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借助粤港澳大湾区蓬勃发展的契机,高校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上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构建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跨境电商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协作教学平台,跨境电商学科竞赛提供视野广阔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平台,实现跨境电商人才与跨境电商企业无缝对接,以此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电商的发展。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融合发展为广东发展跨境电商产业提供重要推动力。当前广东省跨境电商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对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增加,但各高校现有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与大湾区跨境电商企业的需求之间并不完全契合,这为进一步发展壮大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电商生态增加了难度。因此,研究和探索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问题,对打造国际一流湾区极具意义。
  一、粤港澳大湾区对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分析
  (一)掌握跨境电商专业知识
  跨境电商是融合互联网、电子商务、外贸的新商业模式,整个业务流程中融合贯穿了外语、外贸、电子商务等多行业专业知识。所以跨境电商人才需要掌握跨境电商、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等专业知识,了解跨境电商的前沿理论和发展趋势等。
  (二)掌握跨境电商平台的运营技能
  跨境电商企业招聘时会优先考虑具有跨境电商平台运营工作经验的人才,一般会要求应聘者熟悉亚马逊、速卖通等主流跨境电商平台运营技能,掌握平台交易流程、支付、运输、投诉处理等规则,具有跨境电商选品、订单处理、营销推广、客户服务管理、数据分析等实际操作技能。
  (三)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
  跨境电商人才在完成工作任务时需要与国外客户沟通,只有突破语言障碍,才有可能开展跨境电商业务。不仅要掌握目标国家语言,还要知晓目标国家的文化特点、消费偏好、法律等,具备国际化视野。
  (四)具备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已成为跨境电商企业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的核心能力,而粤港澳大湾区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发展区域,更加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跨境电商人才,他们热衷拓展新业务、开发新市场,创新现有工作流程,能够主动解决问题。
  二、当前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统计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分布着160多所高校,约200万大学生,虽然粤港澳大湾区在高校整体规模和数量方面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但是在跨境电商人才资源结构、质量等的供给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一)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需求脱节
  随着跨境电商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要求逐渐提高,高校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已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很少有本科高校开设跨境电商专业,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开设跨境电商相关课程,在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跨境电商方向,但这并不能实现专业系统的跨境电商课程教学;部分高职高校虽然开设了跨境电商专业,但人才培养方案着重培养学生跨境电商实操能力,无法满足企业对中、高层次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高校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没有考虑到大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当地企业需求,缺乏竞争力。所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应当根据跨境电商企业需求做出相应调整。
  (二)缺乏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越来越多高校选择与跨境电商企业合作,但在教学实际中,存在着高校教学目标定位狭窄,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传统的校企合作中,企业提供跨境电商平台模拟操作账号,但后续无真实环境让学生应用所学操作技能,导致模拟教学效果不佳,校企双方协力无法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无法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跨境电商人才。
  (三)缺乏“双师型”师资
  高校跨境电商专业课程教师大多来自于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外语等相关专业,通过自身学习积累,掌握了跨境电商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跨境电商技能与经验。部分高校通过教师职后培训来培养“双师型”教师,但存在着培训内容、形式较为单一的问题,教师仍无法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
  (四)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相对薄弱
  高校主要以模拟平台实训教学、课程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来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但这只是作为跨境电商专业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即使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也是以组织学生参观校外实习基地为主,无法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素质和行为。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实践也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自身创新创业意识缺乏,大多数跨境电商平台注册账号需要注冊费用,缺乏企业资源,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运营好店铺等。无论从高校还是学生角度来看,目前高校跨境电商创新创业教育仍是薄弱环节。
  三、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建议
  (一)构建与企业需求相符的人才培养方案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应紧密围绕跨境电商专业知识、跨境电商平台的运营技能、跨文化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四个维度上对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跨境电商的课程体系不仅要包含《跨境电商理论与实务》、《跨境电商物流》等基础理论课程,还要将跨境电商实战项目引入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和实践,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运营技能;设置跨境电商专业英语、小语种等课程,提升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从教学内容上应突出实用性和就业导向,按照企业业务流程组织教学内容,根据岗位需求设置学习任务。为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注重教学过程评价,将高校专任教师评价、企业指导教师与学生自评相结合。
  (二)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高校应依靠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便利交通等优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有效整合校内教学资源和企业生产资源,协同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实现校企互利共赢。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组建双师教学团队,由高校专任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联合进行跨境电商实务教学,共享来自企业实际的教学案例,校企联合开发课程、打造“金”课。
  同时,校企联合建立校内跨境电商实训工作室,以缩短人才培养与岗位就业的距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构建提供实验教学、学科竞赛支撑、创业实践的平台。依托工作室开展跨境电商实战项目,巩固学生所学的跨境电商基础知识和实操技能,向跨境电商企业输送更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高校应加强高校师资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让教师走出学校,同时引进企业专家进入校园,推动企业专家、高校教师双向流动。一方面,高校安排教师定期去跨境电商企业实践,参加跨境电商专业技能培训,学习并强化高校教师技术技能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聘任企业专家担任跨境电商实务指导教师,引进企业共建跨境电商实训工作室,在校内开展跨境电商业务,校内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提升高校教师业务实践能力。
  (四)以学科竞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
  参加学科竞赛是开展创新创业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不仅能检验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跨境电商相关的学科竞赛有:中国大学生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大赛、OCALE全国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大赛等。跨境电商专业学科竞赛能够提供真实跨境电商平台实训操练,获得真实的产业技能培训;提供企业实践基地和真实的就业创业机会,有助于提升学生跨境电商运营、数据分析、创新创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珍.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全球跨境电子商务中心的路径与对策[J].城市观察,2019(4).
  [2]龚来良,冯泽华.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岭南学刊,2019(4).
  基金项目:广州商学院优秀课程建设项目“跨境电子商务”(项目编号:XJYXKC2019106)。
  作者简介:彭 晨(1992—),女,湖南娄底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实践教学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2721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