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构建――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以企业社会资本理论为理论基础,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企业社会资本概念的研究,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结合技术创新网络的特征,探讨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构建。
[关键词]社会资本 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创新网络
一、引言
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社会资本随笔”的短文,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这一概念。自从“社会资本”概念被引入学术研究以来,社会资本作为解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量,已经越来越多地为学者们所采用,社会资本不仅会影响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的发展,更会影响到企业和区域的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经营绩效,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国内外关于企业社会资本概念的研究
1.从资源的视角定义企业社会资本
对于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很多研究者将社会资本视为企业的一种资源。
洛瑞(1977)从社会结构资源对经济活动影响的角度出发,首次提出了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对应的一个崭新的理论概念――社会资本。在他看来,社会资本是诸种资源之一,存在于家庭关系与社区的社会组织之中。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80)社会资本就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些持久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这一网络是同某团体的会员制相联系的,它从集体性拥有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会员提供支持,提供为他们赢得声望的凭证。”
罗纳德•博特(Ronald Burt ,1992)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行为者从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获得的一种资源,企业作为有目的的社会行为者,社会资本的逻辑不可避免地会扩展到企业层次。林南(Lin Nan,2001))的社会资本概念最为综合,强调“社会资本是投资在社会关系中并希望在市场上得到回报的一种资源,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结构之中并且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得或流动的资源”。
杨永福(2002)认为,所谓社会资本,是指存在于社会结构之中,通过促使行动者交易与协作等特定活动而产生效益的资源。社会资本是一种结构资源,它蕴含于结构本身,而不是像社会资源理论所指的那样,是通过关系网络可以汲取的实际资源。
边燕杰(2004)发展了对于社会资本概念的理解以及测量方法。他在《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一文中进一步提出,“社会资本的存在形式是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网络,本质是这种关系网络所蕴含的、在社会行动者之间可转移的资源。任何社会行动者都不能单方面拥有这种资源,必须通过关系网络发展、积累和运用这种资源”。
2.从社会关系的视角定义企业社会资本
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 ,1992)指出社会资本是一种组织特点,如信任、规范和网络等,它是生产性的,能够通过对合作的促进而提高社会效率。
弗朗西斯•福山(Fukuyama,1996)在《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一书中将在社会或群体中成员之间的信任普及程度视为一种社会资本,并认为社会的经济繁荣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该社会的信任程度的高低。
托马斯•福特•布朗(Brown,1997)的本体论起点是系统主义,他认为社会资本就是一个程序系统,它根据组成社会网络的个人之间的关系模式分配社会网络资源。
卜长莉(2001)认为,社会资本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的,以一定的文化作为内在的行为规范,以一定的群体或组织的共同收益为目的,通过人际互动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
李惠斌和杨雪冬(2000)给的定义,他们认为,社会资本,是指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区别的以规范、信任和网络化为核心的从数量和质量上影响社会中相互交往的组织机构、相互关系和信念,是社会机构、社会成员互动作用的具有生产性的社会网络。
结合以上的观点,本文认为,社会资本能通过网络、信任和规范等核心要素使企业从与社会网络和其他社会结构的联系中获取利益。
三、企业社会资本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1.创新网络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新范式
在传统的理论指导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是内部创新。而80年代后的技术创新过程中,出现了创新的分工化倾向:由于不同的行为主体经营在不同的专业领域,所以没有一个行为主体具有独立考虑创新结果的能力。这样,在行为主体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为了实施创新,这些组织不得不与其他的组织产生联系,以获得所需的信息、知识和其他资源。这样导致了在分工基础上的技术创新――企业创新网络的产生。
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社会资本的关系
社会资本深刻影响创新网络技术创新的绩效。顾新和陈劲等人的研究表明,在一个社会资本丰富的网络中,创新主体比较容易获得所需的经验丰富的员工、专业化的技术、信息的支持、优先享受政府或其他部门提供的优惠待遇和资金融通能力等,因此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实现和技术的扩散。
Messner提出了一系列的技术扩散模型,这些模型重点描绘了技术扩散的供给过程,探索如何消除技术开发的外部性问题,从而降低技术创新中成本收益的不确定性。但是忽略了在需求过程中,技术的应用者通过社会互动获取的信息数量和质量对技术扩散的作用。
2004年李燕萍、刘芳在其论文《社会资本的创新功能及其积聚途径研究》中提出社会资本具有创新功能,企业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积聚社会资本、促进创新。
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构建
1.技术创新网络的特征
技术创新网络作为一种组织形式,是通过交互作用将参与创新的各行为者的资源集成所形成的一种网络关系。创新网络作为不同于市场交易和层级组织的组织形式,它具有协同性、动态性、共享性等特征。
协同性是指,参加创新网络的行为各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具有不同的资源和能力,通过创新网络的协作和整合,各行为主体共同参与新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等系列活动,互补创新资源和能力,共同进行创新的开发与扩散,整体资源优势得以发挥。
动态性是指,参加创新网络的行为各主体及其相互之间的网络联系随时都在发展变化,网络中流动的生产要素以及资源等也在不断更新,创新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互动体系,网络联系的边界受经济活动范围的限制。
共享性是指,参加创新网络的各行为主体为降低创新成本、分散创新风险构建了创新网络,同时他们也共享资金、技术和创新成果。
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构建
事实说明,当前的中小企业已很难实施独立的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合作创新,学习和利用外部资源,促进企业创新组织的网络化和虚拟化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企业社会资本理论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一个崭新的视野。
(1)与大学和科研院所构建合作技术创新网络。
合作技术创新主要指通过将外部技术资源内部化。形成分工合作方式进行各种技术创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其实质就是建立战略技术联盟。从构建合作创新的模式来看,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一类是企业间的合作。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这两类合作方式都较为流行,中国政府现在也非常重视产学研的结合,并且也涌现了不少合作创新的成果。当前,中小企业应更多地加强与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因为中国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发力量约占到全国总量的62%,在人才、信息、技术、研究设备等方面也都拥有突出的优势。中小企业如果能更多地与他们合作,将大大降低技术创新风险,极大提高技术创新的有效性,缩短创新项目的开发周期,同时还可以促进企业自主开发能力的提升。具体的合作方式包括:联合开发、建立股份制公司、实施技术转让、项目委托等。
(2)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支持网络
企业从政府那里获得的不仅是信息和资源,更重要的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政策有力地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因此,中小企业应该积极建立与政府的良好关系,争取政府的支持。而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认识到中小企业对于国民经济的重大贡献,应积极构建起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该体系应包括:科技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教育培训政策。在科技政策方面,政府应鼓励和引导大学、科研院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科研和技术开发,引导其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源;促进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在金融政策方面,应根据中小企业特点,建立专门的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积极探索中小企业多渠道投融资体系。在财政政策方面,政府应对中小企业设立专项基金,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给予专项补贴,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贴息贷款或优惠贷款等;制定优惠的中小企业税收政策,根据其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优惠政策。在教育培训方面,政府应在人才引进方面给予更多的便利和优惠条件,促进人才流动;对中小企业技术人才在教育和培训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同时,加强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投资,为企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3)构建与供应商和顾客的良好关系网络
与供应商的关系主要指企业与提供原材料、零件、设备及服务的供应商之间的一切联系。中小企业应更多地将供应商视为自身的战略合作伙伴。将顾客视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源泉。注重养和维系与他们之间的良好关系,通过正式与非正式沟通渠道树立优秀的企业品牌形象,建立起相互的高度信任和合作规范,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价值实现。
(4)构建技术创新信息沟通网络
调查显示,许多中小企业并没有建立起自己专门的研究与开发(R&D)机构,也没有专职于R&D的职员,而建立专职的R&D机构的意义在于可以及时跟踪企业外部的技术变化,保证所研究和开发的技术具有市场前瞻性。同时,中小企业还应注重健全自身的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信息系统,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网络建立与外界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渠道,在技术创新的每一个环节都保证技术、市场等信息的及时、准确沟通,提高技术创新有效性和效率。
参考文献 :
[1]Bourdieu Pierre. Le. capital social.notes provisories, Acts Rec.Sci.1980.p30
[2]Adam,B. The Idea of Civil Society[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2:169-173
[3]Adler,P. Kwon,S.Social Capital. 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J],Acad. Manage Rev,2002(27):17-40
[4]Anderson,A.R.&Miller,C.J.,Class Matters,,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in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J],Journal of Socio-Economies,2003(32):17-36
[5]Boiral,O.Tacit knowledge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J],Long Range Planning2002(35):291-317
[6]Burt,R.S.,Toward a Structural Theory of Action.Network Models of Social Structure,Perception and Action[M],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2:126-135
[7]陈劲李飞宇. 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社会学逢释[J],科学学研究,2001,19(30):103-107
[8]罗德里克•克雷默. 组织中的信任[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1
[9]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
[10]马金书. 企业网络与企业创新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l):108-111
[11]文岳东. 企业技术创新的新趋势―合作创新[J],企业技术开发,2003(8)
[12]顾新. 社会资本及其在知识链中的作用[J],科研管理,2003(5):40-41
[13]陈劲张方华. 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14]刘芳李燕萍. 社会资本的创新功能及其积聚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6):27-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00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