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就业趋向新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冯 闯

  [摘 要]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就业工作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但是教育部出台相关政策,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数目。我们从现状入手,分析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总体状况、影响就业因素的深层原因,找出适合的方式和策略,促进研究生就业。
   [ 关键词 ] 专业学位 研究生 就业
  
  以某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数据为例进行说明。(见表一)
   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建设, 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应该说,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已经趋向成熟,它的存在也给研究生就业开辟了很多新的渠道。医学院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更有其自己的特点,也就是“术业有专攻”:既为更加强调专业性,注重临床技能的培养;在每个学科以及专业研究领域里要求划分的极其精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高就业率正是其自身的特点所造成的。
  其实现代医学研究的学术性和应用性区别并没有想象中得大。这次国家扩招5万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主要是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进行的调整,标志着教育开始转向应用职业性的教育。从某种角度说,这会冲击我们的教育理念,过去书本式的教育模式要变化了,要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当然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走向高端,越来越复杂,跟过去那种价值单一、职业单一的社会不一样,我们现在开始价值多元,职业多元,交往更复杂,更趋向深入,更趋向专业。这样对各样专业的需求也非常高,包括其他学科比如法律、工商、行政管理,我们社会的职业化需求程度越来越高,那么相应的从事这些职业的人的技能也应越来越高。伴随着职业化,相应的职业规范执业技能也在加强,那种所谓通才式的人越来越少,纯粹着重于素养的人才也越来越少。
  一、医学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高就业率的根本原因
  1.学习工作中的自我评估
  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评估,包括对自我的评估和对未来职业的评估。研究生在分析各种因素对自己不利影响的同时,需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一方面,研究生必须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特长等因素进行评估。在评估的过程中,要注意扬长避短,此时职业指导教师,就在学生学习期间帮助研究生进行了科学的评估。性格、兴趣与职业都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所以职业指导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选择未来的职业方向,还要指导他们如何为将来的工作培养能力
  2.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锚的前移问题
  职业锚理论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施恩教授领导的专门研究小组提出的,是对该学院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进行长期研究而形成的。所谓职业锚(career anchor)是指职业生涯主线或主导价值趋向,也就是当一个人不得不作出选择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原则性东西,是人们职业选择和发展所围绕的中心。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一般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着共性,但也存在着差异。
  3.研究生指导教师的作用
  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在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主要因为他熟悉了解研究生,与研究生接触最多,知道他们的学习科研情况、自身习惯、性格能力倾向,还能了解研究生的就业理想以及择业期望等,指导研究生就业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具备学术、行业优势,导师在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领域――同时也是其指导的研究生学习研究的领域,往往有着一定的学术地位、社会资源、口碑效应和人脉关系。他们已经受到同行业用人单位的认同和尊重,这种认同和尊重将对其指导研究生就业产生积极直接的有效影响。
  二、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保持专业学位硕士就业优势
  在社会需求与自身特点相结合的情况下,更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以一名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经历为例:该名同学在校期间攻读专业学位,熟练掌握了一项国内较先进临床技术。他预想进入经济发达城市就业,但面试过的单位都不缺乏相关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指导教师对其进行辅导,建议到中小型城市就业,最后他选择在原籍地区的单位应聘并被聘用。结果为其所在单位带来技术革新和可观的物质收入。在原籍工作也减轻了个人的精神压力,保持非常健康充实的生活工作状态。所以要使研究生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当研究生毕业面临人生的再次选择时,应抛开盲目的狂妄和自负,正确认识自己,以一种平常心承认自己的不足,同时又不失应有的自信,要表现出舍我其谁的自信感和冲动,天生我材必有用,沉默不是金,要学会积极推销自己,让别人知道你的成果,张扬就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毕业生掌握就业相关政策,谨慎择业确定自己的定位,从而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城市和岗位,但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连基本的就业政策和户口政策都不清楚,求职准备意识淡漠、消极的等待思想严重,违约事件频频发生的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高校应针对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切实改善研究生的就业状况。
  
  参考文献:
  [1]万军民.新时期研究生就业的环境支撑体系探析[J].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9(8):43-44.
  [2]李宝元.现代组织学习型人力资源开发全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3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90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