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编读往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徐雷,先后在媒体和全球公关公司工作,目前在某跨国公司从事品牌管理和公共事务。
  
  阅读9月期的《成功营销》,第一篇文章《升级,策划人的自我救赎》就是一个很有探讨价值的课题,可以得到中国营销策划人对于如何做大做强业务的阶段性思考;而且文章本身也表明,《成功营销》试图在将国内营销实践者的第一手经验同国际最佳做法同冶一炉,促成两个本来很少相互正视的同行们进行有意义的交流。我认为《成功营销》抓住了中国营销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主线。
  我对这一话题也颇有一些想发表意见的企图。虽然我曾经有8年的国内媒体经验,但是自从进入企业界以后,一向是站在秉承国际化、专业化的立场来展开工作,所服务的诸多客户几乎百分之百为国际性大品牌。虽然对专业的营销语言和工作程序多有体会,然而比照我的校友李光斗先生(李先生是比我高一届的80年代末复旦学兄),却是颇觉惭愧,作为大名鼎鼎的一线营销策划专家,他的文章(本期内即有《从好莱坞的发展看通胀压力下的品牌经济》和《升位》两篇),我一直拜读,并受益良多。我以为,来自本土市场的营销策划专家和立足国际经验的专业服务机构从业人员,他们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后者应该更多地向前者学习突破清规戒律的大胆创意,比如说蒙牛赞助超女的营销案例的独创性和有效性足以进入哈佛的案例库。
  笔者更多地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也是上期首篇文章,虽然策划人观点各异而多未涉及的地方:为什么20年来中国营销策划人呼风唤雨之后,至今其主导的机构还处在小作坊、小公司的境地?有没有可能在本土机构中产生认知度和服务广度及深度堪比奥美的品牌?我认为,中国营销策划人的创意已经足够了,他们应该更多地将精力转向如何做大做强一家专业性营销服务机构,使其成为一个强大的品牌。
  我所说的专业性,应该体现在知识的积累、工具库、系统、方法论和专业精神方面,更应关注专业服务公司所应具有的价值观以及人才观。中国营销策划人的脑子很好使,不过坦率地讲在这些方面却做得太少太少,比如说,几乎没有任何好的机制确保能吸引、保留和激励最优秀的人才。
  中国近20年来出了太多的营销策划大师,却一直出不了值得尊重的营销服务品牌,不是创始人不聪明,是忘了必须遵守一些基本的规则,尽管这些规则听起来很普通。希望《成功营销》能够从更宽广的视野来关注中国本土营销机构的健康发展。
  一点小小的不满,《成功营销》拿到了《广告周刊》和《品牌周刊》的发布授权,这是杂志一个很好的卖点。但以目前中国读者的成熟度而言,我怀疑这样的英文加中文的转载,是不是变得有点像《英语世界》读本而缺少了对国际最新经验的消化和深度分析。我的日常工作至少一半时间需要用英文,但作为理想读者的我却没有耐心阅读英文,毕竟中文是我们的母语。我也不喜欢翻译文章,更多的希望中国的营销专家来推介国际经验,毕竟,拥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员是越来越多了。
  
  上期封面回顾
  在《成功营销》杂志第9期出刊不久,8月份的中国经济运行数据出炉,8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即CPI)上涨6.5%,这进一步验证了《成功营销》“通胀阴影下,学会大营销”封面专题的敏锐性和必要性。
  当通货膨胀成为媒体上、老百姓口头经常出现和提到的字眼时,我们就必须开始正视可能到来的通货膨胀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反应。可是,通货膨胀跟营销有什么关系呢?有人说,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的范畴,国家的宏观调控也只能起到一部分作用,企业对此就更无能为力了。那么,只是做做促销,打打广告,搞搞公关的营销就更与通货膨胀没什么关系了。
  但我们发现,每一次危机也都是一次机遇,只有具有长远战略眼光,或趁机打造品牌,或利用竞价策略,或使用任何创新的营销手法,用“大营销”的观念来营销,这样的企业才可能抓住机遇。反之,如果狭隘地理解营销,减少广告、渠道等营销投入,以控制成本,那么无疑是鼠目寸光了。
  基于此,《成功营销》邀请行业专家对通货膨胀阴影之下的企业营销进行探讨,既从历史上的相似情况来启发读者,又从现实的角度分别分析了快速消费品行业、房地产行业和奢侈品行业三个行业的营销应对战略,想看看他们怎么说吗?翻翻《成功营销》2007年第9期杂志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609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