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知识传承的重要性和管理要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韩顺

  【摘  要】通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总结、研究和逐渐应用,许多研究人员和管理者已经认识到,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进一步探讨何为知识管理的核心,可以发现,知识传承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传承是各类管理工作和企业问题的根,它是企业管理重中之重的内容。识别、收集、保存和传播是做好知识传承的四大关键步骤。
  【Abstract】Through more and more summary, research and gradual application in recent years, many researchers and managers have realized that knowledge management is the core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Further discussion on what is the cor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can be found that knowledge inheritance is the cor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Knowledge inheritance is the root of all kinds of management work and enterprise problems, and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nt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Identification, collection, preservation and dissemination are the four key steps of knowledge inheritance.
  【關键词】知识传承;企业管理;知识管理;持续发展;竞争力
  1 引言
  知识传承,是古往今来一直在做的事,只是从理论上把它明确提出来并加以研究,是在近几十年才开始的。从2020年02月14日在中国知网检索的结果看,目前研究知识管理的文章也不少,但专门以知识传承为主要内容的文章还较少,以企业管理中知识传承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仅3篇,以“知识传承”为主题且关键词中含有“知识传承”一词的文章有99篇,以“知识传承”为标题且关键词中含有“知识传承”一词的文章有53篇,但其中多以中医或其他技术传承为主要内容,不是我们从企业管理角度所讲的知识传承。鉴于知识传承在知识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本文主要分析知识传承的重要性和做好知识传承的工作要点,从企业管理的众多内容中,找出其关键内容。
  2 知识传承的重要性
  企业正常运营,必然要有管理,而“企业管理”简单四个字,却内容繁多,其相关研究也有着许多的分支,如管理者们常说的人、财、物、研、产、供、销等分支方向的管理,不同的企业和管理人员在实践中也有着不同的难题和见解。要是抓重点从共性的根源上说,现代企业管理主要管什么?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践是指向知识管理,那更进一步,知识管理的重点在哪里?知识管理该从何下手?主抓什么?可以说就是抓好对知识传承的管理。
  企业通过内部创造和外部吸收,会获得很多知识,进而形成企业的知识体系,企业管理知识的能力就是竞争力,这知识体系的优势,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想保持企业知识体系的优势,这知识体系中的知识必须得到传承,因为,有传承才有基础,避免后续工作又从头开始走弯路,有这传承的知识,才会有知识的过滤和创新,才能为创新加速。广义地说,这知识过滤和创新所用到的一些思维模式、技巧和方法,本身也是一种知识,也很多是可以传承的,它也指导着人们对所获得知识的合理利用和高效创新。这里说创新,看似是与传承相反的一个词,但深入思考可发现,创新几乎也都以传承为基础,受传承所推动,一个人,在有创新能力之前,无一不是先经历了从出生开始的各种学习和模仿,一个企业,也必须先拥有在本行业具有知识基础的一个团队,才得以创立起步。从个人和单个企业来讲,发展到一定阶段,虽然可能不学习不传承也能创新获得新的成果,但这种背景下的创新成果从整个社会来看,可能有人早已提前创新完成,那么这种创新便是重复劳动,白白浪费资源。由此可见,企业的知识传承,不可仅局限于内部原有知识体系中知识的传承,还要同时从外部收集吸收知识并加以传承,传承的范围是广泛的,作用是深远的。
  抓住企业管理的重点,管好企业的知识传承,是企业知识体系保持活力和优势的有力保障,是企业竞争力得以持续存在的保障,对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3 知识传承管理的实施要点
  管理企业的知识传承,主要有识别、收集、保存和传播四大要点,这也是知识传承的主要实施步骤,如此人人相传,代代相传,就是知识的传承,能引导和控制这种传承持续进行的机制,就是良好的知识传承机制,也是良好的知识管理。企业的日常管理,也要做好这传承机制的“维护保养”,以确保其持续有效地运转。
  3.1 知识的识别和收集
  知识传承的首要步骤,是将企业通过外部吸收和内部创造所获得的知识,可能具有重复利用价值的部分识别提炼出来,这就是滋养企业知识体系所需要的知识。知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学术、文化或学问”[1],这就是我们需要识别的知识,经过识别分析,提炼出有价值的知识。
  从知识被识别的难易程度看,有的知识易于被识别,有的知识很难被识别,甚至它可能已经帮助你在某个事件上取得了成功,但你却仍未察觉到它的存在,这样,在下次事件中就不会刻意想到再利用该知识,这知识就溜走了,这就可能导致出现“同一事件时而成功时而失败却找不到原因”的现象,这就是有些很难被识别的知识没有被识别提炼出来重复利用。基于知识的这个特点,王云龙提到的分类方式很好,他在文中提及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2]。将知识按收集的难易程度分类,可分为难收集知识和易收集知识两大类(不论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这难和易,不一定与显和隐相对应,有的知识,虽然易被识别到,但可能会因为没有合适的记录载体而难于收集,又或是因为当事人出于个人利益或懒惰考虑而不配合导致难于收集。   显性知识常常被人们识别出来并加以反复利用,隐性知识则往往因为人们在知识的识别中挖掘不够深入而被埋没。另外,有的知识是需要多个知识共同形成一个组合才能发挥作用的,隐性知识在被埋没时,可能导致与其同组的显性知识价值无法体现,从而导致全组的显性知识也一同被舍弃埋没。因此,为了避免有价值知识因为同组的隐性知识未被识别而被误认为是无价值的知识,企业的知识传承管理中,需要强化团队对知识的识别能力,尤其是对隐性知识的识别能力。
  根据知识的上述性质和特点,对知识的识别和收集,应结合知识的显隐性和难易性采取对应措施,层层挖掘,广泛收集。为便于知识的深层挖掘,根据综合性程度和深度不同将知识分为4层,企业知識体系的知识挖掘分层如图1所示。
  第一层:与岗位日常工作或产品直接相关的技术、流程规则、工作方法和经验等。第二层:对岗位工作或产品进行优化或创新开发时,研究的方向研判与资源组织方法、流程模式、技术和经验等。第三层:完成前两层知识管理和工作任务所需团队的人员素质要求、人员组合方式、管理方法和经验,以及企业现状等。第四层:为确定企业投资方向和企业高管的人员结构而分析判断企业内外环境现状与对策的思想方针、理念和资源分析方法等。各层知识,从第一层至第四层,越往后,其综合性越强,总结提炼难度加大,因此,识别和收集难度相对更大,这难度的产生,有的还因为受到“隐性知识占比增加”这一因素的影响。第一层是企业知识体系的基础,第一层知识出问题一般会迅速在企业产品或岗位业务中表现出异常,后三层知识若出问题,一般不直接快速从产品上显现,但一旦出问题,损失和影响面较大,影响时间会较长。
  第一层为岗位日常知识层。这部分知识多为显性知识,与岗位日常工作或产品直接相关,一般存在于一些操作规程、工作程序、管理制度等文件或其他易识别的载体中,以及岗位人员的日常行为操作中。发展潜力较差的公司,其知识管理往往就只停留在这一层,甚至连这一层知识都没有刻意考虑如何管理,只固守着原有的产品和业务知识在经营,几乎没后三层的知识作支撑,那么,一旦现有产品或业务被同行超越或被其他行业替代,公司就会出现“无新的知识催生新的产品或业务、竞争力下滑、利润增长点减少直至消失”等现象,存在这种情形的公司是需要抓紧自省和改革的,哪怕现在手中的产品是自己独家生产,它也只是一个产品,时间长了其他公司总能学会,甚至可能有其他行业产品会替代该产品。竞争永远都不仅仅是存在于同类技术和同行业之间,卖自行车的以前可能没想到他的竞争对手除了隔壁卖自行车的,还有共享单车。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有那么多企业只是辉煌短短几年或十几年呢?因为它只是当时有几个好产品,后面企业里的人只是一天天重复模仿着做,并未传承到开发新产品的创新知识,企业知识体系中创新知识层出现了断层,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维讲,他们只是得到了鱼,没有得到渔,鱼吃完就断粮了。
  第二层为创新知识层。这一层知识的运用,会使企业获得一些新的第一层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显隐参半,但本层有的显性知识可能无法收集记录到某个载体上,但若管理得当,一些好的优化创新方法、研发流程、专项技术等可以被识别并以一些研发制度、技术规程或其他形式保存下来,只是有的企业并未刻意对这一层知识进行收集和提炼,粗放地任由其发展,导致知识易随团队人员的离职而流失。有的企业在原有产品过时之后,未能推出新产品支撑企业的持续发展,则是这第二层的知识没有得到传承的表现。
  第三层为组织知识层。这部分知识的运用,主要是对第一、二层知识和相关资源的管理,本层知识一部分存在于各部门的岗位说明、组织结构、行政管理等方面文件中,另一部分存在于各级管理人员大脑中。第三层知识在有的企业存在着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存在于文件中的知识流于形式,大量有效的知识仅存在于各级管理人员脑中,在员工流失过大时,可能就会导致这一层知识的巨变,进而可能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有时我们看到有的企业会出现“流失一名主管人员就导致这人所负责的工作业务受挫,或者运气好新聘用的主管有能力弥补了这一缺口,但新主管的运作方式大变,方式虽然先进但与公司大局不相符,导致业务表现大不如前”,这就不再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而是“走一个兵,营盘挖一块口,补个补丁”,这不排除有越补越漂亮的,但肯定是不稳定的,更多的是越补越乱。所以,一个企业若只是管好了第一、二层知识,第三、四层知识未形成良好的传承机制,则企业在原有团队骨干流失后是不稳定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随着创业期原有骨干人员的逐渐离职,公司风格和竞争力表现会发生重大变化,虽然也有外界一些时代变化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因为组织层和战略层知识不稳定,未能有效传承。第三层组织知识层知识的管理,最理想的状态是:因外界社会需求的变化,企业所供应的产品可变化,甚至主营行业领域都改变,第一、二层知识几乎全盘更新,但一些优秀的组织管理思维、方法和模式等得到传承,在别的产品上或在别的领域里依然做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名列前茅。
  第四层为战略知识层。这部分知识运用后的结果,决定着企业投资方向和企业高管的人员结构。虽然企业组织结构相似的很多,但组织中各位高管人员分别选用何种职业素质的人才,将这些人才如何分配,让他们如何配合,那就是这战略知识起作用的结果。这一层知识主要存于企业的主要控制者之中,有一部分显性知识虽知道其存在,但不易准确提炼、记录和言传,一般涉及的信息量较大,知识面较广。第四层知识的组成,可能有来自于企业内部传承的内容,也有该管理者经长期学习研究和从其他工作中吸取创造的内容,它的运用和作用结果,受资源现状、知识体系中其他知识、外部环境现状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外部因素包括竞争、政治、战争、自然灾害等多方面的内容。所以,这部分知识哪怕是科学合理的,也可能因为一些外部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而使企业发展出现问题,对这一层知识需要综合而客观地看待。本层知识传承相对较难,即便是传承,一般需要较长的对接磨合。   为保证传承效果,建议企业在识别和收集时做到:由企业具有权威的主管人员领头主导、全员参与、层层挖掘、全方位广泛收集,以保证企业知识体系的时效性、先进性和全面性。需指出,全员参与,并不排斥企业设置专职机构从事知识管理的做法,二者并不矛盾,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是有必要设立专职机构从事知识管理的,如万科集团和世联地产集团都设立了专职的机构,其中万科集团的知识传承团队包含有分管知识管理的集团副总裁、集团机构、分子公司机构和专家组等[3]。企业知识管理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会起到良好的指导、推动和监督作用,但不是知识的识别、收集、保存和传递等方面工作全部由該机构人员承担。
  关于发动全员参与,全方位广泛地识别和收集可能有价值的知识,在此举例介绍几项典型的措施:①前期充分作宣传动员和指导,让知识管理、知识传承的管理思想在企业内达成共识,深入人心,必要时建议建立专职的团队来主导推动此工作。②制定相关工作记录的文档和相关管理制度,定期收集检查并归档,避免有人离职就将技术或业务信息一并带走的现象发生。这对前述的第一、二层知识较为适用,尤其是第一层知识尤为适用,如研发或改进过程中,要求留下一定格式的实验方案、记录和总结报告等;采购人员用采购台账记录每次采购联系信息和产品信息;销售人员建立一些客户档案并建立相关客户联络台账等;行政人事部门建立一些对外联络交流的台账和相关联络方档案。这里的制度和执行监督一定要权责并行,落到实处,否则,有的人可能会因为懒惰或利益驱使而躲避这种知识收集。③定期发动填写相关意见建议收集表,这对第一、二、三层知识都可适用。④设置意见建议收集箱和电子收集通道,这是对定期收集方式的补充。⑤专题讨论交流、师带徒等多种方式,对前述四层知识均适用;难于记载的知识传承多是以采用这方式为主。
  知识传承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而知识的识别和收集是知识传承的核心内容,所以,本文在此花了较大篇幅阐述知识的识别和收集。
  3.2 知识的保存
  为了便于知识的良好传承,企业宜指定人员对这些知识进行妥善保存,防止其丢失。但是,这知识的保存,也要注意几点:①避免“拿来主义”,要保存的知识应先经过整理和审核,只保存可能有用的知识,且用合适的媒介记载保存;②保存应该分门别类,便于查询和利用;③保存知识的媒介有电子文档、纸质文档、视听文件、样品等,对于媒介的选择和存放位置的选择,建议充分考虑满足储存的安全可靠、易保存、易传递、易复制、易利用等条件,有条件尽量选择4个条件都满足的方式,如优选采用Word或Excel文件格式,并定期备份。
  3.3 传播
  有了前面知识识别、收集和保存的基础,传播就会简单很多,且效果会更有保障,例如,将记录有某知识技能的文档传给一位新手学习,与单靠师傅言传身教相比,一是可以避免师傅不用心教或不会教所带来的问题,二是在遇到徒弟记忆力不好没及时记住师傅所教内容时,徒弟可继续学习该文档,节省师傅精力。企业内部传播可选择纷发自学、集中授课、师带徒等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方式联用。另外,有的产品企业还需要将产品知识向外宣传推广,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传承。很多企业在技术上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突破性的技术创新,但却常常忽视技术与市场的对接,最终未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4],有的好产品只被一代消费者知晓和认可,下一代消费者却对它感到陌生,这就是在产品打开市场后,忽略了将产品知识向新生消费者宣传推广。某些职工身上的不易成文思想、理念、手法和优秀习惯等不便固定保存,但可通过示范、形成榜样或企业文化的形式进行传播,但若这种不宜保存的知识只有一个或少数人掌握,那应当及时组织学习传播,避免人员流失时该知识从企业流失。
  3.4 形成知识传承的良好机制
  按照前文所述要点,将知识传承的识别、收集、保存和传播四方面内容,落实到制度规定上,配置相应人员和硬件资源,使企业知识体系中的知识经传承、过滤、创新、再传承,如此反复,形成良性循环,让这传承工作持续自动运转,这便是知识传承的良好机制,这机制,本身也是一种知识。
  4 结语
  知识传承,是避免重复劳动最有效的方法,是创新的基础,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创新均从学习模仿开始,从孕育时开始成长,最初一无所知,得到前人的传承后,站在巨人的肩上,方有高水平的创新,创新融入原有知识体系中,形成更新后的知识体系,又是下一次传承的起点,支撑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的识别、收集、保存和传播,汇成了知识传承管理的四大要点。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王云龙.知识传承对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的影响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1.
  【3】陈东锋,吴能全.多业务单元企业的知识传承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236):64-65.
  【4】雷达.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12):1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1896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