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现状及相关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友健

  摘要: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要成员,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机制建设的相对重要性已不可忽视。如何适应利率市场化发展趋势,建立有效的利率定价管理机制,更好地发挥支持“三农”主力军作用,已成为农村信用社当前乃至未来经营管理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利率定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0.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6)04-0040-01
  
  一、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现状
  
  目前,农村信用社已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农村地区形成了事实上的垄断经营。为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贷款利率定价往往偏高,主要体现在:一是相当多的农村信用社在利率定价上还不能根据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市场发展前景、风险状况确定相应的贷款利率水平,对各类贷款利率统一采取“一刀切”方式,未能充分体现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原则。二是利率风险管理意识滞后。由于长期利率管制,农信社利率风险管理意识严重滞后,相当多的农信社利率管理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利差管理,利率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适合自身特点的利率管理办法。三是利率管理人才缺乏。目前,相当多的农村信用社没有设置专门的利率管理机构和从事利率管理的专门人员,且信贷人员绝大部分缺乏利率管理知识和经验,利率风险意识差,不能针对不同客户群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四是尚未建立信用风险评级和科学的定价模型。农村信用社由于长期的粗放管理,日常工作的主要人力、物力均投向如何扩大存、贷款业务方面,对基础资料数据的收集、保存整理非常薄弱,风险量化、分类标准不完全统一,评估标准弹性较大,尚不能客观、科学地反映各类贷款风险程度,根据行业性质、产业发展、项目前景、贷款金额、贷款期限、担保方式、企业信用等级等制定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相对较弱。五是利率上浮规定僵化简单,随意性较大,不能够根据贷款的风险和资金供求状况确定合理、科学的资金价格,对市场评估能力、货币市场资金价格走势的预测能力较弱,贷款利率确定方式单一,幅度普遍偏大,“人情利率”、“关系利率”、“一浮到顶”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农信社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机制
  一是通过完善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使农信社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二是按照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原则,坚持效益原则、市场原则、差别化原则、规范管理原则,科学确定风险溢价。建立按客户、按产品进行成本核算的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加强对利率风险的识别、衡量、预警和防范意识,及时了解和掌握利率浮动状况和整体水平,分析各行业、各领域、各层次的利率变化情况。三是综合考虑借款人的经济状况、信用等级、贷款担保抵押状况、综合回报、市场竞争、期限长短等因素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同时,按照贷款金额、贷款期限、担保方式、贷款客户所处行业的产业性质、贷款客户信用状况、贷款经营项目的发展前景及资金用途等因素综合确定资产价格,切实发挥贷款定价机制在信贷营销、结构调整、降低风险和增加收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农村信用社的价格竞争建立在理性定价的基础上,防上“一浮到顶”。
  (二)大力提高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素质
  农村信用社人员文化程度、专业技术水平相对偏低、管理理念落后是近年来困扰信用社的一个难题。一方面要引进竞争机制、使优秀管理人才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建立高级管理人员教育培训机制和人才储备机制,加大培训力度;还可通过引进人才,定向培养等方式,加强定价人员培养和定价工作研究,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以适应市场竞争定价工作的需要。
  (三)加强对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指导
  人民银行要通过宣传利率政策,使辖区信用社认清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并逐步确立以效益为核心、以利率风险管理为重点的经营理念;另一方面要积极督促信用社切实加强成本分析和管理,逐步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体系、风险评估体系和分级授权体制,完善科学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发挥好成本管理对产品定价的积极作用,提高农村信用社资金营运和盈利水平,促进农村信用社协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长期发展和短期利益的关系,用科学发展观把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发展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起来,促进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和“三农”经济发展取得双赢。
  (四)完善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管理办法
  一是考虑多种因素,设置具体风险因素指标及权重、浮动系数,比较合理地确定浮动幅度;二是加强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利率风险管理经验和方法,根据自身实际进行利率定价;三是构建科学的信用风险评价系统,真实、客观地反映各类贷款的真实风险程度;四是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尽可能将经营成本分摊到日常经营的各项业务上。加强完善数据积累,准确测算经营成本和贷款损失概率,并能够对大量历史信贷项目的损失率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实现对各类贷款风险的量化管理。
  (责任编辑 黑延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238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