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梁 云 刘银国 闻 帅

  [摘 要] 本文从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综述入手,归纳了产业转移现象在20世纪中叶出现以来,国内有关外产业转移研究的情状,总结了目前针对产业转移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今后国内研究具体地域产业转移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模式 龙型模式
  
  产业转移现象由来已久,20世纪下半叶开始就成为比较典型的国际经济现象之一,对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也随之成为经久不衰的课题。
  一、国外产业转移研究概况
  迄今为止,国外理论界有关产业转移的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产业转移的原因、效应和模式方面对产业转移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考察。其中,形成了著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中心-外围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梯度转移理论、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和雁行发展模式。第二,建立模型,引入空间因素,用产业扩散来描述产业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的现象。一些学者用“模拟动态”的方法分析了以两个国家为研究对象的模型(如Paul Krugman和Anthony Venables,1995;Diego Puga 和Anthony Venables1996);另一些学者则提出了更为一般性的多国多产业的产业扩散模型(如 Masahisa Fujita、Paul Krugman 和Anthony J.Venables,2001)。
  二、国内有关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产业转移模式方面的研究:
  1.产业转移模式
  贝毅、曲连刚认为大多数跨国公司在进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时,总是把与知识相关的核心技术部分留在本国,而把硬件和非核心技术转移到其他地方进行生产,形成了“大脑―手脚”的梯度转移模式(贝毅,曲连刚,1998)。谭介辉认为顺梯度型产业转移模式,由于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固有级差的存在,落入“替代―落后―再替代―再落后”或“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陷阱之中,发展中国家永远处于落后状态(谭介辉,1998)。后发国家要真正想实现“赶超战略”打破产业转移中作为发达国家相对落后技术被动接受者的状态,采取适当的发展方式发展以“逆梯度”型为主的对外直接投资,主动获取高新技术,使国内产业获得发展。张洪增认为移植型模式既有后发优势,又存在后发劣势。该模式存在四大缺陷,即产业成长基本依赖于国际产业转移、外部政策力量功过各半、缺乏生产要素的全面发展、具有产业同构性(张洪增,1999)。陈建军根据浙江和西部省区各自的资源优势和市场特点,认为浙江和西部地区产业分工的主要模式应该是水平分工模式而不应是垂直分工模式。马海霞分别从区域传递的空间指向特征、地域变化特征出发,提出了区域传递的梯度推进模式与中心辐射模式两种主要的区域传递空间模式,前者强调传递的梯度指向,后者则强调传递的空间临近性,认为将“点―轴”模式融于其内的中心辐射模式与梯度推进模式相结合,通过小范围多中心辐射实现大范围梯度推进的空间模式,是我国当前区域传递空间模式的选择方向(马海霞,2001)。
  2.区域产业转移
  张洪增认为,因为跨国公司不可能转移高新技术来培植自己的竞争对手,因而不会轻易让发展中国家获得关键技术和工艺。由于技术转移的固有级差存在,产业移出国与移入国之间的产业级差也将被固化。同时,移植型产业的后发优势已与知识经济时代所展示的技术进步的创新利益差距拉大。作者主要从移植型产业的负效应着眼,对于产业转移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张洪增,1999)。
  王礼茂对我国纺织工业东、西部合作与产业转移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纺织工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压力;区域分工与协作的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以及西部地区所具有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从纺织工业转移的前景看,棉纺工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较为明显,而毛纺和化纤工业近期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并不明显。
  陈建军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研究了国内产业转移的现象。他以浙江省内105家规模以上以制造业为主的企业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浙江企业实行的是一种以市场导向为主、综合资源利用为辅的目标模式下的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否定了有关产业区域转移会造成浙江产业的空洞化、进而影响浙江的经济发展的担心。相反,产业转移对加快浙江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将产生着积极的意义。作者提出了浙江经济向西部地区转移生产加工能力、向东部地区进行市场扩张的“东扩西进”的区域产业转移战略。
  商务部和社科院联合课题组则从外商投资梯度转移角度研究了区域产业转移。课题组研究认为近年来外商在华投资区域分布变化非常明显。在调研的基础上,认为“北上”是外商投资区域间转移的主要特征及原因,而“西进”不是目前外资进行区域间转移的主要方向,但中部地区吸引外资相对较好,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外商投资梯度转移的政策建议。
  王全春认为,来自国际和国内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将极大地促进中部地区工业产业的资本创造、技术提升和产业升级,大大推进中部地区工业结构的演进和优化;中部地区必须通过观念更新、政府改革、政策完善、机制创新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以及区域密切协作网络的构架来积极吸纳主导产业的转移。
  郭少新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间产业转移是企业为追求最大化利润而主动实施的空间迁移。目前,我国还未出现预期的大规模产业转移是由于对产业转移存在认识误区和不同利益主体的公共选择。因此作者认为,通过市场竞争,由市场选择和培育具有内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优势产业,是西部实现经济内生发展的根本途径。
  在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之际,随着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沿海地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传统产业的发展优势在减弱,外延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而广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产业发展空间相对比较大。在此背景下,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正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国内学术界应运实践需要而相应产生了许多关于国内各地产业转出和产业承接的理论成果。像有关广东省的产业转移动因、效应和模式方面(申兆光;覃成林,梁夏瑜;吴汉贤,祁国良;陈哲怡;孙艳,林俊标等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劣势、机遇和策略分析方面(柏杨;周茂俊;汪婷;汪时珍;何渊;李朝林;张乐勤等等)。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因、趋势、特征、效应,以及如何承接产业转移的浪潮促进我国某一省份或地区的产业发展上。
  3.国际产业转移
  关于国际产业转移的问题,卢根鑫博士是我国较早研究产业转移问题的学者。他的研究主要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解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重合产业技术构成的相似性和价值构成的相异性。但是,这种方法在目前中国经济学研究倾向于西方主流理论与研究方法的环境下,并未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引用。
  石奇用集成经济的原理解释了产业转移的微观机理。他认为,产业转移是企业实现市场集成的手段。他指出,如果没有人力资本的全面和主动提升,这种新的产业关联会被锁定在国际强势企业的市场集成体系内,从而处于被动的地位。
  刘辉煌等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征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利用此契机,加速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作者主要着眼于国际产业转移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角度,具有实际参考和操作价值。
  王先庆认为产业转移的实质与关键问题是资本转移,但主轴是技术转移,把产业转移中的技术扩散提高到了比较重要的地位。
  4.综述类文献

  国内关于国际产业转移的述评,首推浙江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汪斌与赵张耀2003年于《浙江社会科学》上发表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一文。文中作者“就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从概念界定、经济动因、客体演化、在当代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效应、转移模式等六个方面进行回顾和评述,并就该理论研究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他们的贡献不止在于面面俱到,还在于与时俱进。他们的研究也是连续的,2005年,汪斌与赵张耀在《中国工业经济》上发表《网络型国际产业转移模式研究》一文。对工序型国际产业转移在当代的发展,提出一种新型的国际产业转移模式――网络型国际产业转移模式。在产品价值链可拆分的情况下,出现了工序型国际产业转移,这与传统的完整价值链转移条件下产业、行业、产品间垂直型和水平型的转移模式大为不同,与传统的“雁行模式”相对比,汪斌与赵张耀将此种模式形象描述为“龙型模式”。二文一脉相承,后文是在前文基础上对问题变化的深入探讨,体现出作者研究有面到点,由泛化到深化逐步演进。
  还有一篇关于国际产业转移的综述是中山大学李松志博士和刘叶飙发表于《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2期的文章《国外产业转移研究的综述》。作者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从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中增补了一些关于产业转移问题的理论及实证研究成果。但作者对国内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之间的差别并不敏感,得出“产业转移的理论构建主要从国家层面研究较多,对一国之内的区域层次产业转移研究比较少”的结论。
  三、国内外产业转移研究总结
  对于产业转移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但针对性不强,成果散见于各个学科领域文献中。相比较而言,国内研究虽然较晚,但针对性较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日益普遍,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也迅速开展起来,涌现出许多研究成果。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产业转移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产业转移的概念、产业转移的动因、产业转移的基础、产业转移的模式、产业转移的效应和产业转移的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
  上述关于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都是从普遍指导意义上的研究,随着我国逐渐成为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和国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客观要求,具体到特定的某一地区的产业转移或是相关两区域的产业移出和移入的研究也不断涌现出来。主要表现在指导理论逐渐丰富的同时开始注重对产业转移的定量的分析,在对相关区域产业现状的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预测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确定产业承接的重点。这将是未来研究具体地域产业转移的研究重点,也是目前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的领域。
  
  参考文献:
  [1]Krugman,Paul & Venables,AnthonyJ. The Seamless World:A Spatial Model of International Specialization.CERP Discussion Papers.1995
  [2]Diego Puga & Anthony Venables. The Spread of Industry Spatial Agglomera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1996
  [3]Masahisa Fujita & Paul Krugman & Anthony J. Venables, 2001. "The Spatial Economy: Cities, 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MIT Press Books, The MIT Press, edition 1, volume 1
  [4]贝毅 曲连刚: 知识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兼论知识经济条件下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J] .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8)
  [5]谭介辉: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论国际产业转移中我国产业发展战略的转变[J] .世界经济研究,1998(6)
  [6]张洪增:论移植型产业成长模式及其缺陷――兼论对我国产业成长模式的借鉴[J] .中共浙江省党校学报,1999(3).
  [7]马海霞:体制转轨中的区域传递机制研究[D] .西北大学,2001
  [8]王礼茂:我国纺织工业东、西部合作与产业转移[J] .经济地理,2000(6)
  [9]陈建军: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实证研究――结合浙江105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报告的分析[J] .管理世界,2002(6)
  [10]王全春:产业转移与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65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