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完善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制造行业占据重要地位。伴随市场经济的进步,制造业也开始面临严峻挑战,为实现自身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制造业企业必须实现经济管理模式的改革,增强自身内部管控力,全面提升其综合竞争能力。基于此,文章将制造业企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阐述内部控制完善策略,希望有所帮助。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完善策略;思考
  国内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认知并不完善,即便在形式上已经构建内部控制机制,但其完整性以及有效性均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内部控制环境有待完善。制造业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要想确保其具备运营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最关键的就是要创建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为其经营活动的开展加以引导。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完善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内部控制概述
  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对内部控制做出了详细规定:所谓的内部控制,具体指的就是企业内部管理措施,主要的目的就是实现自身各个运营环节的正常运行,全面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效果,保证其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实现资产保值与增值,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1]。
  而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落实,则是对资产安全以及完整的保护,提升会计数据记录内容准确、真实,创造可观经济效益,以免企业内外部出现欺诈行为所采用的调节方式和监控方法。同时,内部控制也是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可以保证资产安全与完整,提高会计信息准确性,全面推行国家法律法规与内部规范,对内部会计经济业务活动加以约束,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相适应。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现阶段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问题阐释
  S制造业企业属于光学电子行业,以研发、生产、销售光学零件、光学镜头、触摸屏面板及相关光学产品的服务为主营业务。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内部控制的问题逐渐突显出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控环境不完善
  在国民经济中,制造业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且自身发展规模较大,内部工作人员数量多,面临较高的经营风险,直接增加了管理的难度,而内部控制要求也明显高于其他行业[2]。S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时间较长,其内部管理方式已经难以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内部管理人员并未系统认知内部控制的相关知识,不具备利用内部控制优化企业管理的意识,忽略了构建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性。另外,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要求企业内部全体工作人员参与,但由于大多数工作人员未正确认知内部控制的作用,参与内控过程的积极性不强,对于内部控制维护的意识也相对薄弱,很难很具内控规范要求对自身行为加以控制,使其内部控制机制缺乏完善性,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与价值。
  (二)风险评估体系缺失
  S制造业企业在运行期间,通常会遇到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利率风险与政策风险等[3]。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功能就是有效识别并预防风险,但该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并未有效认知自身面临风险,风险管理意识缺失,未构建风险评估机制与决策机制,也不具备应对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使其无法基于风险评估对经营决策加以制定,影响了内部控制机制作用的发挥。
  (三)内控机制和执行严重分离
  一方面,S制造业企业根据国家要求构建内部控制机制,然而在实际执行期间仍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没有结合自身发展经营状况做出系统分析,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形式化特征明显。
  另一方面,S制造业企业内控制度执行限制。即便该企业结合发展状况创建内部控制机制,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并未严格遵循机制规范操作,所以内部控制机制和执行严重分离,导致内控机制作用发挥受限。
  (四)信息化管理与沟通路径不合理
  伴随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进步,为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大帮助。然而,S制造业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并未正确意识信息化建设对于内部控制的经济影响,在信息化管理中的投入不多,直接影响了收集、传递与整合管理信息的效果,导致管理人员难以对其运行与发展情况实时了解,风险识别缺乏准确性,内部控制效果不理想[4]。
  (五)内部审计职能薄弱
  内控体系的运行与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存在紧密联系,且内部审计是组成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部分。当前,S制造业企业虽然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因企业重视度不高,难以有效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使得内部控制效果受到影响,很难对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安全隐患与风险及时发现。
  三、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策略
  (一)内控环境的全面优化
  S制造业企业内部领导人员应提高对于内部控制作用的重视程度,且管理人员要正确认知内部控制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不可替代性,不断增强内控体系管理意识。另外,要全面培养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以保证所有工作人员都可以参与内控机制建设过程中,在开展日常工作的时候始终遵循内控机制的具体要求开展。
  (二)风险评估体系的创建
  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性,要求其能够对影响内控目标的多种类型风险进行评估,以保证能够提前采取措施,使风险得到化解。近年来,伴随S制造业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其面对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等均不断增多,风险系数也明显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要求S制造业企业能够结合自身经营各个环节风险控制点,不断完善风险预警系统,对容易面临的风险加以识别,合理明确关键控制点,科学合理地采取内控策略,通过提前采用防范方法,有效避免风险的发生,尽量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全面优化内部控制的质量与效果。
  (三)控制活动的不断完善
  制造业企业需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内容要求,对自身特点加以考虑,合理化地制定与企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内控机制,在控制活动顺利开展的同时,推动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与此同时,S制造业企业要对部门职责加以划分,有效结合职责和授权控制,以保证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岗位工作人员均了解自身职责[5]。在此基础上,还要对考核机制进行制定,方便其有效完成各项工作。除此之外,S制造业企业需对财务会计制度加以完善,科学划分不同岗位职责,確保管理人员对企业运作形成深入了解,在各生产经营环节中融入内部控制制度,全面优化企业管理工作水平。
  (四)强调信息沟通作用
  注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构建信息交流平台,为企业内外部关于生产经营的信息进行收集与准确地识别,在确保内控机制正常运行的基础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支持。另外,S制造业企业要向内部工作人员及时传递所获得的信息,保证各部门的交流并采取必要的控制策略,增强内部效果。
  (五)加大内部审计力度
  监督机制是保证S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顺利运行的重要前提,所以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十分关键。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要对内部审计作用形成正确认知,全面建设审计人员团队,使得内部审计部门权威性以及独立性不断增强。内部审计机构主要是对领导人员负责,在审计部门监督评价管理层活动与财务活动的基础上,及早发现生产经营问题与隐患,合理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为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运行提供保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制造业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创建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能够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开展。但由于企业经营环境与控制目标处于动态变化,所以有必要构建科学建设机制,对内部控制机制进行不断地完善与改进,结合实际工作情况与存在的问题,对相关制度加以修订与完善,增强制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与新形势发展需求相适应。
  参考文献:
  [1]李庆庆.浅析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8 (30): 35-36.
  [2]纪晟.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创新——来自中国制造业的实证证据[J].财会学习,2018 (17): 6-9.
  [3]刘铮.协调发展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预算的重要性研究[J].财会学习,2018 (14): 252.
  [4]杨小阁.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研究——基于广州市制造业中小企业[J].福建质量管理,2018 (9): 7.
  [5]姚姁婷,安增龙.基于管理流程视角的中小制造业企业存货内部控制[J].财讯,2018 (8): 85-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006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