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农行服务“三农”小额信贷机制重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亚娥 马建华 于光明
摘要:本文阐述了社会资本的产生、内涵及其特征,详细介绍了孟加拉格莱珉银行以穷人为投放对象的小额信贷机制设计,运用社会资本理论深入解析了格莱珉银行小额信贷机制设计的机理,并借鉴格莱珉银行的成功做法,重新设计农行面向“三农”的小额信贷的客户识别机制、程序约束机制、信息传递机制、制衡与监督机制、定期还款机制、贷款保障机制以及激励约束机制。
关键词:社会资本;小额信贷机制;贷款保障机制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10-0064-03中图分类号:F830.6文献标识码:A
当前,如何将服务“三农”与商业化运作有机结合起来是农行面对的现实而紧迫的课题。笔者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借鉴孟加拉格莱珉银行构建小额信贷机制的成功做法,对农行服务“三农”小额信贷机制进行革新和重塑。
一、社会资本的产生、内涵和特征
(一)社会资本的产生
社会资本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80年法国《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文章的题目为“社会资本随笔”,作者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此后,“社会资本”概念被正式引入学术研究领域,并作为解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量,为更多的学者们所采用。
(二)社会资本的内涵
皮埃尔・布迪厄是最早对社会资本作出明确定义的学者。此后,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出发,对社会资本给予了不同的界定和解读。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把社会资本定义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 1993年,美国著名社会哲学家普特南对社会资本做了这样的界定:“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社会资本提高了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这一定义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并被作为解释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等社会发展现象的关键因素。此后,林南(Lin Nan,2001)的社会资本概念最为综合,他强调“社会资本是投资在社会关系中并希望在市场上得到回报的一种资源,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结构之中并且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得或流动的资源。”林南的社会资本界定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社会资本植根于社会网络或社会关系之中,不能离开社会关系谈论社会资本;第二,社会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增值的资源,这种增值功能不仅体现在货币、财产等物质资本,也可以体现在人力资本以及声望、信任、规范等社会资本上;第三,社会资本不仅是嵌入在社会关系中的资源,而且也是人们为了获得各种效益的投资活动。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社会资本可概括表述为:社会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一种无形资源形式,以社会关系中的信任、规范和网络为载体,既包括社会关系中的制度、规范和网络化等组织结构特征,又包括公民所拥有的信任、威望、社会声誉等人格网络特征。社会资本通过对人际关系的协调、对互动能力与合作潜力的开发,来提高社会效率,增加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
(三)社会资本的特征
1.功能性。在宏观层面,社会资本成为生产函数中的第四类资本,它和人力资本一样,既是消费品又是投资,具有正功能。对社会资本的投入可以避免机会主义倾向,因而有利于区域内建立以信任与承诺为基础的社会,通过网络关系降低交易成本。
2.无形性和不可量度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贝克尔曾经对社会资本有过很好的描述,他将社会资本的概念概括为一种非货币形式的货币价值。也就是说,社会资本不可以用货币作为度量单位,它具有不可量度性。
3.存在的持久性。根据社会资本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某些行动者的利益部分或全部处于其他行动者的控制之下,行动者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相互进行各种交换,甚至单方转让对资源的控制,其结果就形成了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这种持续存在社会关系的影响是深远的、持久的。
4.公共性。依据美国著名社会哲学家普特南对社会资本的界定,社会资本是由社会或社会的一部分普遍信任所产生的一种力量,具有社会性,只能为一个群体所获取,不可能仅靠个人的力量来获得。
5.地理“根植性”。社会资本是一种基于血缘、地缘、业缘之上形成的制度、网络、信任与承诺等的合作关系。这种基于血缘、地缘、业缘而形成的社会网络关系具有地理“根植性”。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社会成员彼此间的信任与承诺及往来关系深深地扎根于区域环境中,而且迁移的机会成本高。
二、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小额信贷机制设计
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在国际上素有“穷人银行”之称,它的小额贷款96%发放给孟加拉地位非常低下的妇女,而格莱珉银行的贷款还款率竟然为98.89%,成为世界范围内小额信贷的一个标杆。下面,着重介绍格莱珉银行小额信贷机制。
(一)识别机制。一是小组成员的识别机制。小组成员有“五个必须”的资格要求。小组成员必须是五个人自愿组成,所有成员必须是无地、无财产的穷人且没有直系血缘关系,必须来自同一村庄,必须具有相似的想法和相似的经济状况,而且必须彼此信任。二是小组的识别机制。在小组成员的资格符合银行要求后,接下来的程序就是小组培训。培训后,有地区经理或是项目管理进行小组识别测试。测试通过后,还将对小组成员的出勤和纪律观察,如果满意,小组才能获得贷款。
(二)约束与保障机制。为解决借款人与银行目标不一致的问题,格莱珉银行设计了一系列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通过改变借款人的收益矩阵,建立有效的激励结构,从而使借款人目标和银行目标趋于一致。一是程序约束。格莱珉银行在小组内采用2-2-1顺序放贷,即最初只有2名成员可以申请贷款。根据他们的偿还情况,另2名成员再申请贷款,小组组长最后得到贷款,并监督还款情况。通过顺序放贷这一机制,轻而易举将小组长变成免费的“风险控制官”。二是资金约束。格莱珉银行为每个小组设立小组基金,其资金来源有三:每次贷款金额的5%,小组在培训期的储蓄,成员的每周存款。其用途也有三:用来偿还小组成员无法偿还的贷款,为小组集体创收活动提供不超过基金总额50%的贷款,为小组成员提供不超过基金总额5%的贷款。三是保障机制。格莱珉银行为中心成立了紧急基金,其资金来源为银行获得利息的25%。其用途主要是:协助因意外事故导致还款困难的成员,为成员还款提供便利服务,成员死亡后为家属提供抚恤。紧急基金为成员提供了保障,提高了凝聚力。
(三)信息传递机制。格莱珉银行设立了一系列信息传递机制。一是联系人制度。联系人制度的奥秘在于:小组在成立时就确保了成员间信息的同质性。对于银行来说,每个小组成员的家庭背景、财务状况等都是一种局部信息,收集成本十分高昂,而对于联系人来说,这些局部信息可以无成本取得。二是定期会议制度。银行提供给小组成员的信贷服务,最基本地依赖于所有小组成员按时参加每周会议,依赖于小组成员的纪律和他们每周的按时还款。如果其中一项出现问题都将使小组所有成员失去利用银行服务改善经济状况的资格。
三、基于社会资本视角解析格莱珉银行小额信贷机制设计
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oleman )是在理论上对社会资本给予了全面而具体界定和分析的第一位社会学家。他将社会资本与财务资本、人力资本并列为组织拥有的三种资本,认为社会资本代表了与其他组织和个人的关系,是寓于人际关系之中的,反映了一个组织或个人的社会关系。在科尔曼看来,社会资本,就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中,并为社会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
(一)从创建社会组织的角度看。面对穷人没有抵押品如何控制风险以及单笔贷款金额较小、放贷成本较高这两大难题,格莱珉银行要求每个贷款者都要参加一个五人小组,每八个小组组成一个中心,中心每周在固定地点与银行人员开会接洽工作。通过组织结构的建立,将单个、自利、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个人纳入到彼此互惠、信任、利益攸关的共同体之中,为商业贷款的安全投放和持续运作奠定了基础。
(二)从义务与期望的角度看。格莱珉银行通过“五人小组”的建立,构建了组织的最基本单元,并将贷款申请者纳入这一可以改变经济状况的社会网络,使每位小组成员在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要求的同时,才能使他们获取短缺信贷资源的潜力。
(三)从信息网络的角度看。在格莱珉银行,通过建立五人小组和地区中心两级组织,形成了信息传递的网络。通过发挥拥有详细局部信息的小组长作用,使信息在所有成员间传递与及时更新,从而减少了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把本来应由银行承担的成本转移到小组内部。
(四)从有效惩罚的角度看。在格莱珉银行,借款人的故意赖账行为会损害小组中其他成员的利益,也会损害该借款人在周围社区中的声誉和信誉度,从而会大大减少他个人的社会资本。如果借款人认为贷款的数额不足以弥补由于赖账而造成的自己社会资本损失,那他就不会故意不还款。同时,小组成员通过彼此存在的社会资本,对小组中出现债务拖欠的成员施加“同伴压力”。因此,格莱珉银行发掘并很好地利用了穷人的社会资本产生的约束力。
四、农行服务“三农”小额信贷机制革新设计
(一)建立互助小组,形成筛选识别机制。一是成立信贷互助小组。凡申请贷款的人必须成立一个10人小组,而且小组成员必须是自愿组成,必须来自同一个村庄,必须彼此相互信任。同时,互助组要选出组长,负责收取存款、保管账目、组织每周会议。二是组织培训和考试。符合农行基本条件的贷款申请人必须接受银行至少一个月的培训,并组织每位成员考试。通过对培训、考试期间每位成员出勤和纪律的观察,确保筛选出那些真正有需要而且有上进心的人。通过建立互助组,使每位成员有一种强烈的身份认同感和责任感,并让成员开始感到更加信任、合作,不断增加每位成员的社会资本,进而使这种社会成本充当今后贷款的社会抵押作用。
(二)严格顺序放贷,建立程序约束机制。在贷款发放时,按照3-3-3-1的顺序,最初只能有3个小组成员可以获得贷款,根据他们的偿还情况,另外3名成员再申请、获得贷款,以此类推,小组长最后才能得到贷款。在明确小组成员贷款顺序时,必须根据组长的提议和推荐来确定,无形中小组长就接受了农行的委托监管职责,将监督的职责内化在组织内部,有效解决了农行面临的委托代理问题,减少了监督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三)建立定期会议制度,疏通信息传递机制。互助小组每周要在固定地点与农行人员开会接洽工作,督促小组成员按时还款,并进行技术培训、信息沟通、经验交流,形成畅通的沟通渠道。同时,农行工作人员做好每位小组成员参加会议的记录,并与还款记录一同构成小组成员的信用状况,作为小组成员获得后续贷款资格的重要依据。
(四)实施小组定期评级授信,构筑制衡与监督机制。根据小组成员集体还贷情况,定期对小组进行评级授信,依据评级结果对小组集体授信。如果小组成员能按时还款,累计到一定的份额,小组的信用额度就会增加,小组成员们就能借到更多的钱。当小组中有成员不能或不愿还贷的时候,促使别的成员帮助或督促他(小组成员不承担连带责任)偿还贷款。如果小组自己无法解决问题,这个小组在今后的几年里,就没有资格申请更大额的贷款了,甚至会被停止贷款,从而形成组织的共同利益,并借助这种共同利益将银行外部监督内化到组织内部制衡。
(五)强化累积财富,形成定期还款机制。针对“三农”小额信贷申请者空白的财务记录和微弱的现金流,应建立贷款者每周还款和每周存款机制,即,贷款人每周都要归还一定贷款,同时存入金额更小的存款,建立简单的财务收支记录,引导他们积累自身财富,保证信贷资金的高回收率和高回报率。
(六)设立小组共同基金,构建保障机制。每个互助组都要设立共同基金,主要将小组成员每次贷款金额的5%以及他们每周定期小额个人存款作为基金的资金来源。该基金主要用于小组成员无法偿还的贷款和小组集体创收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把小组成员的利益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增强小组成员的利益相关性,而且能够使小组共同基金发挥信贷保险和合作金融的作用。
(七)实施考核授权,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农行内部应设置“三农”小额信贷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客户经理负责辖内小额信贷互助组成立、成员培训、贷款发放、催收等“三农”市场开发工作;风险经理负责贷款审批、小组共同基金管理等风险性工作。同时,以贷款收回率为主要指标,定期对风险经理实施等级评定,依据等级对客户经理授予贷款审批权限,对达不到贷款收回率的,下调直至收回贷款审批权限,以防范风险经理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其仔.社会资本论――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
[2]蔡铂,聂鸣.社会网络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7).
[3]易宪容.格莱珉银行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窗,2006,(10).
[4]鲁蔚.解构格莱珉[J].农村金融研究,2008,(1).
(责任编辑:李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168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