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货币国际化的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熊庆丽 章向东

  摘要:本文拟通过影响货币国际化因素的分析,从中总结英镑、美元、日元和欧元国际化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及启示,研究思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路。
  关键词:货币;国际化;比较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2-0095-04
  
  货币国际化是指货币国内职能向国际扩展成为国际货币的过程,国际货币指一国货币在国际贸易、金融交易中作为计价、媒介货币及价值贮藏工具。货币国际化的进展主要取决于该种货币背后的经济因素、如经济实力、货币稳定程度及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等,但国际货币的自然垄断特性和惯性作用也有所影响,经济结构和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也对货币国际化有重要影响,一国对货币国际化的推进也会加快或限制其货币国际化的进程。世界货币史上,既有英镑和美元的成功经验以及日元的失败教训,也有欧元正在推进的尝试。总结这些影响货币国际化的因素,有助于我们思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路。
  
  一、经济因素:货币国际化的基础
  
  经济因素是一国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的决定因素,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 经济实力。
  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是该国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以及该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一国的经济实力往往决定了该国货币地位,一个大的经济体可以为本国货币提供较坚实的经济基础,而大规模的国际贸易也可为本币进行贸易结算提供较大空间。历史上,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中心国际货币,正是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1937年,美国工业生产占世界的42%,英国仅为12.5%;出口贸易方面,美国占世界的14.2%,而英国则为11.3%;黄金储备方面,美国占世界的50.5%,而英国仅占16.4%。二战后,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直接确立了其中心国际货币地位。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国经历了六次经济衰退,但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经济体,2008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球的30.9%,美元储备占全球储备的64%。美元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将主导国际货币体系。
  考虑货币的国际地位和一国的经济实力的关系时,还应考虑以下两点:第一,衡量一国经济实力不仅要考虑该经济体目前所体现的经济实力,还应考虑其未来的增长趋势。对处于“追赶”地位的货币来说,其经济体的增长能力对于其货币国际化更加重要。一战爆发前,英国仍然是最大出口国,但1870―1913年间,美国年均出口增长率达4.9%,而英国为2.8%,美元国际化也在这个阶段萌芽。第二,货币的国际地位与该国的经济实力的关系并非一一对应。按照市场汇率计算,2008年初欧元区15国的GDP总量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欧元区贸易规模也高于美国。2006年欧元区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8%,而美国是12%。但总体而言,欧元国际化程度低于美元,且短期挑战美元可能性不大。
  
  2 该国货币的稳定程度及中央银行的信誉。
  币值稳定的货币能增强持有者的信心。而币值变化大,通胀率高或通胀率起伏较多,都会直接导致持有者回避该国货币。贸易商在选择贸易结算货币时,期望选择较为稳定的货币,币值不稳定的货币不利于贸易商核算成本和收益,也增加了为防止外汇风险的套期保值成本。同时,被用于金融资产标价的投资货币,或被他国居民持有、在发行国之外流通使用的替代货币,都需要有币值稳定的特征。中央银行的信誉在于维持一国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保持对该国货币的信心。总之,一国货币对内和对外价值变化较大都无助于其货币国际化的进程。日元汇率从1972年的308日元兑换1美元,升值到1995年4月的79.75日元兑1美元,其间的1985年―1986年一年间,日元曾经创下了升值40.5%的波动记录。日元汇率波动不仅影响贸易交易,而且对资本的交易也有很大影响。日本作为亚洲最大经济体,却没有在亚洲形成日元区或亚元,而成为事实上的美元区,也与日元与美元汇率风险之间的差异有很大关系。
  
  3 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一种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该货币发行国必须具有一个广度和深度较高、资本管制较为宽松的金融市场。发达的金融市场也有助于为中央银行和各国投资者提供成本低、安全性高和流动性强的以该国货币计值金融工具、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有助于贸易商对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外汇风险进行管理。美国、欧洲和日本都具有规模巨大流动性高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同时国际金融中心作为市场的集聚中心,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纽约、伦敦、法兰克福和东京等都为树立各自货币的国际地位起过重要作用。
  日元国际化过程中,虽经政府大力推进,但国内外金融市场分割,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金融市场管制较严、金融交易手续过繁、相关税率过高,使得日元的流动和投资十分不便,这些问题都使日元国际化进程受到了严重影响。日本政府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加大了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力度,特别是完善政府债券市场、回购市场,推进金融产品创新(见表2,1999―2003年日本金融市场国际化举措)。但是在欧元启动的直接冲击下,日元国际化并未取得积极进展,2003年后日本政府将重点转到恢复东京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上,而对日元国际化采取了自由市场主义态度。不过,日本国内普遍认为日元国际化最主要的成就之一是促进了日本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历史因素:国际货币的自然垄断特性和惯性作用
  
  从历史上看,一国货币如已占据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就有一种惯性(inertia)或者惰性,容易形成自然垄断,其他货币如想对其形成挑战并取代它的位置并不容易,新货币成为国际货币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历史过程。以美元为例,一战后,美国的经济总量即已超过英国,但国际货币以英镑为主导让渡到以美元为主导至少用了30年(1918年至20世纪50年代)。同时,美元在1950年代取得最主要国际货币地位后,其在位货币优势有助于维系美元中心国际货币地位。二战后,尽管多次出现美元危机以及持续贸易逆差,但在美元存量优势及国际货币自然垄断特性下,美元仍然是国际外汇市场的主要载体货币(Vehicle Currency),除欧洲外,美元是近90%国际交易的使用货币;是大宗商品、初级产品的计价货币;是国际社会主要干预货币;是主要储备货币。因此,由于在位国际主导货币已拥有的规模经济、网络效果以及公众长期形成的货币使用习惯等因素,使该货币产生一种粘滞效果,其他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相对困难。
  
  三、机制因素:完善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一般而言,一国货币最终要成为国际货币,应保持一定的国际收支逆差,从而使他国能持有本国货币,作为结算、清算或者储备货币。国际收支逆差由两

种方式实现:一是贸易逆差,二是资本项下逆差。
  从美元取代英镑的历史来看,美元最初是在贸易顺差和资本项下逆差的情况下实现国际化的。贸易顺差代表一国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对其他国家的相对优势;同时,美国通过资本输出、对外投资和援助等资本项下逆差,来实现他国持有美元的目的。但资本项下逆差是难以持续的,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美国实现了从贸易顺差到贸易逆差来提供美元的结构性转变,同时通过吸收各国资本实现美元回流。更为明显的是,从国际收支逆差的结构转变中,不仅可以看出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实现机制的转变,也可以看出美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成为全球资本配置中心的历史。日本推动日元国际化效果不佳,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是日本根本不想改变“出口型经济”的政策,仍然没有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仍然以制造业为主、外向型的经济结构,缺乏推动货币国际化的现实基础。
  
  四、政策因素:一国对于货币国际化的推进
  
  货币国际化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本国政府对于本国货币国际化的态度,而这又取决于对货币国际化对本国经济影响和国际地位提升等利弊的权衡判断。
  从各国情况看,在经济发展和条件成熟时,各国都会积极推进货币国际化。英国在18世纪早期就鼓励甚至强迫其殖民地和附属国使用英镑,将这些国家纳入英镑区版图。英镑区对英镑的持有和使用是英国经济实力衰退后英镑仍长时间具有货币黏性,仍然作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原因。美国鼓励多种形式的美元流出与回流,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美国通过资本项目逆差输出美元,而主要以国外对美国产品进口需求回流。1982年后,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成为输出美元的主要方式,而美元又通过各国购买美国各类金融资产、主要是美国国债资产的方式回流美国。日本、德国在二战后经济快速恢复,但日本政府认为日元国际化会影响其“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德国政府则担心马克国际化会影响到其“稳定币值”的货币政策,最初对国际化都是持反对态度。直到在“特里芬两难”困扰下,美元危机频发(1960、1968、1971、1973年四次大的美元危机),日本、德国等欧洲国家都面临较大汇率风险和储备损失,才于1980年代开始,积极推进本币国际化。其中,日本政府从1984年起将日元国际化与国内金融自由化同步推进,重点推进欧洲日元市场国际化、离岸金融市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
  
  
  五、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从各国影响货币国际化的因素来看,人民币国际化不能超越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要与国际经济结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金融市场发展和宏观调控等情况相协调,并采取合适措施积极推进。
  一是调整经济结构,建立较为完善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首先,调整经济结构,建立强大的制造业和具有我国发展优势的特色新兴产业,形成对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从而推动其他国家接受人民币;其次,通过借贷、投资和援助等手段使其他国家持有人民币,如允许其他国家政府和企业在我国发行人民币债券等,当然这也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不能超出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
  二是要建立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金融市场。首先必须实现人民币国内金融市场的深化,推进利率市场化,然后逐步建立发达的人民币市场,吸引非居民持有以人民币定价的资产。同时要建立有效率的与之配套的衍生产品市场,满足非居民投资者风险管理的多样化要求。最后要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和取消不合理的金融市场税费。
  三是推动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如果没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为支撑,人民币与各国货币的互换流转就不通畅,无法发挥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因此,当务之急是将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中心将是一个国家包括其货币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核心和枢纽,也是一国货币进行国际兑换和调节的重要载体和渠道。
  四是需要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并保持人民币内外币值的合理稳定。人民币国际化后,央行不仅需要根据本国宏观经济状况调整货币政策,还要充分考虑国际宏观经济状况和周期对本国货币政策产生的影响,更多地考虑内外均衡,为避免宏观经济政策的溢出效应。还应建立更加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有效的决策机制以及有效的产权约束等一系列制度。
  
  (责任编辑:昝剑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180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