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当前通货膨胀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物价普遍上涨问题日益显现。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全面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投资和出口需求过旺、货币的流动性过剩、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部分农产品主产国减产及世界生物燃料产业对粮食需求大幅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将扩大居民的收入差距、引发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和降低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效率等,需要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关键词】通货膨胀 价格上涨 消费基金 货币政策
  
  一、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流动性过剩
  按照传统经济理论,通货膨胀成因有很多类型,包括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型和货币型通货膨胀等。无论成因如何,通货膨胀问题都与货币供给有关。我国目前发生的通货膨胀也是如此,尽管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寻求原因,但其根本原因仍然是经济中货币流通量过多,即所谓的流动性过剩。
  一般货币供应量(也称为货币存量)是指全社会的货币存量,即全社会在某一时点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总额。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信息表明,2008 年1 月份货币供应量增长18.94%。2008 年1 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1.78 万亿元,同比增长18.94%,增幅比上年末提高2.20 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49 万亿元,同比增长20.72%,增幅比上年末低0.33 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67 万亿元,同比增长31.21%。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由于我国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外汇储备一直在增加,2006 年4 月,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储备大国。截至2007 年12 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53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3.32%。这么多的外汇储备一方面增加了货币供给的压力,另一方面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由于人民币的升值,国际上的热钱大量流入,更进一步加大了我国的货币供给压力,使得流动性增加,刺激了通货膨胀率的提高。
   (二)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固定投资过热
  自2003 年以来,我国GDP 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0%以上,而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007年上半年,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11.5%。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通过固定投资的高速增长实现的。近几年, 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存在局部过热现象, 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7 年上半年, 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6 077.82 亿元,同比增长26.7%。从行业来看, 煤炭、纺织业、电力行业的投资额分别增长14.6%、20.5%和14.3%,全国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8.5%,增幅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
  在经济高速增长、固定投资过热的同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结构和三大产业结构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善, 而且日趋严重。在这样的状态下, 过高的经济增长和过快的投资增长会成为出现通货膨胀的动因。我国在1988~1989年、1993~1994年曾经出现的经济过热,就是由于投资的过快增长导致了高通货膨胀的出现。
   (三)社会公众存在心理预期,通货膨胀全面形成
  在货币存量已过量累积的背景下,由外生性冲击造成的轻微通胀是否会一发不可收拾,这关键取决于人们对物价前景的预期。人们对于未来物价上涨的预期将增加人们的当期需求,从而成为不断推动实际物价水平螺旋式攀升的内在动力。
   (四)国际市场上某些主要商品价格上涨影响通胀形成
  影响最大的就是国际原油价格,国际原油价格不仅由供求关系决定,很大程度上高油价是一个金融问题。因为原油交易以美元结算,这几年美元持续贬值,油价中虚胖的成分很大。对中国而言,本来可以通过本币升值来对冲损失,比如油价从60 美元一桶涨到90 美元一桶,涨幅50%,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如果从8∶1 升值到6∶1,那对中国而言油价就只涨了12.5%。问题在于,中国经济要靠出口拉动,本币弱势有利于出口,因此人民币不能升值过快,升值不到位,就得承担美元贬值所带来的损失,比如高油价。高油价向下游传导,农机柴油、化肥、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随之上涨,增加了粮食的生产成本。
   (五)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促进通货膨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 特别是近几年,经济更是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 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但是,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第一,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多年持续增加, 加大了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压力,造成了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第二,多年持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早已形成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2005年以前实行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造成了人民币实际汇率偏低, 再加上国内资源价格改革滞后,使国内出口厂商获得了价格上的优势,造成了投资冲动,国内投资比例过高,顺差较大,经济结构失衡。
  
  二、应对通货膨胀政策建议
   (一)必须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货币控制的力度大体保持在去年的水平或稍微放松些较为适宜。从年度看,仍以从紧为基调,但在紧的技巧上要先重后轻为宜。
  首先,应控制基础货币的投入。鼓励居民积极参加储蓄,促进货币回笼;分流货币量,鼓励居民购买国库券和企业股票、债券,减轻银行经营风险,推迟购买力的实现;从紧控制财政赤字,绝不允许超计划发行货币,货币供应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例应加以控制,从源头上确保社会总需求的合理增长。
  其次,严格执行“约法三章”,继续控制贷款规模,绝不允许擅自突破。信贷规模的分配要与投资结构的优化和对现有骨干项目的倾斜结合起来。从优先实现宏观政策目标、稳定物价的合理布局出发,从有效防止投资规模的再度失控着眼,必要时仍辅之于一定的行政措施。
  再次,增强利率的灵活性。要维持高的利率水平,以强化利率杠杆在集中资金保证经济发展重点和优化企业结构方面的作用。目前,最好的办法是给商业银行以利率浮动的权利,由其具体确定新增贷款的利率水平。
  最后,政策性银行以及各部门办金融机构,必须纳入央行管理的范畴,防止新信用膨胀渠道的产生。
   (二)控制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
  一是严格执行对企事业和行政服务单位的审计监督,加强廉政建设,限制集团购买消费、公款吃喝消费、购车消费等行为,有效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的不合理增长;二是要清理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加强个人收入调节税的征收,严厉打击各种偷漏税行为, 防止社会上发生各种暴利转为消费基金现象,用经济手段调节个人收入的差距;三是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增长率要低于本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率,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要低于本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机关、事业单位必须执行国家统一制定的公务员工资和津贴标准, 把工资增长水平严控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审计监督等有效措施,坚决制止企事业单位滥发奖金和津贴等现象;四是提倡节俭意识,扩大居民投资渠道,增强广大居民的投资兴趣,将居民的一部分消费转化为投资;五是结合改革逐步减少国家对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照顾,建立规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减少价格过快上涨造成的不利影响
  由于工资具有一定的粘性,价格上涨会对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式减少价格过快上涨对低收入群体造成的冲击,采取提供(或增加)食品补贴、建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与价格的联动机制等措施来增强低收入群体抵御通货膨胀压力的能力,以减少价格上涨带来的冲击。
  1.将核心CPI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因为CPI容易受食品、燃料等不可控制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我们认为货币政策等应把核心CPI作为调控目标,把CPI作为参考目标。
  2.采取多种措施控制物价。物价上涨受到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双重影响,而货币政策主要用于调控总需求,在产品相对过剩的情况下,难以调控总供给,特别难以调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的产品价格。所以要充分发挥财政、税收等政策作用,发挥生产、销售、进出口等部门和企业的作用,多管齐下地控制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和结构。
  3.慎加息,多对冲。在具体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时,笔者认为,要谨慎使用加息手段,因为这是一把“双刃剑”。加息固然可以控制总需求,进而控制物价,但另一方面,在中美利率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加息必然加快国际游资的大量流入,增加外汇储备和货币供应量,加大物价上涨压力,还有可能增加企业利息支出,影响经济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多运用对冲流动性工具,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开展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减少市场流动性,降低物价上涨压力。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式,减少价格过快上涨对低收入群体造成的冲击, 采取提供( 或增加) 食品补贴、建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与价格的联动机制等措施来增强低收入群体抵御通货膨胀压力的能力, 以减少价格上涨带来的冲击。
  4.适时调整从紧货币政策力度。考虑到国际经济影响的滞后性、货币政策作用的滞后性,正确把握从紧货币政策的力度、节奏与重点,特别是要着力调整信贷结构,以增加产品短缺行业、企业的信贷供应,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卜永祥.《流动性过剩的特征、成因及调控》[J].经济学动态,2007,(5).
  [2]李一鸣,罗永明.《宏观经济调控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4)
  [3]徐传谌.《刘凌波.对当前价格变动与通货膨胀压力增加的几点认识》[J].财贸研究,2007,(5).
  责编:苗竞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212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