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都市化冲击下的当代电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都市化是当代中国电视所处的宏大历史社会背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高速城市化发展时期,城市人口每年以上千万的速度增加,是27年来中国社会的一股浩荡潮流。数亿农民向市民转化,整体性地提高着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建设丰功伟绩的一个巨大成果。中国电视的蓬勃发展几乎与此同步。
  正因为此,我们可以从都市化的视角来观照当代中国电视的发展过程出现的一些普遍现象和问题,从而帮助我们深刻认识电视规律,提高电视制作水平,真正让电视这个强势媒体在传播先进文化方面做出更大贡献。脱离都市化这个宏大背景来研究电视,是很难做到实事求是的。
  根据国际城市发展一般规律,人口的都市化水平与其工业化水平应当相互适应。以此标准衡量,1978年,中国的都市化水平只有17.9%,26年中每年提高0.9个百分点,到2004年已经达到了41.8%。平均每年约有1300万农民转化为市民。
  农民转换为市民,不只是硬件的转换,即通过户口的置换使农民成为市民,更重要的是软件的更新,即城市生活方式的培养和形成使农民成为市民。关涉数量如此之多、时间如此之长、影响如此之深的一种现象,它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深刻而又广阔的,电视本身是城市生活方式的产物,而恰好处于都市化进程中的电视,反映现实生活的过程中,都市化给中国电视提供了一个基础背景,影响了电视制作理念、播出方式、具体节目等各个层面。
  都市化为电视提供素材和题材,为电视节目情节发展和故事设置提供思路走向和逻辑导向,为理解电视节目人物思想心理、语言行为提供时代气息和社会氛围。历史文化残余于不经意中以内容或形式的全部或局部的形式反映出来,在拟态环境中,重构艺术的真实性。
  中国电视正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反映当前中国轰轰烈的烈的都市化进程。人口学意义上的都市化表现的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即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上海大学戴元光教授认为,中国农民的都市化,可以分为“想做城里人而不得”或“暂时做稳了城里人”两种类型。前者在2005年5月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强档电视剧《民工》中有深刻表现。后者在冯小刚的电影《手机》中通过严守一及其表侄女的先后从农村进入城市的生命历程得到反映。
  多年来,电视新闻对于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一直给予了高度关注。户口问题是中国社会面对的基本问题。凡是有关于户口方面的新闻电视总是进行迅速及时深入的报道,以回应观众的期待。而电视剧则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形象具体。《女子特警队》对因参军进入城市的农民耿菊花等在融入城市生活方式的所发生的摩擦与适应进行了表现。《大雪无痕》则显示了经过考大学进入城市的农民周密通过不断奋斗当上副市长后的成功与失败,《其实不想走》表达了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大学生付出的沉重心理代价和得到的热情帮助。
  农民转化为市民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行动定势,由此也造成人们的心理定势,至少就当前来看,这种趋势还没有逆转的可能性,农民与市民之间的流动是单向不可逆的,也就是说,只能是农民转化为市民,市民不能转变为农民。年年上千万农民“进城”是中国都市化进程中一个宏大而独特的现象,这种趋势对于整个中国人的行动、心理、思想等的改变都将是重大而深远的。重庆电视台方言电视剧《山城棒棒军》显示的一群户口在农村,工作在城市的边缘群体的艰难生活。他们一直陷于“想做城里人而不得”的尴尬与痛苦之中。
  地理学意义上的都市化表现的是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变化,即地域中城市性因素逐渐转化的过程和结果。城市地域主要为三种类型:一是城市内部具有商品流通功能的商业地域(商业区),二是具有生产加工能力的工业地域(工业区),三是具有生活居住功能的居住地域(生活区)。
  城市地域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物质生活背景。作为电视背景的城市地域,其鳞次栉比的高楼、纵横交错的大街等,是区别于农村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场景。城市物质生活富裕具有明显的象征,从经验出发,以城市为背景的电视节目,其画面中展示的商品的货币价值往往远远高于以农村为背景的电视节目中展示的商品的货币价值。如城市住房通常是经过装修的楼房,而农村则多是砖墙瓦房;城市交通工具常见小轿车和公共汽车甚至飞机,而农村则主要是自行车或步行,亦或火车;城市居民的着装多是价格较高的时装,而农村则常见价格低廉的布衣。电视节目既满足了“做稳了城里人”的人群的虚荣心,也刺激了“想做城里人而不得”的农民的价值上扬心理和地位攀升欲望。电视剧方面的哈韩热、哈日热、哈台热之所以在中国电视观众中盛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市化水平相当高,画面中对城市的生活的绚丽展示,对观众心目中潜在的“进城”心理给予了深度满足。
  而国产电视剧的之所以能够刮起“豪华风”、“奢侈风”,大演“偶像剧”、“言情剧”,泛滥“帝王戏”、“宫庭戏”,很大程度应当归因于观众潜在的物质欲望和心理欲望通过视听感受得以替代性满足。经验认为,都市化高度发达的国家如美国、韩国、日本的电视节目中,作为画面背景的物品的数量和质量所体现的货币价值通常大大高于中国电视节目。有人这样评价国外电视说:“汽车和飞机是电视的亲戚”,其实岂止于此,宾馆、饭店、酒吧间、歌舞厅、豪华别墅等同样是当代电视的亲戚。这应当是解释国外电视能够赢得中国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使对于中国来说,以唯美著称的《大明宫词》,其具有的强烈视觉冲击力,也与其场面华贵特质有关,只有在物质集中的城市特别是首都,才有可能出现此种场景。虽然是古代的城市,在都市化特征的当代表现上,也丝毫不亚于当代题材的都市化特征。
  而农村题材的电视节目,在其画面中展示的物品,其可怜的货币价值,则使其极难得到内心蠢蠢欲动的观众的青睐。在对于具有都市化倾向电视节目给予特别关注的同时,农村题材的电视节目被有意无意地遗忘或跳过。2001年4月21日晚的电视剧飞天奖颁奖晚会上,著名电视人海霞就说:“观众看电视平均7秒种就要换频道,而农村题材的电视平均3秒钟就要换频道”。电视节目中极少见纯粹农村题材的节目,而曾经引起过较强反响的农村题材电视节目《刘老根》等,也是反映的农村、农民在都市化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而最近赵本山导演的《马大帅》则是在城市里演绎农民在城市地域中都市化的艰难历程。而武侠电视剧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在都市化进程中的复杂心态,自身的贫穷并伴与仇富心态。劫富济贫的情节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抒发了都市化进程中的艰辛,释放了走进城市中遭受的无尽压力。
  社会学意义上的都市化表现为城市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并于此基础上探讨人口集中、地域转化的深层社会原因。电视通过形象直观的手段,反映了城市人的行动、情感及心理。这是电视节目的社会意义之所在,也是我们研究的主要意义之所在。
  城市人口众多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是因为生存与发展而展开的对有限资源的使用及分配。合作与竞争是城市生活的对立统一体。一方面,城市人需要互相合作,组成各种团体、组织,以获得比个体更强的能力。这是城市生活的主流。以城市生活为背景的电视节目对于能够导致人与人之间合作的事件总是予以浓墨重彩地渲染。爱情是缔结婚姻、组织家庭、繁衍后代的重要基础,因而电视总是在不厌其烦地展示爱情。青春偶像剧、都市情感剧都以爱情作为其主要看点。亲情、友情也是个体得以与他人合作、增强个体应对社会变化能力的重要纽带,电视节目对此也给予了高度重视。

  但电视同样不回避竞争,可以说,合作与竞争从来就是相伴相依的。城市人口众多,而资源和利益不是平均分配,围绕对资源的利用和利益的获得,竞争日益激烈。而这种竞争恰好是电视戏剧情节的重要素材。电视节目充分发挥其声画文合一的符号优势,将城市社会竞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电视在表现竞争时,一方面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小至个人、家庭,中至集体、组织,大至国家、民族、种族之间,都在为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而竞争。而这些竞争又从意识形态的对立、政治观点的不同、社会制度的差异、生活观念的分歧、具体行动的反差等多个层面表现出来。矛盾冲突的尖锐性和复杂性为电视节目的可视性奠定了良好的收视基础。
  情场、商场、职场、战场,均是人与之间竞争之地。对城市充满硝烟的战场和没有硝烟的战场的双重揭示,全面地展示了都市化进程中的复杂的社会关系状态。三角恋、多角恋不是故意为之,而是城市生活的某种必然,对爱情的争夺的背后是对更大的社会力量的争夺,对名门之秀、将门虎子的炙热的爱情更大意义是对其背后强大的社会关系的急切依赖。《红顶商人胡雪岩》、《大染坊》等商战电视剧不断掀起收视热潮。全面展示晋商辉煌历史和深厚商业文化的人文纪录片《晋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好评。《上海女性》、《白领丽人》等电视剧中女性对美貌的极力追求实质是职场争夺的一个缩影。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突出重围》等则通过真实或虚拟的战争展示了人类冲突的最尖锐形式――战争的残酷或多变。
  只有在都市化的电视节目占据电视的主要荧屏和时段后,才会有农村题材节目偶露峥嵘。四川电视台著名纪录片制作者王海兵的《藏北人家》等反映几乎没受过城市影响的农村、农民生活状态的纪录片之所以引人注目,就在于它为都市化特征明显的电视节目提供了一种难得的背景和参照。与全国各地轰轰烈烈的都市化相比,藏北人家在历史的变迁中依然故我,没有大江急流式的被卷入都市化的浪潮中。王海兵的节目成功之处不在于都市化,而在于反都市化。孤独、清冷与城市的繁华、喧嚣形成强烈的对比,产生强烈的审美效果。从反面对中国宏大的都市化进程进行映衬,起到了相辅相成的效果。
  另方面,人与自然的竞争在当代电视中也有深刻的表现。人与自然之间的抗争与调和,是人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抗洪、治病、防灾等,在展示人类力量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类的认识局限。电视新闻对中国百万军民1998年抗洪、2002年防非典、2004年捐助东南亚海啸灾区,都予以真实及时地报道。而随之而来的电视文艺节目趁热打铁,从典型化的高度对此类题材进行了艺术演绎。
  如果说人口学、地理学意义上的都市化为当代人所认同的话,那么社会学意义上的都市化则是人们无法回避的社会趋势。在人口学、地理学意义上的都市化进程中,居民获得的主要是城市的方便之处;而社会学意义上的都市化,居民感受到的则更多是心理上的伤痛。
  市民对于具有鲜明都市化倾向的电视节目的观看,其主要意义是于电视镜像中观照自身,定位自己的生存状态。当然也可以从中获得必要的信息,为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谐调打下基础。值得关注的是,不少外国专家学者都已经注意到了中国数亿农民经常长时间的坐在家中的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观看着似乎与他们毫不相干的城市生活。其实,他们未必了解中国的农民心里面怎么想的。中国农民通过电视节目对都市化的关注,是对他们梦想的关注,是对他们未来的关注,是对他们周边环境的关注。
  对于当代电视中的都市化倾向,传播者、观众、管理者、研究者对此都应有清晰的认识,并找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于传播者来说,当前在选择题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这个宏大的社会背景和普遍的社会心理,否则,电视节目就有可能在空洞的理论教条的指导下,制作出大量叫好不叫座的节目。作为电视观众来说,他们需要了解电视就都市化过程中发生的方方面面的情况,通过新闻、文艺、信息节目等加以表现,从而更好地监视环境变动采取适宜的应对措施。管理者可以根据观众的这种接受要求,对电视节目的分布进行检查,既要突出重点,更要找准弱点和空白点,从而指导电视节目的制作。研究者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如何在切合政策实际、电视实际、观众实际的情况下,电视节目的生产、制作、批评等一系列问题。
  (作者系宜宾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研究员)
   摘自《新闻界》200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405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