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企业审计结果运用的创新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郭爽

  审计结果的运用程度决定了审计功效的发挥程度,内部审计作为防范企业运行风险的防火墙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有力保障,只有通过多方面优化对其进行创新才能实现其应有的职能和价值。
  一、审计结果运用存在的问题
  审计结果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产品,审计工作能否有效发挥监督、促进和规范的作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审计结果能否得到有效运用。但因种种原因,审计结果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具体表现如下。
  (一)认识不到位,未对企业管理提升提供有效支撑
  决策层的重视与支持是审计结果运用的前提和保障。企业投入大量资源开展审计工作,产出的仅仅是审计报告,未能发挥审计成果来提高审计资源的投入产出比,取得企业决策层的重视。原因主要是:第一,内部审计部门未能有效运用分析内部审计结果,为企业管理决策层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二,审计发现的问题不具有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无法向企业管理决策层提出管理性建议及提供风险控制措施。
  (二)审计报告质量不高,缺乏审计结果运用的有力基础
  高质量的审计报告是审计结果运用的基础,决定了审计结果可能被运用的广度和深度。部分企业在各级审计组织的工作实施中,应用了回访、验收和反复监督的形式保障审计结果的质量性。但在工作的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对完善审计制度以及考核措施,导致审计工作的展开缺乏全面监督和流程优化,使审计工作的执行停留在部门审查的阶段上,对于审计工作的展开具有较大限制。比如审计工作的审查结果缺乏相应的跟进调查,对数据、资料以及部门的工作情况缺乏全面反馈等,量化指标及其指标考核体系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系统,使审计工作在实际展开的过程中受到较大限制。此外,审计工作的实施质量较差也是影响审计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审计工作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主要受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
  1.现场审计资源在集约化的形式上存在一定缺陷。部分企业审计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力度欠缺和现场工作安排不合理等原因,造成企业在审计工作的展开上缺乏相应质量性。当前大部分企業的现场审计资源主要以基层单位人员为主,同时在各个部门的配合下完成相应的审计工作。由于基层审计人员在工作经验以及业务认识上具有一定局限性,导致审计工作的实施质量较差,主要体现在现场工作经验不足和审计方式较差等。此外,企业各个部门的审查工作契合度较低,造成审查数据缺乏准确性,由此造成审计结果的质量较差。
  2.现场审计的工作形式相对落后,造成设计结果在内容和质量上难以达到预期的工作水平。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审计结果主要为审计意见和管理意见,部分工作通过约谈制度进行工作实施,但只局限于个体审计对象,审计工作展开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另外,部分企业在审计工作的实施上,应用了通报制度,该项制度能够在审计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实现审计结果的共享,但由于推广半径过小,造成审计结果的流通性存在较大的不足,由此对审计结果造成一定影响。
  (三)追责问责不到位,缺少审计成果运用的保障机制
  部分企业在多领域已经建立起规范的制度和风险防范体系,但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却说明,一些制度并未被落实好,老面孔、老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屡审屡犯、违规不改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存在消极应对,敷衍应付的现象,或者整改无实质性措施流于形式。有的单位在整改中避重就轻,有意识进行选择性整改,有的单位推客观、讲条件,不从主观上抓整改,不肯举一反三从源头上消除问题产生的根源,有的单位领导变动,新官不理旧账,错误地认为这是前任领导的事情,与己无关,审计结果落实缺乏主动性。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追责问责的机制,不能形成对被审计单位的威慑,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审计结果的运用效果。加强审计监督,及时揭露和发现问题、严格按法律法规要求并督促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意见和建议、推动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以预防问题发生是赋予公司内审的基本职责。如果只注重发现和揭露问题而忽视督促整改,审计结果落实只能走过场,查出的问题便不了了之,那么实现审计的最终目的就成了空话,更谈不上审计有效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了。
  二、创新审计结果运用的措施
  如何实现审计活动的闭环管理, 建立起审计结果运用的长效机制,从被审计单位和平台管理两个层面考虑应用审计结果完善组织管理,与被审计单位领导层配合,形成合力以使审计结果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尝试给被审计单位董事会提供管理建议书,督促被审计单位高层重视审计结果,把审计结果当成一种改善管理的工具使用,促进组织的管理提升;应用审计成果为企业战略决策服务,推动“一企一策”有效落实;应用审计结果辅助企业风险管理,提升审计结果运用的力度和深度。通过责任确立的方式,明确审计结果的应用主体,同时在管理模式、方法以及形式上,需要加强创新与实践,由此形成相对稳定的审计结果应用流程,以充分有效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和“免疫系统”功能,实现审计结果的应用落地,促进企业管理提升。
  (一)向战略审计迈进,出具管理建议书
  随着审计的范围和深度的不断拓展和提升,审计披露的问题和风险越来越全面、深入,审计活动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有效的审计结果运用将成为公司治理结构中形成制衡机制并促使其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辅助公司治理,提升公司价值。实践证明,可以给重点关注单位下达项目建议书,把审计结果当成一种改善管理的工具使用,被审计单位董事会借助审计结果,站在公司治理的高度审视审计披露的问题,促进管理提升。
  (二)风险防控关口前移,为企业诊断提供助力
  审计报告就像一份公司体检报告,经营层通过应用对被审计单位的体检报告,为被审计单位开方、治病,实现对管控单位的精准施策,促进了整个公司的高质量发展。这方面正体现了审计结果运用的深化。决策层重视与支持是审计结果运用的前提和保障,决策层重视审计成果,才能针对审计发现的一些问题,及时要求有关部门、单位有效整改,帮助内部审计部门积极宣传审计工作成果,提升内部审计监督的作用和地位,同时还能为公司风险管理提供助力和素材。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监督转变为内部引领,审计人员能够与被审计单位顺畅的沟通交流,构建良好和谐的审计关系,赢得被审计单位的尊重和支持,确保审计结论及时有效落实,实现功能拓展以及引领决策。   (三)创新审计结果的运营管理模式
  不同运营管理模式对审计结果具有一定影响,不同运营管理模式其审计结果也具有一定差异性。企业在市场活动的运营过程中,须从不同角度和战略层次进行审计结果的优化,通过提出审计建议和意见,推动平台项下公司完善制度。
  1.召开相关职能联席会议。依托纪检、组织、财务、经营等部门,搭建联合督查平台,梳理分析普遍性问题和未整改到位问题,开展联合督查,分层次落实,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形成工作合力,推进审计结果再次应用。
  2.实行审计报告宣读制度。该制度在实施上,主要形成专题会议的形式,向被审计人员展示相关审计结果,同时向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企业一段时间内的运营数据,由此为企业决策与管理工作提供相关的数据资料。企业在不同的运营阶段,其审计数据与管理资料具有差异性,在实行审计报告宣读制度的背景下,可在月度、季度和年度的審计年度上,组织审计内部进行企业的自我审计,通过宣读制度,使企业在决策工作和管理工作上实现审计结果应用的创新。
  3.建立督查责任制。实行分级负责制,明确各环节职责,加大督查力度,确保审计结果有效落实,整改有序进行。通过审计结果落实情况月分析制度等,对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开展质量后评估。将审计督促问题整改的结果纳入管理考核的主要内容,体现在考核评优中。对屡审屡犯、结果落实不到位的被审计单位,及时提请联席会议平台进行重点督查,使被审计单位不想不愿纠正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四)创新审计技术和方法,提高审计报告质量
  打铁还须自身硬,只有勇于自我革新,不断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本领,才能真正实现审计工作创新。在大数据技术的帮助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审计人员用新的审计方法取代传统审计工作模式,不仅提高了此项工作的效率,同时也提升了数据精度。通过择优引进、强化培训等各种方式建设一支作风过硬、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内审队伍。有力印证了高质量的审计报告是审计结果运用的基础,决定了审计结果可能被运用的广度和深度。
  三、结束语
  本文根据审计结果的工作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究,旨在通过相关研究成果改善审计结果的应用质量。审计结果的质量性、有效性和全面性,对于企业运营管理工作具有重要影响,审计结果在企业内部具有较高流通性,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发现运营过程中存在的管理不足,以及运营过程中效率较为低下的环节。因此,在企业的发展阶段需要对审计结果进行完善与创新。
  (作者单位:北京首钢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2813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