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美国次贷危机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毛愫璜

  摘 要:近段时期,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随着危机的蔓延与扩展,愈来愈多的国家被卷入,中国已很难置身度外而独善其身。对此,本文在分析美国次贷危机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就我国商业银行应如何避免和妥善处理信贷风险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 次贷危机 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管理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美国有着相似的轨迹。房地产投资过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局部利益采取“土地财政”政策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国家已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但因政策的时滞效应及多方利益的博弈,许多措施传达到地方则鞭长莫及了,这就埋下了风险的隐患。因此,关注、分析美国次贷危机问题对我国商业银行加强风险预测,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是十分有益的,也是必要的。
  一、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
  美国次贷危机,即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在美国,根据借款人的信用历史、信用得分、债务/收入比以及按揭比率等标准,住房抵押贷款可分为优质贷款、次优级贷款与次级贷款三种。其中,次级贷款是向缺乏良好信用记录和财务状况的高风险借款人提供的房地产按揭贷款。由于这些借款人具有财富少、信用得分低、收入不稳定等风险特征,他们违约的可能性很大,因此通常要比优质借款人支付更高的首付款或更高的利率。在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的情况下,次级抵押贷款人即使现金流不足以偿还贷款,也可以通过房产增值部分获得再贷款来弥补缺口,因而很少出现无法偿还贷款的问题。然而,2006年,美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逆转,在房价上涨周期走到尽头、美联储不断加息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次级抵押贷款拖欠、违约及停止抵押赎回权数量不断攀升,最终如同多米诺骨牌的倒下而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保险、养老基金、投资银行甚至政府机构的巨大损失。
  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房价的下跌和利率上升。因为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按揭贷款人比较优惠的利率和还款方式,次级按揭贷款人在利率方面要支付更高的利率、并遵守更严格的还款方式。这个本来很自然的问题,却由于受过去6、7年以来因美国经济状况良好而信贷宽松、金融创新活跃、房地产及证券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这样一来,次级按揭贷款的还款风险就由潜在变成了现实。在这过程中,一些金融机构为一己之利,纵容次贷的过度扩张及与之相关联的贷款打包等金融产品数量,使得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次级按揭贷款违约事件规模不断扩大,最终引发危机的爆发。
  二、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为有效控制客户信贷风险,实现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已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即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属于不良贷款。具体操作时,一般按照统一的财务、非财务指标体系和标准,以偿债能力为核心,综合评价客户的经营和资信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参考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策略,将信贷客户分为优良客户、一般客户、限制客户和淘汰客户。但不可否认,由于贷款自身的特性,以及其他外部不可控因素等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的管理上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此,借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教训,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
  1.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
  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商业银行在加强内控制度建设过程中,首先,要以信贷风险防范为核心。审视美国次贷危机的起源可以发现,恰恰就是贷款机构对不适合条件的借款人提供了贷款而导致后来的失控。由于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信贷业务仍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因此,建立有效的贷款控制检查系统,不断规范贷款操作流程,才能有效地预防信贷风险。其次,要增强银行内部稽核的权威性和独立性,通过实施内部稽核,不断暴露商业银行业务上的不足以及管理制度上的缺陷,从而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最后,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必须涵盖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并应具有前瞻性,随着银行经营战略、经营方针、经营理念等内部环境的变化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外部环境的改变及时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最终达到适合银行新业务发展的需要。
  2.创建全方位的信贷风险预警系统
  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目前,为顺应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应付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在不断加大,这必然要求银行在主动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的基础上,建立全方位的信贷风险预警系统来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综观美国次贷危机,借款人、抵押经纪人、贷款机构、贷款管理机构、投资银行、受托机构、承销机构、评级机构、投资者等等市场参与者几乎都基于这样一个信念:只要房产增值,就一定有还款来源;只要有还款来源,就可以通过证券化把风险分散,但最终却将最重要的一点,即“任何市场,特别是低流动性的房地产市场,不可能是只涨不跌”这个客观规律给忽视了。可见,对商业银行来说,应充分应用信贷管理系统和网络资源,实行信贷风险全方位预警。如可根据客户风险程度的不同,将风险信号按风险程度从高到低依次分为红色、橙色和黄色,并对不同级别的客户风险预警信号实行差别管理。对红色预警信号,采取清收退出政策;对橙色预警信号,采取主动退出政策;对黄色预警信号,采取风险观察政策,密切关注风险变化,适时进行信贷退出,等等。总之,对商业银行这个特殊的企业来说,不管经济如何繁荣,贷款企业运营如何景气,都必须重视风险管理,才能最终达到资本质量效益规模的协调发展。
  3.加强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管理
  在本次美国次贷危机中,金融创新产品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作为结构性融资的金融创新产品,次级贷通过资产证券化衍生为次级债,使购房者、各类金融机构、投资者被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并通过不同金融市场的各种金融创新工具将风险进行转移。理论上,让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承担不同领域的投资风险和分享相应收益是可行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商业银行在对次级贷款客户放贷以后,在运作中放松了严格的监管,这样,一旦出现拖欠贷款及蔓延的情况,商业银行往往无所适从。风险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商业银行在创新金融工具时,一定要把风险的价格考虑进去,要认识到风险是有价格、有成本的,不能把它估得太低,不能在经济一片繁荣时放宽信贷标注、只看回报率。对商业银行来说,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不仅仅只想着扩张,创新产品,还要看到全局的、宏观的风险,要对金融创新产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监管和管理策略。
  4.完善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机制
  经营绩效考核是商业银行传导其战略意图、引导经营行为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促进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稳定、快速、高效、安全、持久发展的客观需要。完善经营绩效考核机制的核心思想必须服从于考核目标的有效实现,如建立新型的以风险为基础的考核盈利指标,将风险带来的未来可预测损失量化为当期成本,与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一道,直接影响到当期盈利,同时,衡量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大小,并且考虑为可能的最大风险做出资本准备,使银行的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直接挂钩,以此将银行的收益与银行所承担的风险相结合进行考核,有利于将风险管理的理念贯彻到每一个员工的工作当中,并缩小了管理者与出资人之间的目标差距,这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防范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无论在系统工程金融创新方面,还是反复操作的传统业务上,永远都要重视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我国商业银行及金融监管部门只有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从监测、预警、化解等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与时俱进地完善信贷风险管理,达到降低风险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Chomsiscngphet,S.and A.Pennington―Cross.The Evolution of the Subprime Mortgage Market[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Louis Review,2006(1):31~56
  [2]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6》.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3]林 祥:《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住房贷款风险管理的启示》,福建金融,2008/07
  [4]郭 娇:《浅谈次贷危机给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启示》,中国商界,2008/03
  [5]赵静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现状分析》.财经界,2007/03
  [6]周雪平:《美国次贷危机对国内银行经营管理的启示》.中国货币市场,2008/05《》
  [7]张 明:《现代商业银行管理再造》.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32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