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有着不同的中西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使交流能顺利进行。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文化冲突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一、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文化冲突多种多样,在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赘述,只能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以供分析。
  1.隐私方面的冲突
  对中国人来讲询问对方的姓名、年龄,婚姻状况、工资收入、家庭生活等个人问题均被视为对对方的关心,是亲近的表示。而西方人很讨厌别人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认为触犯了个人的隐私权。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可在西方文化里这不是属于问候语,而是实质性的问题。他们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 How are you?”
  2.时间观方面的冲突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他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即便临时有急事使拜访不能成行,也会在第一时间及时通知对方,说明原因并致歉。而中国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中国人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3.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的冲突
  中国人认为子女是自己的私人财产,在子女出生前就对其寄以巨大的希望,对孩子从小到大的人生经历中的每件事都要有所干预,使其按照事先安排好的规划线路来发展。因此在这种子女教育模式下,孩子没有独立精神,没有自由发展意识,只会一味地依靠父辈给予的优越的物质条件,成为温室里经不起风雨打击的花朵。西方人对此种教育方式十分不解。他们认为孩子从小就是个独立人格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由。对子女今后发展方向不会横加干涉,并尽早地培养其独立生存能力。大部分的欧美青年在18岁后就不再接受父母的资助,独立完成学业。
  
  二、造成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冲突,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有哪些主要的原因。
  1.行为规范各不相同
  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简单的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在亲密交谈时通常会轻拍对方肩膀或拉拉手以示友好,而西方人却认为这不尊重个人权益,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2.价值取向不同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人们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
  3.语用迁移造成影响
  人们对遇到的现象、事物和行为的评价和解释是建立在本身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同样如此,因此往往会造成交际的障碍,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语用的迁移。文化不同,语言的使用规则就会不同。一种文化的标准规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条件加以解释,而不能以此为规范来描述另一种文化,否则必然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人们缺乏对社会语言差异的敏感性,会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而这种后果有时会很严重,甚至会招致巨大经济损失。我国北方某厂曾出口一种“白象”牌电池,商标被译成英文“white elephant”,结果销路特别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语中“white elephant”这个短语除了本意“白象”外,还有“无用而累赘的东西”之意。有了这样的英文商标,无论这种电池的质量有多好,用起来多节能环保,那些西方人也不会使用的。
  
  三、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1.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制中,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大学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影、投影仪、互联网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
  3.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在课余有充足的可支配时间,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文学作品原著、英文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让学生直接与外教交流,听外教做报告或讲课。其言传身教会对学生理解学习西方文化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西方人的言行,在交际过程中,充分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习俗,以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14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