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精准供给”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精准供给”和创新创业教育两大战略相结合,理清“精准供给”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深入分析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创新创业文化和理念、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技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在“精准供给”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策略。
  [关键词]精准供给;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20)04-0126-02
  Abstract:The combination of "precision supply"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larifies the interaction and mutual influence of "precise supply"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deep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for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precise supply" In the context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strategies, universities apply these feasible strategie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 Precision Suppl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一、“精准供给”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一)高等教育“精准供给”的含义
  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根本上解决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结构性矛盾,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精准供给”。“精准供给”中的“精”强调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的前提下,坚持效率优先,突出质量理念;“准”则侧重教育结构性改革,突出和谐和发展的理念,“精”“准”结合,培养满足国家战略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实现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目标。
  (二)“精准供给”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交互作用分析
  1.“精准供给”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来源于经济结构性改革的“精准供给”具有极强的能量和引导作用,势必会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持续推动政府出台创新创业新政策,引导创新创业教育的各类主体更新观念,促进多方资源整合、创新管理理念和运营方式,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和共享平台,促进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实现创新创业的聚合效应和倍增效应,进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精准供给”的反作用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提升高校教育供给的创新性和创造性,也为高校实现“精准供给”战略目标提出新的战术方案,更为高校构建明确可行的发展愿景。高校以创新创业战略为指导进行教育改革,从高校的办学定位和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开展方式、就业指导等基本教学问题出发,改革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3.“精准供给”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创双轮驱动力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强调,创新驱动的实现需要坚持双轮驱动。在创新创业教育推进进程中,双轮驱动就是坚持高校和学生两个轮子同时驱动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尽快实现多元化、融合性和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问题分析
  (一)创新创业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化
  一是尚未形成多元、兼容、发展的创新创业文化和全员支持创新创业的理念。二是支持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企业资源共享、校园文化构建和家庭氛围没有形成,这直接导致学生可以享受的物质支持少,各方主体抵御创业失败的抗挫折能力较差。绝大多数学生所在家庭的就业择业观念仍然偏向传统,尚未深入分析自主创业的优势和需求。三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没有融入学校发展战略和校园文化,导致学生在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失去了创新创业的激情。
  (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单一
  部分高校建设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大同小异,基本上采取“必修课+活動”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未真正与本校特色相结合,其短板主要有教学目标和定位不准确,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忽视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效果,高校创建创新创业教育场地实际使用效率低。
  (三)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难以形成共享优势
  一是校内、校际资源储备不足、整合不够,尚未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二是政府支持政策难以落实,政策的上传下达不畅通。三是社会、企业和学校三大主体的深度合作机制尚未形成,社会和企业参与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动性不强,各方主体无法进行资源共享、深度合作和“一条龙”服务。四是政府、企业、社会和各类平台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很多有市场前景的创新创业项目或创意无法实施。   (四)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技能缺失
  多数高校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刚刚成立,兼职教师比例较大,这些教师创新创业实战经验匮乏,又由于个人学习能力的差异,授课过程照本宣科,教学能力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才会有所提升。创新创业各方面主体深度融合不够,保障不足,所以教师队伍以自有教师为主,外聘的具有丰富经验和操作能力的创新创业教师比例少,作用差。由于创新创业的战略地位已经确定,各高校均高度重视,逐渐开展工作,因此任务繁重,但是各类物质和制度保障却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技能的提升。
  三、“精准供给”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以“精准供给”为发展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学校的发展优势相结合,准确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与规律,不断改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推动创新服务产业的转型与升级,进而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在知识传播和技能训练中实现价值引领和思想引导,在价值引领和思想引导下传授知识、提升技能。构建全员、全课程创新创业格局,将创新创业思想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构建新的模式和方式
  教学模式是重中之重,创新创业各大主体取长补短,促进交流,共同成长;培养“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思想,充分发挥“项目驱动”优势;高校加强“双创”基地等资源建设,加强校际、省级甚至国际交流,建立创客联盟、创客工厂和孵化基地等。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在仿真实验室和实训中心,以学习者能力本位为成长主线,使其不断提高、自我成长。打造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等五大类型的创新创业“金课”。建立“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建立和完善线上教育平台,利用资源的共享优势,为学生提供快捷的学习途径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三)打造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内外并蓄、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立和完善校外创业导师制。建立人才交流机制,采用“走出去”的方式,择优选派教师到企业实习或者到参与企业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同时采用“请进来”的方式,邀请成功的、优秀的创新创业人士进行教育经验分享。建立校企交流制,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创新创业的知识与技能。建立考评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对创新创业教师有专门的管理、规划和指导,保证教师队伍能够完成创新创业目标并逐步提升能力和水平。
  (四)寻求创新创业多元共生之路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体政府、学校、社会机构等因素要真正融入“精准供给”。政府作为整合资源的引导者和代表着,发挥积极作用,出台各类创新创业激励政策。高校注重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组建优秀的创新创业教学实践指导团队,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企业一方面提供优势共享资源,建立实训平台,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实践经验丰富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社会、政府、高校、教师、学生等多方共同推动建立并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
  [参考文献]
  [1]张宝君.“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反思与应对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7(1):33-39.
  [2]何意.基于精准供给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路径[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9):61-63.
  [3]庄梅兰.构建同心圆式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85-91.
  [4]张欣,韩晓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化供给”机制与实踐路径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7(8):46-47.
  [5]强伟纲.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3(11).
  [6]庄梅兰.构建同心圆式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8).
  [7]张宝君.“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反思与应对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6(12).
  (责任编辑:顾晓滨 刘 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2387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