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江苏省淘宝村发展特征及集群形成机理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苗书迪

  摘要:随着近年来农村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江苏省淘宝村与淘宝镇的数量快速增长,成为了江苏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以淘宝村镇数据总结江苏省农村电商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淘宝村镇数量背后的區域电商数量差异及产业集聚的现象。同时指出,产业基础、创业带头人的示范效应、制度支持与政府引导、基础设施状况等在淘宝村集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淘宝村  空间分布  产业集群  制度支持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农村产业转型需求,近年来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呈现井喷发展的态势,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渗透性越来越强,2017年江苏省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同比增长27.7%,达到364亿元。作为农村电商发展主要载体的淘宝村和淘宝镇的数量也在裂变式增加,2018年江苏省共有452个淘宝村,同比增长72.5%,总量位居全国第三,逐步成为江苏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动力,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生活改善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电子商务与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也为农村谋求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
  一、江苏省淘宝村的发展特征
  (一)江苏省淘宝村镇发展加速
  “淘宝村”最初提出是在2009年,媒体描述徐州睢宁县沙集镇东风村的电商发展网络时使用了该词,后又进行了标准界定[1]。近年来江苏省淘宝村与淘宝镇的数量不断增加,省际排名位于前列,仅少于浙江省和广东省。淘宝村数量增长迅速,尤其是2014年之后江苏省淘宝村镇数量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淘宝村由2014年的26个增加到2018年的452个,年均增速106.2%,淘宝镇由2014年的2个增加到2018年的50个,年均增速高达123.6%。以淘宝村镇为载体的网店数量和平台营业总额快速增长,可以说,江苏省大部分淘宝镇已经形成了拥有扎实基层网商基础的特色农村电商基地。
  (二)板块式分布特征明显
  由于地缘因素与农村熟人社会的缘故,江苏省淘宝村板块式分布特征明显,淘宝村主要分布在苏北的宿迁、徐州和苏南的苏州市,宿迁、徐州、苏州的淘宝村数量位居全省前三位,这三市淘宝村数量总和占全省的71.9% 。其中,仅江苏徐州市睢宁县就有92个淘宝村,且大部分集中在沙集镇,是江苏省最大、全国第四大淘宝村集群。沭阳县的新河镇和颜集镇、睢宁县的沙集镇和高作镇、宿迁市宿城区的耿车镇和蔡集镇所有行政村都是淘宝村,苏州的虞山镇(19个)与无锡的丁蜀镇(14个)淘宝村数量也逐渐成块增加。由此可见,淘宝村的集聚特征正在加剧,板块式分布特征越加明显,新增淘宝村也大都处在这些集群中,淘宝村之间的带动发展效应十分明显。
  (三)区域分布数量差异显著
  江苏省淘宝村镇整体数量增加的背后,淘宝村区域分布的内部差异正在扩大,个别地区的淘宝村数量急剧增长,导致了区域分布不平衡。从2018年的数据来看,宿迁市淘宝村数量最多,达到132个,比除去徐州和苏州的江苏其他地市总和还要多,南京、淮安等地市还未实现0的突破。从区域层面看,苏南、苏中、苏北淘宝村数量差距明显,苏北地区的淘宝村与淘宝镇的数量最多,淘宝村有246个,淘宝镇有29个,比苏南苏中的总和还要多。
  (四)呈现产业集聚
  在淘宝村板块式发展过程中,江苏省农村电商逐渐形成产业集群,出现徐州睢宁-宿迁宿城(家具产业)、宿迁沭阳(花卉苗木)等一批新兴国家级淘宝村集群,临近区域产业基础相似,网营产品产生集聚效应,空间扩散能力强,形成较大的电商产业集群。沙集镇东风村作为板材家具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域,大量淘宝村密集分布,形成集中连片生产,横跨徐州睢宁与宿迁宿城区,且产品类型相对单一,主要经营家具类,其中睢宁县2017年电商销售额就达到216亿元。宿迁市沭阳县也逐步形成了花卉苗木电商集群,在淘宝平台上占据全国40%的市场份额,产品交易额在县域排名中一直位居前三位。
  苏南地区淘宝村的产业类型相对于苏北更加多样化,苏州阳澄湖镇大闸蟹市场知名度与产品附加值较高,阳澄湖村网商旺季几月的交易总额就能达到淘宝村标准认定的年度交易要求。南通淘宝村经营的布艺家纺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交易总额占比高达76.37%,常州市的聚酯树脂也成集聚发展态势,平台交易额占比达到14.3%[2]。另外,宜兴紫砂壶等陶瓷制品和丹阳的眼镜产品也各具特色,有着得天独厚的特色优势。
  二、江苏省淘宝村集群的形成机理
  (一)产业基础
  作为我国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超过亿元交易总额的专业市场在江苏省就有五百多个,且交易种类众多,市场间差异性较大[3]。专业市场交易的品类具有标准化特性,非常容易融入电商发展,因此专业市场周边会发展出多个产业相同或类似的淘宝村,包括沭阳花木市场、南通家纺城、丹阳眼镜城、常熟服装城与苏州蠡口家具城、阳澄湖大闸蟹等的淘宝村集群发展都基于这一机理。在专业市场稳定产业基础的背景优势下,淘宝村集群化发展更为快速。一方面,专业市场有着品牌优势,更容易打开市场,且有着市场运营经验,能够保证货源储备;另一方面在电商规模持续提升的同时,网络市场与实体市场相互带动,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电商成功创业者的示范扩散效应
  我国农村地区特有的熟人社会网络对于发挥电商成功创业者的示范扩散效应,推动本地区农民电商参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在盘结交错的农村熟人社会网络中,首个电商成功创业者的致富榜样效应会迅速通过亲戚、邻里、朋友等关系在临近地区扩散,产生“羊群效应”。由于电商创业的资金门槛、技术要求与风险都较低,越来越多的村民会通过模仿创业带头人的经验与技术,开始网店经营,而已加入网店经营行列的村民也会通过熟人网络对其他村民起到带动作用,随着网店经营户的增多,连锁效应引起快递物流业等服务业发展,形成电商产业集群[5]。如,沙集镇的孙寒、陈雷和夏凯注册了村内第一家淘宝店,不断增长的盈利带动了全睢宁县和临近宿迁耿车镇电商发展的积极性。   (三)政策支持与政府引导
  国家政策是农村电商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淘宝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在淘宝村集群发展过程主要起到了资源协调整合、产业规划、人才培养、政策支持等作用,全方位促进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江苏省连续出台多项政策为电商产业做出系统的规划,保障其良性发展。如,在沙集家具电商集群发展过程中,政府通过变通扩大了生产区间的面积,通过提升地区基础设施与投资环境,尝试吸引更多生产要素,协调支持电商的发展。在电商取得一定的成绩后,政府协助解决了发展规划、资金筹集、产权保护与人才培养等问题,通过产业规划,对淘宝村集群的发展进行引导。同时,沙集镇在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下建成多功能复合型的电商家具产业园,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电商家具产业园、江苏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荣誉。
  (四)基础设施的完善
  基础设施建设对淘宝村创业集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加速淘宝村产业集群的形成。不断完善的道路基础设施能够大幅降低农民的创业成本,方便产品输出,互联网硬件设施及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为村民创业打造良好的网络平台,提升了村民电商创业的成功率,加速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例如,沭阳县花木电商集群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花木电商产业设施建设力度,政府通过互联网颁布创业激励政策,发布培训通知与市场信息等,为淘宝村农户创业打造了便利的网络平台,道路和网络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了更大范围社会网络的形成,推动建设了实体市场、电商配送中心、仓储物流中心、網络创业服务中心等,为电商创业者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总结与启示
  从区域淘宝村发展实践中可以看出,农村电商产业对为当地农民增收、农业转型、农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后淘宝时代,淘宝村发展受到了同质化竞争、质量保障、供应网络、服务体系、利润挤压等多方面的挑战,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集群,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
  从企业角度来看,同质化竞争与利润挤压越来越严重的背景下,农村电商应积极转型,引进人才,发挥人才的关键作用,转换思维,逐步建立自主品牌,培育核心竞争力,有条件的电商大户应积极向现代企业为主转型,提升管理水平。从产业角度来看,农村电商产业链发展空间大,应以区域电商特色产品带动配套产业发展,搭建物流体系、运营体系、电商孵化中心、产品检测中心等发展平台,与各大电商企业、电商平台、物流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根据实际情况搭建园区,不断升级产业模式。从政府保障角度来看,积极整合当地农产品资源,借助与电商平台、物流企业的深化合作,分类指导,并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办事流程,同时搭建完善的基础设施,建立相应的组织保障机制,构建新时代下农村电子商务良性生态,助力淘宝村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1]史修松.魏拓.刘琼.农村电商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空间涉及差异研究 ——江苏淘宝村的调查[J].现代经济探讨.2017(11).
  [2]周静.杨紫悦.高文.电子商务经济下江苏省淘宝村发展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7.24(2).
  [3]毛锦庚.“互联网 +”背景下淘宝村的发展特征与动力机制.[J].商业经济研究.2018.(18).
  [4]雷兵.刘蒙蒙.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基于典型淘宝村的案例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7(11).
  [5]于海云.汪长玉.赵增耀.乡村电商创业集聚的动因及机理研究——以江苏沭阳“淘宝村”为例.[J].经济管理.2018(12).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江苏省农村电商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竞争力提升研究》(编号:2019SJA2002)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814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