布的《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来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开始蓬勃兴起。2006年,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了创纪录的1200亿美元。其中,中国在吸收外资保持世界领先的同时,自身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中国跨国公司的崛起已经引起全球注目。文章在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概况的基础上,以全球视野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外动力源进行了研究,希望以此促进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关键词:全球视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内外动力源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06-0048-05 收稿日期:2008-02-29
  
   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以“来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FDI from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 Economies)为题,发布了《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该报告指出:长期以来,外国直接投资一直被认为是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流向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渠道。而现在,情况开始变得多样化。其中一个最突出的新特点就是来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开始蓬勃兴起。2006年,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了创纪录的1200亿美元。中国在吸收外资保持世界前列的同时,自身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中国跨国公司的崛起已经引起全球注目。在《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公布的全球100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中,中国跨国公司占据了半壁江山,达到50家(UNCTAD,2006)。据此,本文在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概况的基础上,以全球视野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外动力源进行了研究,希望以此促进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况
  
  2007年10月14日中国商务部和统计局联合发布的《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公报,2006)显示:目前中国在境外投资的近万家企业,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雇佣的外国员工达29万人,为投资对象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210多亿美元,居全球第13位。就投资地域而言,九成的非金融类投资分布在拉丁美洲和亚洲。
  此外,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特点突出,表现为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超过国有企业跃居投资主体首位;从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广泛,其中采矿业、商业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达到78%:制造业占到投资主体总数的五成半,主要分布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纺织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势强劲。2002年至2006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60%。事实上,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特别是中国在引进外资达到一定阶段的情况下,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必将越来越快。同时也应该看到,虽然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较快,但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还是非常低的。公报显示,截止2006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900亿美元左右,不到美国的1/20。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内部动力源
  
  上述分析可见,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占全球总额依然很小,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本文认为,在全球视野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着内外两种完全不同的动力源:内部动力源与垄断优势相关,外部动力源与技术获取相关。下文将对此进行详细论述。
  
  (一)垄断优势与对外直接投资
  海默(Hymer Stepher)的垄断优势理论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海默在他的题为《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Hymer,1960)论文中,第一次论证了对外直接投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对外金融资产投资,从而在理论上开创了以对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新的研究领域。1969年,金德尔伯格出版了《美国公司在国外》(Kindle Berger,1969)一书。书中对海默提出的观点表示赞同,并加以进一步完善。他认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已经不能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现象。现代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生和发展,恰好否定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假设――完全的自由竞争导致完全的市场结构。因此,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现象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是市场结构的非完美性,尤其是技术和知识市场的不完美才导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正是由于市场的非完美性,跨国企业才有可能运用组织的效率,利用它在获得人、物、财、技术和知识等要素方面的有利条件,在世界市场上与当地企业竞争。跨国企业之所以能做到这点,原因在于它们拥有某些垄断优势。跨国企业具有的垄断优势,是它们确保其跨国生产有利可图的条件,也是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基础。
  
  (二)自主创新形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内部动力源
  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垄断优势,要看其是否能获得稳定的利润。稳定的利润来自于垄断,垄断的形成在于掌握了可以排除其它竞争者进入某一市场需求领域的手段。在计划经济中,可以凭借权力形成垄断,而市场经济则要靠竞争战略的组合,以别人无法替代的方式有效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掌握了核心技术,只有不断的自主创新才能获取这种核心技术优势。此外,在市场竞争中所形成的垄断是十分脆弱的,因为并不能以强制的手段阻止其它企业进入某一领域,某种技术一旦被应用,就会被诸多竞争者所模仿。技术手段可以保密,但这种保密程度是有限的,总是有可能被竞争对手破译。掌握了一种先进技术,并不能高枕无忧。要不断地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对现有技术不断加以改进。特别是重视新技术的发展动向。当企业削弱了自主创新意识,原有的核心技术所形成的垄断优势便会消失。因此,自主创新是企业获得并保持核心技术最重要的手段,是形成企业垄断优势的关键。
  在市场经济下,自主创新形成了企业的垄断优势,从而形成了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内部动力源。就中国而言,中国大多数企业缺乏垄断优势,这与中国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直接相关。实际上,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薄弱。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发达国家,90%的跨国公司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战略的主体内容,80%建立了研发中心,大多数企业至少把销售额的5%投入研究开发当中。而在中国,2.8万多家大中型企业拥有研发机构的只占25%.75%的

企业没有一个专职人员从事研发活动。企业创新投入严重不足。据最新的调查显示,中国企业研究开发经费仅占销售收入的0.56%。在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中,外国企业申请量占50%以上,在一些高技术领域,关键技术的专利申请基本上被国外企业垄断。计算机类国外专利申请占70%,生物技术类占87%,信息类占92%,半导体类占90%。大到飞机、汽车、数控机床,小到服装、日用化学用品,国外品牌和技术主导的格局日益显现(李学勇,2005)。因此,培育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中国企业核心技术和垄断优势的获得,更直接关系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动力源的形成。
  
  (三)培育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
  一定的技术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和利用这些载体的方法来体现的,因此企业的自主创新主要表现在要素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以及产品创新三个方面。中国企业应该从这三个方面人手,实施自主创新。
  1 要素创新。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在一定的劳动者利用一定的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使之改变物理、化学形式或性质的过程。参与这个过程的要素包括材料、设备以及企业员工等三个方面。
  一是材料创新。材料是构成产品的物质基础,材料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的比重很大,材料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品的质量。材料创新的内容包括:开辟新的来源,以保证企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开发和利用大量廉价的普通材料,替代量少价高的稀缺材料,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改造材料的质量和性能,以保证和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
  二是设备创新。设备创新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过利用新的设备,减少手工劳动的比重,以提高企业在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程度;第二,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用于改造和革新原有的设备,以延长其技术寿命,提高其效能;第三,有计划地进行设备更新,使企业生产建立在先进的物质技术基础上。
  三是人事创新。任何生产手段都需要依靠人的操作,我国企业在增加新设备、使用新材料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使之符合技术进步后的生产和管理的要求。企业的人事创新包括根据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要求,不但从外部取得新的人才,而且更应该注意内部现在人力的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2 要素组合的创新。利用一定的方式将不同的生产要素加以组合,这是形成产品的先决条件。主要包括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两个方面:
  一是生产工艺是劳动者利用劳动手段加工劳动对象的方法,包括工艺过程、工艺配方、工艺参数等内容。工艺创新既要根据新设备的要求,改变原材料、半成品的加工方法,也要在不改变现有设备的前提下,不断研究和改进操作技术和生产方法,以求使现有设备得到充分利用,使现有材料得到更合理的加工。
  二是生产过程的组织,包括设备、工艺、在制品以及劳动者在空间上的布置和时间上的组合。空间布置不仅影响设备工艺装备和空间的利用率,而且也影响人机配合,从而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各生产要素在时间上的组合,不仅影响生产成本(制品、设备、工艺装备的利用数量等),而且影响产品的生产周期。因此,企业应不断地研究和采用更合理的空间布置和时间组合方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周期,从而在不增加要素投入的前提下,提高要素的利用效率。
  3 产品创新。生产过程中各要素组合的结果是形成企业向社会贡献的产品。产品创新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内容,它既受制于创新的其它方面,又影响其它创新效果的发挥;新的产品、产品新的结构,往往要求企业利用新的机器设备和新的工艺方法;而新的设备、新工艺的运用又为产品的创新提供了更优越的物质条件。产品创新的内容:
  一是品种创新。要求我国企业根据市场需要的变化,根据消费者偏好的转移,及时地调整企业的生产方向和生产结构,不断开发出用户欢迎的适销对路的产品。
  二是产品结构的创新。我国企业要不断改变原有品种的基本性能,对现在生产的各种产品进行改进和改造,找出更加合理的产品结构,使其生产成本更低、性能更完善、使用更安全。从而更具市场竞争力。
  通过上述要素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以及产品创新来培育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中国企业获得核心技术和垄断优势,这样就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内部动力来源。
  
  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外部功力源
  
  依靠自主创新,形成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垄断优势,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内部动力源。此外,还可以从外部获取技术,从而形成垄断优势,这构成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外部动力源。
  
  (一)技术获取与对外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的外部动力源就是为了获取技术,加速技术累积的速度和动态效果,从而获取垄断优势。以技术获取为外部动力源的对外直接投资依赖于这样一些条件:一是某技术先进国拥有生产x所必需的先进技术(或管理技能)T,这是因为技术先进国具有产生T的R&D环境:二是某技术后进国拥有生产x所需要的某种重要要素L。
  假设:(1)技术或管理技能T的交易成本很高,因此技术先进国向技术后进国许可并由技术后进国组合T、L进行生产的方式被排除;(2)因跨国成本高(含跨越“国界”成本和技术内部转移成本)和害怕引出潜在竞争者,技术先进国企业到技术后进国从事FDI的可能而被排除;(3)技术后进国为得到T,可到技术先进国从事获取技术为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即在当地雇佣工程师、收集信息、设计和开发技术或管理技能T1。
  我们把T、T1刻化为时间t的函数,易知T(t)>
  
  
  (二)技术获取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外部动力源
  上文论证了技术获取是技术后进国(多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外部动力源,强调了技术后进国是可以在对外直接投资领域有所作为的,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外来直接投资。事实上,以技术获取为外部动力源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实践中也完全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增长的现实情况,特别是对当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在技术上存在的巨大差距,中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国外跨国公司成为技术标准的制定者,而国内企业被迫成为技术标准接受者。因此,与世界级的大公司相比,中国企业最为突出的缺陷正是缺乏核心技术,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技术模仿阶段,不能自主开发出引导市场需求、领先于同行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而出于保持与增强垄断优势的需要,跨国公司无论在技术转让还是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对关键技术都十分敏感,避免技术扩散,增强竞争对手能力。因此,中国企业也很难通过技术引进或引进外资的方式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正因如此,中国企业要想获取核心技术这一产业竞争中最为关键的战略要素,在强调“自主创

新”的同时,也应当积极主动利用“走出去”获取技术,争取更多的外部动力源,最大化地利用发达国家技术集聚地的外溢效应,并将海外研发机构的研究成果在国内迅速转化,投入生产,使“新型工业化”道路尽快实现“研发在外、应用在内”的格局。中国企业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发达国家并购高新技术企业、跨国公司的研发部门,或者与当地拥有先进技术的高技术企业合资设立新技术开发公司,雇佣当地工程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利用当地的先进设备,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国外“硅谷”技术集聚所产生的外溢效应;同时,海外研发机构更能将大量技术信息及时、准确、直接地传递到国内公司总部,有助于中国企业及时了解世界前沿技术动态,调整企业技术研发方向。以获取技术为外部动力源的对外直接投资在提升中国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同时,更能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从而形成良性互动,加速中国经济的发展。
  
  (三)中国企业获取外部动力源的实践
  中国企业实施以获取技术为外部动力源的对外直接投资实践至今已有十余年历史。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的一些企业开始逐步到发达国家设立研发型企业,成为中国以技术获取为外部动力源对外直接投资的先驱者。以上海复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1991年2月,该公司与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AIDO)合资成立上海中和软件有限公司,同时在东京成立研发公司――中和软件株式会社东京支社;1994年3月复华实业全额投资成立美国环球控制系统有限公司,致力于开发与生产UPS产品并将先进技术转移到国内,加速国内产品的更新换代。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大量以获取技术为动力源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家电、IT等行业。家电行业方面:1998年格兰仕集团投资1亿元进行自主技术开发,并在美国建立研发机构。1999年3月,格兰仕北美分公司成立,同时成立美国微波炉研究所。随后,格兰仕向市场推出了自主开发的上百种新型微波炉。格兰仕集团在技术开发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使其微波炉产品在拥有无可比拟的规模经济优势的同时,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技术含量和一流品质;2000年,长虹与世界知名跨国公司组建九大联合实验室(长虹一微软联合实验室);IT行业方面:2002年,首信集团在美国新泽西州投资组建的MoNcom公司,作为首信集团的海外研发机构,以跟踪世界最新数字技术和移动通信终端技术;华为集团不仅与摩托罗拉、IBM、英特尔、ALTERA、SUN等世界一流企业成立联合实验室,广泛开展技术与市场方面的合作,而且还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海外设立了美国硅谷研究所、美国达拉斯研究所、瑞典研究所、印度研究所和俄罗斯研究所等5个研究所。2001年华为印度研究所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CMM四级国际认证的软件研究开发机构;联想集团则已建成全球化研发网络,这一网络以香港为轴心,横跨北京、深圳、美国硅谷。其中,美国硅谷是技术情报站,及时监控和反馈世界计算机市场的最新技术动态和商业动态;香港承担主板等新产品的开发和中试;深圳直接为香港中心服务,其主要职责是降低人员开支;北京研发中心承担质量评测、整机开发、汉字系统开发等功能。在这一国际化研发体系支撑下,联想在中国以至世界计算机行业确立了强者地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100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