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的盈余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盈余管理是企业中非常普遍的一项会计工作,合理的盈余管理会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如何在规定范畴内进行盈余管理是每个企业都要关注的内容,会计准则的不断修订也会使得企业盈余管理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从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和影响出发,进而讨论企业是如何在新会计准则下进行盈余管理的,为了规范市场秩序,防止过度盈余管理所采取的各项措施。
  关键词:会计准则;盈余管理
  当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大背景之下,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不断与国际会计准则趋于实质性的一致,企业如果能够真正做好本企业的盈余管理工作,会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获得独有的竞争优势。
  一、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企业的盈余管理主要是指在会计准则以及相关的会计制度规定的范围之内,适当改变企业的财务信息,例如改变某些会计科目在财务报表中的反映数额以此来美化企业经营绩效或是减少利润额以降低纳税额。盈余管理主要有两种方式来进行,一种是会计方法,利用关联交易、资产重组、计提坏账准备等。另一种是非会计方法,利用规划交易等人为操纵方法。
  根据很多企业的实例可以看出会计准则和盈余管理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会计准则对于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来说具有两面性。在严格的会计准则的约束下,企业的盈余管理受到限制,可能会影响企业管理层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影响管理效果。相反过于宽松的会计准则则会使得企业的盈余管理难以受到约束,导致出现虚假的会计信息,使得企业利用会计准则的漏洞进行过度的盈余管理来为自己谋取不当利益,影响市场秩序,损害有关的利益相关者的合理利益。会计准则的制定主要考虑到会计准则的科学合理性以及现实适用性,新会计准则的制定则将灵活性和针对性也考虑进去,而盈余管理的主要特征就是灵活性和针对性。会计准则是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起到监督作用,盈余管理则会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自新会计准则于2006年制定,从 2007 年开始正式实施以来,对于企业内部的盈余管一直有着监督和制约的作用。但是在资本市场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之下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企业内部监督制度不够完善、会计准则在某些方面规定不够具体和严格,企业有了可乘之机,过度进行盈余管理,利用盈余管理手段来为企业谋取不当利益,降低了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准则近十年来的不断修订和完善也使得公司的盈余管理更加合理合法,有效限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的程度,维持良好健康的資本市场秩序,保证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并不代表两者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由于我国比较特别的经济体制和政治形势,会计准则往往会在特定的环境中的特定时间里对于盈余管理产生影响。因此当企业出现了过度盈余管理的现象时候,决不能仅仅归咎于新的会计准则。
  二、企业在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的对策
  新准则的颁布在一些方面有效的避免了企业进行过度的盈余管理,但是不少企业也开始利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的一些漏洞来进行盈余管理,谋取企业利益最大化。
  (一)资产减值
  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利用资产减值。在新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范围的定义扩大。在原有的会计准则规定的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上,新会计准则新增了“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下的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金融资产、建造合同形成、消耗性生物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的资产等”。这些新加入的资产在企业会计期末时都能够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也就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计提更多的减值准备来操纵利润,会计期末利润的操纵空间更大。
  (二)资本化
  在原有的会计准则中资本化主要指固定资产的资本化,而在新的会计准则中资本化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对于必须要在很长时间段内建造或是生产后才可以进行使用或者销售的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也可以进行资本化,这使得可资本化包括的借款范畴扩大。当前在专门借款之外,一般借款也开始出现,但是对于借款费用的资本化的判断中带有财务人员很大的主观判断意愿,例如企业所研究开发的项目的可行性的判断,不够客观,使得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范畴扩大。
  (三)负债和利润
  企业财务人员在进行初始计量工作的时候,需要将企业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风险和偏差考虑进去来确定一个风险概率,这个操作过程也提高了企业进行过度盈余管理的概率。
  三、避免企业进行过度盈余管理的措施
  (一)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构建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框架,形成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制约的高效合作布局,同时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财会部门、管理层三者保证沟通的顺畅性,互相监督,从公司制度层面最大程度保证公司所披露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例如公司在确定资产减值时,要制定严格的确认流程,计提减值准备时的核算、审计和授权审批阶段都可以制定具体的细则。在公司内部控制系统运用时,应该确保各项职能能够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且设置专门的岗位,任职专门的人员对于内控体系各环节进行监督,并且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发现公司会计核算系统中的风险和问题及时进行反馈。通过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来降低盈余管理的风险,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是具有积极影响的,将企业的盈余管理控制在合法合理的范畴内,既能够为企业赢得该有的利益,又降低了企业未来的潜在风险,提高了企业的社会信誉,保证了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二)辅以外部审计为核心的社会监督
  企业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所以仅仅依赖企业内部监督不能有效防止过度盈余管理的发生,辅助相应的外部监督是很有必要的。每个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时,都会有各自的侧重点和一套审计准则,企业之间会有差异。基于以上两点以外部审计为核心的社会监督要做到弥补企业内部审计的不足和在各个企业之间进行比较适合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对于企业所进行的各项盈余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例如各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费用的确认等,保证企业不能通过过度盈余管理来修饰报表数据。   (三)对企业会计人员进行专职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进行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参与人员就是企业的会计人员,因此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在会计核算和计量工作中至关重要,尤其是盈余管理工作会计人员具有很大的主观性,所以就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客观及时的职业判断力,熟知各项企业的会计业务,保证会计工作的可靠性。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不够完善,会计准则也是在不断的修正过程中与国际准则不断趋同,所以会计人员要保持时刻的学习能力,不断在培训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力求保障会計信息的客观准确,在面对企业需要进行预估和判断的会计事项时候,尽力摒除自己的主观感情,要符合实际,从既有的事实出发判断,杜绝会计操纵等行为的发生。此外,明确会计人员的奖惩制度,对于在盈余管理中的违规操作进行严惩,增加其不当操作的成本,保证盈余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四、新会计准则制定的建议
  (一)会计准则的制定要以原则为重,但也要兼顾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从当前的国情来看,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还是要以准则为主,对于一些大的经济问题进行大方向的把控,但是对于具体的实施细则我们要辅以专业化的注释,使得会计人员能够真正的理解和运用会计准则,例如某些科目之间不得进行合并与转化,防止出现进行过度盈余管理。准则要结合我国国情并建立起通畅的准则执行反馈机制。准则在制定过程中决不能将国际准则进行生搬硬套,要有本土特色,提高准则的可行性。除此之外,在准则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建立起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能够对不合理的部分及时的给予应对措施。
  (二)政府起主导作用,但各社会群体共同参与
  准则制定过程中,政府吸引更多的群体参与进来,可以对于工作进行细化、专业化,使得每一部分都能有更专业化的人员进行参与制定,进一步提高准则的可行性。不断引导企业建立更为有效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使得企业自己建立合理合法进行盈余管理的企业理念,企业可能对于建立内控体系成本高、见效慢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要进行引导,帮助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不仅是方便外部机构对于企业的审计,更是可以为企业带来实在的利益。
  (三)信息共享,及时公布
  准则制定过程不局限最终定稿阶段的采取意见,可以细分阶段和试运行,使得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以及牵扯到的利益相关者能够及时的了解准则制定的进程。新准则的颁布之后,一定会有企业再次利用准则的漏洞来进行盈余管理,及时的进行调整,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四)重视对于基层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
  建立科学合理的执行情况的奖励机制。决不能忽视对于基层会计人员的定期培训,要及时有效地将最新的会计准则传达给最终的执行者,使他们真正的理解准则,学会运用准则。
  五、总结
  当前,我国正处于资本市场繁荣发展,市场体系开始逐步完善,并且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影响下,新的会计准则的修订趋势是不断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有其合理的空间,但是不能为了获取企业利益而过度的进行盈余管理,这不仅会给公司带来很大的潜在风险,也会对于整个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威胁。此外,企业的投资者对于企业所披露出来的报表信息要有基本的解读和判断能力,对于容易进行盈余管理的科目要进行再次的核实,要学会辩证性的看待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能够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并且将自己的风险接受能力考虑进去。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和监督机制以此来监督管理层和财会部门的行为,减少过度盈余管理的事件的发生。要想更好的进行企业的盈余管理决不能仅仅依赖于会计准则的修订完善,还要辅助以相关的法律监管程序,对于信息披露质量严格把关,不断的完善提高企业整体的治理水平,最终促进资本市场的繁荣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惠颖莉.基于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J].中国商贸,2015(7):30-32.
  [2]杨娜.新会计准则变迁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研究——以信息技术行业为例[J].会计之友,2016(21):66-70.
  [3]朱宇佳.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应用[J]. 中国林业经济,2016(10):42-45.
  [4] 周志凌.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分析[J]. 时代金融 ,2017(26) :245.
  [5]刘晓桦.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及防范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7(10):184-185.
  [6] 许雅莉.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J].纳税,2018(33):73+75.
  [8]吴麒铭.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J]. 纳税,2018(34):156
  [8]刘宽.浅析现行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8(11):2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1882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