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用风险领域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 俊

  [摘要] 本文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结合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的实际,对企业间信用风险中的信息不对称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和理论分析,供企业信用风险研究参考。
  [关键词] 信用风险信息不对称博弈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概述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信息不对称理论论述了信息在交易双方的不对称分布或不完全性对于市场交易行为和市场运行效率所产生的一系列重要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该理论引入金融市场的研究领域。
  信息不对称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交易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未获得完全清楚的信息;第二,有关交易的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第三,交易双方对于各自在信息占有方面的相对地位都是清楚的,但这种对相关信息占有的不对称状况导致在交易完成前后分别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非对称信息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使帕累托最优的交易不能实现。它们严重降低市场运行效率,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市场交易的停顿,使得市场交易不复存在
  
  二、信用风险领域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用风险更多时候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发生的。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非对称信息是指对策中某些局中人拥有另一些人不拥有的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在时间上分为当事人签约之前和事后的不对称。由于现实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债务人利益选择的结果,一般总会有意识或无意识更有利于债务人本身,从而造成对债权人的不利甚至为违约,导致债权人信用风险损失的发生。
  在银行与企业的借贷关系上,企业对自身经济状况(过去、现在、甚至未来的)远景及自身努力程度都比银行更为清楚。作为银行,却对企业的这些信息并不完全了解,实际上也难以完全了解,这使得银行明显处于信息不利地位。而企业却处于有利地位。因而信息不对称是导致银行信用风险的根源。
  从现实来看,企业之间发生商业信用风险的概率要比银行与企业之间发生银行信用风险的概率要大得多,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企业之间的信息非对称问题更为明显。企业之间所涉及的商业信用是由于企业处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中,出于战略考虑而给予其他企业信用的行为,这种授信的本质是给予交易对方充分的财务灵活性,意图是能与自己建立长久互信的合作、交易关系。商业信用通常更多的是出于信任基础上的赊销,表现为无担保的信用。所以授信企业与银行信用相比,通常缺乏应收账款回收和坏账处理的手段,但最终产生信用风险的原因均可归结到信息不对称的一般起源。
  由于信息非对称被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所以就信用风险管理而言,事前信用信息的获取分析与信用政策的选择、事中的监控及事后的应收账款回收.在事前阶段,即当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银行因为其独特地位会按其授信制度严格要求受信企业提供必要材料、财务报告等,同时银行信贷人员可凭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把关,从而使银行信用风险得以有效控制。而企业之间,授信企业不大可能像银行那样了解受信企业的资信水平,更何况企业在赊销中,授信企业也不大可能去要求对方企业提供如此多的资料和数据,也缺乏专业资信评估人员,因此,此时的信息不对称度是明显倾斜的。
  在事中阶段,企业间商业信用的风险管理活动也是相当被动的。其根本还是因为受信企业当时运营状况的信息非对称。授信企业在这个阶段通常能做的是账龄分析、还款期分析等工作,这些仅仅是授信企业内部对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的一种描述,用以提醒应关注哪些交易的应收账款的回收问题。而这些工作并不能揭示应收账款出现拖欠,甚至坏账的原因。
  在事后阶段,存在应收账款难以回收的问题,造成信用风险。此阶段,授信企业在不得已下只好采用人员催收甚至法律诉讼等手段。当人员催收时,信息不对称也是明显的,如对方企业可能会找出某些不偿还应收账款的借口或理由,而催收人员往往无法证实这种借口或理由的真实性,或者说无法揭穿其赖帐的欺骗行为。
  然而,商业信用更多的是一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信用,即商业信用通常并不要求如银行贷款那样严格的债权保障措施。这是出于战略考虑,其目的是建立一种诚信的伙伴关系,相反,如果采取强硬的债权保障措施则会伤害企业之间的感情,影响企业之间长久稳定的合作。因此,可以说控制信用风险的关键在于事前阶段,即对客户信用进行评价及信用政策给予的阶段,若在这一阶段管理出现了偏差,则在事中和事后阶段可采取的补救措施就相当的少且收效甚微。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环境条件下,信用风险管理的改进必须着眼于事前阶段。
  
  三、信用交易中企业对客户信用风险调查和分析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1.企业信用交易事前阶段的信息不对称
  企业与客户进行信用交易的过程中,由于企业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的被动地位,加上信用体制尚不完善,对客户信用相关资料的获取十分困难。所以交易基本上都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进行的。企业对客户经营和盈利状况、资金和债务情况、以往诚信表现等远不如客户自身了解。在这种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处于有利地位的客户就会充分利用这些信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做法,甚至以牺牲对方的利益为代价。资金周转不畅的客户会极力促成信用交易,用预收货款来解燃眉之急;经营状况不佳的客户会不断改变交易和付款方式来减少自己的费用,即使这样会增加对方的成本;而经营状况恶化甚至负债累累的客户则在交易之初极力隐瞒自己的糟糕现状,在信用交易达成之后又以种种理由拖欠或拒付货款。
  企业在与客户进行交易的第一阶段,客户对自身资源占有,战略远景、赢利水平、现金流及负债状况和包括企业家才能及主观努力等经营管理水平方面的信息远比对方了解。这些私人信息(包括客户财务状况等商业秘密)构成了事前的信息不对称。为了能以低成本进行交易,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客户会尽量促成卖方企业给予自己最为宽松的信用政策,因此在主观上会隐瞒那些显示自身状况不佳的信息或夸大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企业若想调查甚至购买这些非共同信息就必须付出很高的成本,花费很多时间精力,何况处于被动地位的卖方企业,在很多情况下即使付出时间和成本也未必能获得充分的私人信息。正是由于交易前期这些非对称信息的客观存在,使得卖方企业进行信用交易的实际风险要大于所能观察到的风险。因此,信用风险,是在信用交易的事前阶段就隐藏着的不确定风险。
  
  2.信息不对称前提下信用调查和分析的博弈
  企业在与客户进行交易前,通常会对客户信用风险相关的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给客户提供相应的信用政策,或者大致划出提供给客户的信用政策的底线,并在与客户进行关于交易和回款方式的讨价还价之后,决定最后的信用政策。在这以后,除了不时监督和催收货款以外,并没有实质的解决信用风险问题的方法;而客户为了得到最大的利益,可以隐瞒或改变赊销产品的用途和去处,把货物卖给出价更高的下游买主或以投机目的将货物囤积。这些隐瞒对方的行动很有可能造成风险,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客户处于信用交易的主动方,发生亏损时可以采取拖欠货款甚至赖账的办法,把风险转嫁给上游卖主。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事前阶段才是卖方企业真正能自主控制信用风险的时期。因此,对客户信用风险的调查分析及信用政策的合理选择就成为授信企业有效控制信用风险的关键。而信用风险调查分析和信用政策选择的事前阶段也是授信企业与客户博弈的过程。图1给出不完全信息下信用交易决策博弈树,为了简便起见,博弈树只体现了一种信用政策。

  图1不完全信息下信用交易决策博弈树
  括号中的数据代表不同情况下卖方企业与其客户的收益。其中C是卖方企业产出的货物成本,R1是卖方企业本次交易的利润,R2是买方客户本次交易的利润。R1-是卖方企业提供信用时获得的利润,虽然会有少许利息和成本的损失,但总体和R1相差不多。而R2+则是获得了信用后客户的利润。对于客户来说,除了在卖方企业不提供信用销售时拒绝交易,其他的选择都可以获得稳定的利润。但如果卖方企业提供信用,则获利能力会有提高。因此,客户会千方百计让卖方企业提供一定的信用政策。要增加卖方提供信用的几率,就必须使对方对自己的信用充满信心,要么掩饰自己经营或债务上的缺点,要么夸大自己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企业现状“晴雨表”的财务数据是不能透露的,或者不能完全真实地透露给卖方。对于卖方企业来说,最好的选择是不提供信用。但多数情况下竞争压力、利益驱动或人情世故让企业同意信用交易。然而,不打算成为长期合作伙伴或经营情况恶化的客户有违约的风险,这不仅会造成卖方企业在经济上的极大损失,而且打乱了卖方企业的经营计划,有可能会降低其信誉,甚至造成经营恶化。因此,卖方企业需要有很好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一方面尽量避免因为不提供信用而客户拒绝交易的局面,另一方面更要保证信用销售之后客户履约,即授信企业提供信用的几率P0要等于信用交易后客户按时归还货款的几率P1(即P0=P1),所以,卖方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任务,就是在交易的事前阶段,在信息不对称的恶劣条件下对客户信用风险进行调查分析并利用有限的信息得出判断,使信用政策的决策接近完全信息下卖方企业的最优解。
  图2信用交易最优决策
  事前的信用调查分析和决策过程,是卖方和买方一个调查一个隐藏,一个决策一个采取对策的围绕信用信息的矛盾,更是双方斗智斗勇的博弈过程。
  
  四、小结
  
  信用交易中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客户会有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从而损害卖方企业的利益。
  在信用风险管理和控制中最为关键的事前阶段,卖方企业无法充分获得客户的私人信息。因此,卖方企业获得关于客户信用风险的资料有限;而客户违约造成损失的后果又不允许授信企业在信用调查和决策上有失误。这种环境远远比在完全信息下企业的选择复杂得多。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对信用风险进行调查分析并制订合理的信用风险政策便成了卖方企业最重要的工作。信息不对称理论揭示了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买卖双方信用交易中各自的选择及其结果,为研究现实中的信用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本假设。
  
  参考文献:
  [1]李家军:《信用风险控制的博弈》,《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王徐枞巍:《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系统分析》,《中外管理导报》,第9期
  [3]谢旭:《全程信用管理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管理世界》,第6期
  [4]姚益龙:《转轨时期企业信用博弈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20期
  [5]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48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