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附加预期泰勒规则在通胀预期管理中的应用及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宁

  摘要:附加预期泰勒规则内含通胀预期因素,通过该规则行事,可以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可信性和有效性,从而起到稳定公众通胀预期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按照附加预期泰勒规则行事,但多项实证研究表明,附加预期泰勒规则是可以很好拟合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本文阐明了附加预期泰勒规则的含义,回顾不同学者对附加预期泰勒规则的实证检验结论,探究附加预期泰勒规则对通胀预期的作用机制,总结附加预期泰勒规则货币政策实践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提出附加预期泰勒规则对我国通胀预期管理的启示。
  关键词:附加预期;泰勒规则;通胀预期;管理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03-0047-04
  中图分类号:F822.5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70年代的理性预期革命开创了对私人主体预期行为的研究,随后预期行为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引入到经济金融分析中,不少传统的经济理论模型经过预期修正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如“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等。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受到价格刚性、金融市场摩擦以及货币政策传导受阻等因素的影响,存在货币政策传导滞后性,因此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需要引入前瞻性分析。泰勒规则作为一种货币政策规则,在多国的货币政策操作中得到检验,其中不乏对附加预期泰勒规则的检验。中国人民银行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按照附加预期泰勒规则行事,但是陆军和钟丹(2003)、张代强和张屹山(2007、2008)、叶志辉(2008)的研究表明,附加预期泰勒规则是可以很好拟合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本文阐明了附加预期泰勒规则的含义,回顾不同学者对附加预期泰勒规则的实证检验结论,探究附加预期泰勒规则对通胀预期的作用机制,总结附加预期泰勒规则货币政策实践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提出附加预期泰勒规则对我国通胀预期管理的启示。
  
  一、附加预期泰勒规则的含义
  
  附加预期泰勒规则由Clarida,Gali和Gertler于2000年提出,与简单泰勒规则(Taylor,1993)相比,附加预期泰勒规则强调每期目标名义利率是包括了预期通货膨胀和预期产出缺口以及相应通货膨胀水平的函数,而简单泰勒规则将利率政策定位在对滞后通货膨胀和产出的调整上,而不是对这些变量的预期做出反应,在这个意义上,简单泰勒规则可以理解为前瞻性泰勒规则的特例。此外,在实际的货币政策操作中,如果中央银行依据简单泰勒规则行事,即中央银行根据实际发生的通胀和产出与目标值的偏离来设定下期利率,那么中央银行就会遇到数据可得性问题,政策的操作性和可行性大打折扣。而中央银行利用专业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依据附加预期泰勒规则行事,一方面可以为中央银行反通胀货币政策建立一个比较好的声誉,另一方面选取预期变量而非上期实际值来进行利率设定可以更有效地实现目标优化。
  需要明确的是,附加预期泰勒规则中的预期因素是对未来经济环境的预期,不仅仅包括预期通货膨胀率,还包括预期产出缺口,这样更能够全面反应私人主体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和看法。当然,多数学者在进行实证分析时,仅将预期因素限于通货膨胀率。
  
  二、附加预期泰勒规则在通胀预期管理中的实证检验
  
  中央银行如果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影响公众通胀预期,需要首先理清公众通胀预期的形式。Pfajfar和Zakelj(2010)利用实验经济学方法检验发现30-35%被调查者的预期是趋势型外推式预期,5-10%为适应性预期,35-45%被调查者使用理性预期,其余为混合型预期。外推式预期和适应性预期是后顾性预期,在此预期形式下,已经发生的货币政策能够对公众预期产生影响;理性预期形式下,公众将利用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包括已经发生的和当期的货币政策,以及未来货币政策制定所需的所有信息,来形成自身的理性预期。
  中央银行将泰勒规则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的行为准则时,需要针对特定预期形式。如果公众通胀预期是基于政策制定者的当期行为和已发生的行为,那么根据过去政策行为来描述政策工具运行轨迹的简单泰勒规则及后视性泰勒规则是能够影响公众预期的,中央银行需要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以便公众能够将当期政策作为未来政策的指示器。如果公众通胀预期是理性预期形式,中央银行应依据附加预期泰勒规则行事,在根据预期通胀和预期产出缺口制定政策的同时,将相关的制定过程透明化,从而对公众的理性预期形成施加影响。Clarida,Gali和Gertler(1998)认为,西方七国的货币政策更多地是由预期因素而非滞后因素推动实现的。Clarida,Ga-li和Gertler(2000)建立的附加预期货币政策反应函数估计结果发现沃克尔-格林斯潘(Volcker-Greens-pan)时期的利率政策比之前的利率政策对预期通胀的反应更加敏感,同时利用的一个简单宏观模型证明了沃克尔-格林斯潘时期的利率规则具有稳定性。Mehra(2000)通过添加一个长期债券利率变量代表长期预期通胀,构造了一个前瞻性政策反应函数,分析表明1979年后的联邦基金利率能够对长期债券利率的变化做出显著的反应,但1979年前则不然。Orphanides(2001)发现,引入前瞻行为的确能改善联邦利率对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缺口的反应,而随着预测区间长度的增加,效果则急剧下降。Pfaj-far和Zakelj(2010)利用实验经济学方法检验了附加预期的泰勒规则和简单泰勒规则对预期形成和预期异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货币政策能够影响预期形成过程,在简单泰勒规则和具有较高反应参数的附加预期泰勒规则下,通胀波动性要显著低于较低反应参数的附加预期泰勒规则,此外,货币政策显著影响预期异质性的程度,特别是影响外推式预期。
  1980年代,随着经济学对预期异质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学习论逐步发展起来,通胀预期得以以具体公式形式进行描述,泰勒规则分析也转入经济均衡是否能向理性预期均衡收敛,以及经济系统均衡是否存在确定性和稳定性等方面。Bullard和Mi-tra(2002)检验了不同形式泰勒规则下理性预期均衡的稳定性,发现泰勒规则仅在一定的参数限制条件下才能正常运行。Bullard和Mitra研究了附加预期泰勒规则下,私人主体和政策制定者均使用最小二乘方法作出通胀预期和产出缺口预期,他们发现通胀预期参数大于1时产出缺口预期参数非负且足够小,货币政策能够在学习论下实现确定的、稳定的理性预期均衡。如果通胀预期参数大于1,同时产出缺口预期参数很大,那么经济是非确定的。Bull-ard和Mitra的分析强调了泰勒规则在获得稳定且确定的利率规则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他们的研究表明即使在经济系统是确定的,即存在唯一固定解的情况下,学习论的稳定性分析仍然必须十分谨慎,政策制定者必须选定适当的政策参数以实现学习论的

稳定性要求。此外,一些研究将学习论和最优管理结合起来,提出“干中教”(Teaching by Doing)效应,用以分析中央银行对公众通胀预期的影响机制。King(1996)分析了私人经济主体通胀预期是央行长期通胀目标与通胀滞后项加权平均的“内生性学习”情况,此时私人经济主体预期不是即时调整,也不完全依赖于货币政策,但是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迅速降低通胀目标使私人部门确信央行稳定价格承诺的可信性。King将此称为“干中教”效应,也就是说选择某一特定的通胀率能够影响通胀预期调整速度。Hoeberichts和Schaling(2000)利用线性和非线性菲利普斯曲线分析了干中教效应,他们允许中央银行以实际行动影响私人部门学习过程,研究发现,通过快速抑制通货膨胀,央行可以引导私人部门意识到央行反通胀的可信性,由此降低反通胀的产出成本,也就是说引入“干中教”效应能够加速反通胀进程,降低反通胀成本。
  
  三、附加预期泰勒规则对通胀预期的作用机制
  
  附加预期泰勒规则将预期通胀和预期产出缺口引入泰勒规则,构造一个前瞻性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一方面向公众提供反映未来通胀变动路径的有用信息,降低公众通胀预期形成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使货币政策建立一种承诺机制,避免货币政策的短视和机会主义倾向,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可信性和有效性,稳定公众预期。附加预期泰勒规则对通胀预期的作用机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附加预期泰勒规则下的操作利率不是取决于已经实现的或“事后”的通胀率,而是取决于根据可获得信息而做出的对未来通胀率和产出缺口的预期。Batini和Haldane(1999)认为附加预期泰勒规则中的预期通胀能够体现反映未来通胀路径经济指标所包含的所有信息。中央银行依据附加预期泰勒规则行事可以有效地向公众传递未来通货膨胀走势信息,降低公众收集未来通胀形成的相关信息成本,有效引导公众预期。
  第二,附加预期泰勒规则可以给中央银行提供一种利率调整的参考标准以及检验利率调整有效性的尺度。根据附加预期泰勒规则,只有通胀缺口或产出缺口发生变化时才需要调息,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缺口变化的幅度来决定是否调息,从而为货币政策建立一种承诺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可信性和有效性,稳定公众预期。实践表明,那些以盯住通货膨胀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国家在各自的货币政策规则设计中充分体现出前瞻性的特点(Batini和Haldane,1999),前瞻性货币政策规则大大提高了货币政策决策的透明性和可信性(Svensson,1999)。
  
  四、附加预期泰勒规则货币政策实践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在理性预期假设下,长期通胀预期的非稳定性只来源于货币政策失信于价格稳定承诺。附加预期泰勒规则本质上没有假设私人主体是理性预期,而是将私人预期按照学习论下最优理性预期均衡收敛方式反馈至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Pfajfar和Zakelj(2010)研究表明现实生活中各种类型的预期是并存的,无论公众采取何种预期形式,以及在不同的预期形式之间转换,一旦中央银行未能对通胀压力进行充分有力应对,公众将怀疑中央银行维护价格稳定承诺的可信度,公众预期本身便能产生经济非稳定性,因此货币政策应该将通胀预期锚定在通胀目标附近。
  第二,附加预期泰勒规则的参数应精心设计。在简单泰勒规则中,名义利率调整幅度应大于实际通胀率的变化幅度,才能保证经济均衡的确定性和稳定性,同时使通胀压力能够迅速缓解,有效锚定预期,阻止通胀恐慌蔓延。而附加预期泰勒规则的参数要求更为严格,预测误差和相应的修正机制可能造成经济非平稳性,货币政策制定需考虑政策行为参数的可学习性限制。另外,附加预期泰勒规则可能造成多重均衡,即均衡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条件下,理性预期均衡不唯一,经济不一定处于合意的理性预期均衡点。附加预期泰勒规则经过精心设计是可以避免不确定性的。
  第三,附加预期泰勒规则要求当期私人预期是可观测的。虽然多个机构开展了公众对未来通胀预期和未来产出缺口预期的调查,但是调查的准确性是有待商榷的。如果公众预期观测值服从白噪声过程,那么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和确定性都不会受到影响,而且如果测量误差很小的话,经济均衡点将接近于最优解。然而,如果测量误差很大,这将恶化经济运行。此外,由于使用不同的学习规则和/或不同的估计初始值,公众和中央银行的预期是不同的,如果这种预期异质性是暂时的,仍可使用标准的预期稳定条件。如果预期异质性是永久的,经济稳定性条件对于具体假设尤为敏感,则需要施加更多限制才能实现稳定性。
  
  五、附加预期泰勒规则对我国通胀预期管理的启示
  
  附加预期泰勒规则可以成为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强有力的参考工具,尽管这种机制在货币政策操作中还需注意很多问题,但是它对于我国通胀预期管理还是有很多启示意义的。
  第一,货币政策规则行事可以向公众提供更多的稳定信息。一旦有“规则”来约束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就可以增强政策公信力,并向市场提供更为有效和稳定的政策信息,同时,还可以减少市场波动。
  第二,提高政策透明度,便利化公众学习行为。货币政策实现预期效果需要公众与中央银行的互动与配合,当公众的知识是不完全的并且通过学习不断改进知识积累时,货币政策需要提高政策透明度,向公众传递稳定性信息。同时中央银行应公开对未来经济走势预期的形成机理,便利化公众学习行为,降低公众稳定预期的形成成本,以避免公众预期产生的经济非稳定性。
  第三,利用附加预期泰勒规则锚定通胀预期是通胀预期管理的关键环节。锚定通胀预期和通胀预期管理实际上是硬币的两面,如果通胀预期能够很好锚定,对其管理也即更为简便。附加预期泰勒规则本身内含通胀预期因素,如果中央银行能够对规则参数及预期变量运行轨迹进行精准描述并向公众公布,这无疑会显著影响公众通胀预期形成。此外,如果中央银行能够公布一个固定不变并满足基本稳定条件的长期通胀目标,并对实际通胀偏离通胀目标采取及时有效的政策行动,对锚定通胀预期能够起到进一步的巩固作用。
  第四,应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附加预期泰勒规则需要一个可操控的市场化利率作为操作工具,同时需要不同利率之间存在联动,以及货币政策利率传导途径的顺畅。我国利率市场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才能逐渐完善上述条件,而利率市场化应该作为附加预期泰勒规则发挥作用的一个条件加以完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161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