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的影响及金融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国鑫

  摘   要: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不少企业在资金链和经营上承受了巨大压力。为客观真实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及复工复产过程中造成的不利影响,海南省农信社向辖区58家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不同经营模式的企业客户发放调查问卷,发现企业经营整体困难、现金流吃紧,纾困、救急贷款需求突出,还贷压力大等问题。为切实有效地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金融需求,建议金融机构落实信贷保障政策等措施、新建金融服务“绿色通道”、拓展银政企信息互动互联、开发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方式、完善内外考核督查制度等方面支持企业发展,为海南省农村信用社下一步的精准金融服务提供依据。
  关键词:疫情影响情况;复工复产需求;金融政策支持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0.07.012
  中圖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20)07-0083-05
  一、引言
  日前,海南省农村信用社以“硬核担当助复工 多措并举谋转型”为研究主题,向辖内58家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不同经营模式的企业客户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内容涉及企业基本情况、疫情影响程度及金融政策建议,旨在全面了解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在企业的大力配合下,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58份。通过本次调查,我社深入的了解了不同企业在疫情影响下的经营现状以及企业的金融需求,如降低融资门槛、缩减审批流程、降低贷款利率、延期还本付息、提供中长期贷款等,为下一步的“精准滴灌助复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企业的基本情况
  (一)参与调研企业的基本情况①
  本次参与调研企业58户,其中,公司员工人数在50人以下的38户,占比65.52%;50人至300人以内的17户,占比29.31%;300人以上为3户,占比5.17%。在行业方面,共涵盖农林牧渔、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化旅游娱乐、技术信息服务业、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11个行业,其中,农林牧渔业14户、占比24.14%;建筑业8户、占比13.79%;住宿餐饮及房地产开发经营各7户、各占比12.07%。在企业类型方面,民营企业53户、占比达91.38%,个体工商户3户,国有企业1户,港澳台资企业1户。
  (二)企业受影响程度
  在企业复工复产方面,已复工复产或春节期间未停工停产的企业13户、占比22.41%,计划4月以后复工复产的企业有28户、占比达48.28%。企业未复工复产的原因多为资金缺口较大或工人无法按时返岗,从停工停产带来的企业损失来看,大部分企业一天产值或营业收入损失约在10—50万元间。在已复工复产的企业当中,由于疫情导致企业大量库存积压,资金无法及时回笼,资金缺口和市场订单减少成了他们在复工复产后面临的两大难题,分别占比39.66%和34.48%。除此之外,生产经营中企业还要面临原材料等上游供应链出现断裂、交通及物流影响、劳动力和人员供给减少、融资门槛高难度大等困难。从目前的企业账上资金看,大部分企业账上资金仅能支撑1—6个月,更有甚者仅能支撑至当月。预计受疫情影响,17户企业上半年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将下降50%以上、占比29.31%,38户企业较上年同期将下降50%以内、占比65.52%,收入与上年同期持平或增加的企业3户、占比5.17%,均为实力较强、有一定基础的企业;13户企业上半年利润预计下降50%以上、占比22.41%,41户企业下降50%以内、占比70.69%,与上年同期持平或有增加的企业4户、占比6.89%。尽管当前企业面临的困难不小,但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诸多中小企业并未丧失信心、坐以待毙,而是在紧抓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自救。目前有70%的企业都在针对疫情做出专门的安排,并制定相关措施,如以加班形式弥补停产停业损失、实施智能办公、自动化生产、申请政府纾困资金、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恢复生产、加快新产品和新服务开发等,其中有57%的企业选择通过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用于恢复生产经营。
  (三)受困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1.现金流吃紧,纾困、救急的贷款需求突出。企业因疫情影响导致停工停产,营业收入大幅减少或基本无收入,但日常的员工工资、店铺租金、管理费用等仍然需要支付,收支出现大幅失衡,企业面临裁员、降薪、退租、关门等,为保住企业和日后的复工复产需要,都迫切需要向金融机构和民间融资来缓解资金链紧张局面,维持企业运转,恢复生产。
  2.企业短期内的偿债能力下降,基本面恶化。企业在停工停产后,大部分有贷款或高负债运行的中小微企业,资金链出现较大缺口,贷款的分期还本、利息等财务支出存在较大困难,还款来源得不到保障,营业收入减少、资产负债率攀升、应收账款账期被迫拉长或出现坏账等系列指标的恶化都直接导致企业再融资能力下降。
  3.市场经济活动进入“休克期”,需求和供给量骤降。受疫情冲击,社会经济活动进入“休克期”,除防疫和基本生活保障所需物资外,其余市场需求和供给量萎缩,加上人员、物流、交通等因素影响,供需关系进入恶性循环,供应链的稳定性面临挑战,或将出现断裂风险。
  4.防疫物质紧缺,防疫工作难度加大。口罩、消毒酒精、护目镜、额温枪等防疫物资紧缺,采购困难,价格较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复工复产时间计划,也给复工复产企业的防疫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
  三、金融支持政策建议
  (一)实施信贷保障政策措施
  1.加大对疫情防控相关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各银行金融机构要切实满足实体经济有效信贷需求,特别是疫情防控相关领域。通过线上或线下等渠道积极主动对接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针对生产疫情防控用品和疫情防控用品所需重要原辅材料生产企业、生产重要生活必需品的骨干企业、重要医用物资收储企业,向其提供有针对性的疫情防控专项贷款资金和优惠利率支持。   2.为受困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各银行金融机构要摸清受困经营主体受疫情影响程度和金融服务需求,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行业和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通过向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降低担保条件、优惠利率、灵活还款、续贷等方式帮助企业纾解资金压力,做到应贷尽贷,应续快续。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以及有发展前景但暂时受困的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不盲目抽贷、压贷、断贷,按照“一企一议”的原则,根据企业间不同的经营情况,对其提供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服务、展期、阶段性下调贷款利率、减免罚息等政策支持,分散和减小企业的还本付息压力。
  3.用好用足支农支小再贷款政策。各银行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有序复工复产、脱贫攻坚、春耕备耕、畜禽养殖、外贸等行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对其发放贷款利率低于同期基础利率(LPR)的,优先给予支农支小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要积极争取专项再贷款额度,加大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及复工复产企业的支持力度。
  4.推动地方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地方金融机构利用灵活、高效、便捷的经营特点,能开展网络贷款业务的机构应发挥互联网和平台优势,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行业和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利用科技手段开发新产品,酌情增加贷款额度,降低贷款利率,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还款来源的客户缓收或减免利息。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对地方金融机构相关业务的准入事项,开通随报随审的“绿色通道”,适度提高对有关监管指标的容忍度。引导地方创新型金融机构强化资金支持,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存量业务缓收本息或减免息费,对增量业务提高办结效率,加快项目投放,降低融资成本,切实增加有效金融供给,支持企业尽快复产复工。
  (二)新建金融服务“绿色通道”
  1.国际业务服务“绿色通道”。切实提高外汇及跨境人民币业务办理效率,银行应当为疫情防控相关物资进口、捐赠等外汇及跨境人民币业务开辟“绿色通道”,简化进口购付汇业务流程与材料,对疫情相关外汇及跨境人民币业务特事特办。与疫情防控有关的其他特殊外汇及人民币跨境业务,银行可先办理、事后检查,并向所在地外汇局、人民银行报备。涉外企业办理与疫情防控相关的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时,无需事前、逐笔提交单证材料,由银行机构加强对企业资金使用真实性的事后检查。
  2.銀行账户服务“绿色通道”。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做好与防控疫情相关的银行账户服务工作,简化开户流程,加快业务办理。对向慈善机构账户或疫区专用账户的捐款或汇划防疫专用款项业务及疫区严重地区的取现业务减免服务手续费,并确保疫情防控款项第一时间到达指定收款人账户。
  3.信贷服务“绿色通道”。对复工复产企业的申贷需求,在实质性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金融机构应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精简内部审批流程,将调查、审查、审批同步进行,启动线上贷审会,随报随审共商议,快办快结提质效。
  (三)拓展银政企信息互动互联
  1.“银税互动”齐发力,平台高效“零”接触。税务与银保监部门、金融机构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在帮助企业将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的同时,应利用互联网共同打造“银税互动融资服务平台”,将银税信贷产品规则设定,企业纳税信用评级达到标准后,可通过线上渠道直接向各金融机构申请信用贷款,金融机构可在线查看纳税人信息,在线审批,企业自助用款。整个流程可实现业务上风险低、流程上效率高,服务上“零”接触。
  2.探索建立金融机构与保险机构合作抗疫机制。保险机构与金融机构可从提供覆盖疫情防控全链条的风险保障目标入手,加强对地方卫生健康、疾病控制、社区管理、公安交通等部门的服务对接,以“保本微利”为原则,创新开发特色产品,积极满足能有效覆盖卫生防疫、医药产品制造及采购、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攻关等各个环节的资金保障需求。同时要积极开辟保险理赔绿色通道,鼓励放宽保险条款限制,适当扩展责任范围,应赔尽赔,为受疫情影响的企业提供理赔便利。
  3.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用。地方政府要加强政策性引导,担保机构的尽调可与金融机构同步进行,双方加强沟通协调,进一步提高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业务的办理效率。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建议取消反担保或降低反担保要求,降低担保和再担保费率,不收取其他额外费用。对于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担保的企业贷款,企业确无还款能力的,要及时履行代偿义务,视疫情影响情况适当延长追偿时限,符合核销条件的,按规定核销代偿损失。
  (四)开发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方式
  1.大力帮扶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转型。此次疫情正在从非常规的角度倒逼产业转型,也孕育出了许多新兴产业,多个行业由以往集中化的消费和工作,被远程在线、分散式、个性化的模式所取代,网络购物、社区电商、生鲜配送、远程办公、在线医疗等数字化新模式展现出了强大的成长潜力。各金融机构应目光长远,不断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政策研究和产品研发力度,创新融资模式和担保方式,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体系,通过金融优惠政策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加快改造升级,集聚新动能,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提供有力的金融服务和政策支持,对冲新冠肺炎疫情给全国带来的经济影响。
  2.加大政府的政策引导力度。政府通过制定科学的金融业发展规划和确定合理的金融资源空间布局,对新兴产业布局以及相关配套设施进行合理定位和引导;充分利用财政补贴、税费减免、贴息贷款等财税优惠政策,建立和健全新兴产业的财税扶持政策体系,创新支持方式,设立政府投资基金,充分放大政府财政资金和行政管理的杠杆效应;通过各项政策引导金融机构、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等多渠道资金进入到新兴产业中,进一步完善新兴产业的融资体系。
  (五)完善内外考核督查制度
  1.细化完善内部考核机制。在疫情防控时期,金融机构内部应制定特殊时期免责制度或免责行为清单,明确特殊时期的报告请示流程,加大对一线员工的业务指导工作。适当调整和降低任务比重和预期增幅,提高社会责任承担、爱心帮扶等非盈利性指标在绩效考核中的比重,对在特殊时期内业绩突出、社会效益显著的网点、个人给予表彰鼓励,进而建立敢贷、愿贷、能贷的信贷长效机制。
  2.加强特殊时期的业务合规指导和适度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受疫情影响,大部分的复工复产企业在申贷时,现金流都非常紧张或面临账上无资金情形,融资主体基本面较差,担保能力较弱,后续经营不善或受其他因素影响,贷款将产生较大风险。监管部门应加强特殊时期的融资合规性指导工作,适度提高涉农扶贫小微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特别是在这特殊时期,明确免责情形,充分发挥一线业务人员和授信审查审批人员的工作主动性,解决其后顾之忧。
  3.加强疫情扶持贷款管理。对疫情期间受困企业的申贷需求,在开辟“绿色通道”的同时,也要加强贷前的真实性、合规性及合理性审查工作,做实贷款用途,避免发放与借款人实际经营不匹配的信贷额度;贷款发放后,也要加强对扶持的受困企业进行密切监测,及时了解其贷款资金运用、复工复产、后续还款等情况,避免出现信贷资金挪作他用的情况,确保纾困资金真正用于企业复工复产,真正帮扶企业渡过难关。
  (责任编辑:李兴发)
  参考文献:
  [1]伍戈.走出疫情:经济修复的快与慢[J].区域金融研究,2020(5).
  [2]娄飞鹏.新冠疫情的经济金融影响与应对建议——基于传染病视角的分析[J].西南金融,202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2910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