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哲学角度论属性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属性创新是从哲学角度在总结前人创新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及事物发展规律,以发现、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整合事物属性,并建立科学概念,挖掘新事物(对象),实现创新目的的哲学创新思维方法。属性创新思维方法是属性创新的核心思想,力图使创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演变为科学的概念化、理论化,成为系统、体系以指导人们的创新实践过程,有助于科技、产品、非技术等的研发创新,对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推动生产力,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属性 属性创新 发现 挖掘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就是一个创新实践的过程,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己成为世界潮流,创新己从企业战略发展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各个国家在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国家创新体系”,就需要创新知识为基础。创新理论知识不能只是生产要素组合,资源产出等局部的概念、技巧和方法,而是应该从事物发展规律,从哲学角度建立起创新知识体系,来指导人类的创新发展。
  1 创新理论发展史
  创新是人类发展的驱动力,“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就是一个创新实践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准确地把握了人的实践本质,即人与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创新性。马克思把“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作为人类的本质,提出“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虽然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创新理论”,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实践创新理论是历史、哲学和宏观的创新理论,并贯穿于具体的、现实的经济和社会运动之中。
  创新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熊皮特在1911《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其要点是,创新是生产要素进行新的组合,是生产函数的变动。强调必须把创新和发明区别开来,没有得到实践应用的发明就不能算是创新。熊皮特建立的创新概念及理论主要体现为企业的创新。
  创新研究经历了一个理论逐步深化、学科逐渐多样、产品逐渐扩展的过程。熊皮特之后出现了以索罗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他们运用新古典生产函数原理,表明经济增长率取决于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以及随时间变化的技术创新。以戴维斯和诺斯为代表的技术创新的制度创新学派,把熊皮特的创新理论和制度创新学派的理论结合起来,深入研究了制度创新对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弗里曼、纳尔逊为代表的技术创新的国家系统创新学派,他们认为技术创新不单是企业行为,而是由国家创新系统推进的。国家创新系统是参与和影响创新资源配制及其利用效率的行为产品、关系网络和运行机制的综合体系。创新的范围逐渐从企业扩大到产业、区域及国家层面。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公共领域的学者对创新研究的理论成果涉及到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如开发式创新、创新系统、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分布式创新、区域创新、集成创新、创新型国家等。
  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20世纪50年代研究创新理论与实践,传承并发展了熊彼特创新理论,提出:创新是使资源产生新的生产能力的行为。德鲁克指出,各种生产要素的简单组合是不能创造价值的,只有依靠企业的创新,才能创造价值。比如,由铁矿石变成各种性能的钢材,通过加工、生产、技术创新等才能将资源变为产品,所以,创新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改变资源的产出的过程,首要的是技术创新,但还必须包括资本的运作,生产的调配、质量的控制,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等等。
  实践的创造性创新了知识,创新性的实践是创新知识的应用。从根本上来说,创新属于实践领域的活动。但是思想、知识、信息、方法等因素对创新又起到决定性作用。1946年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创立了TRIZ理论,在80年代后对世界产品开发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TRIZ理论在阿奇舒勒的领导下,前苏联的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组成了TRIZ的研究团体,分析了世界近250万份高水平的发明专利,总结出各种技术发展进化遵循的规律模式,以及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建立一个由解决技术,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算法组成的综合理论体系,并综合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建立起TRIZ理论体系。
  我国科普专家葛霆等人在研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近几年相关报告的基础上,总结了国际创新理论的七大进展。着重强调了价值实现在创新活动中的本源地位,认为这是衡量创新成败的基本依据。以此为基点,替代线性模式的动态非线性交互创新新模式突出了创新的多层次、多环节和多主体参与。而非技术创新与创新非技术要素作用的强化也成为创新理论发展中的关注要点。
  以上综述仅为国内外具有代表性创新理论研究,还有很多学者在著作和文章中总结概括了一种或一些创新理论的研究主题和方向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都从自己的學科角度、运用不同的研究方式试图揭开创新的“真面目”。但如何创新?追寻和建立有效的创新路径问题至今也未有明确的答案。
  哲学是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要使创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演变为科学的概念化、理论化,成为系统、体系以指导人们的创新实践过程,我们不妨从哲学范畴研究、探索和规范创新理论、创新思维和方法作为研究方向。
  2 属性创新论的建立
  属性创新思维方法,就是遵从事物发展规律,充分认识事物本质属性,并形成科学概念。通过发现对象新属性,并对属性进行整合而挖掘出新的事物(对象),以满足其相对应的需求并提升有效使用价值的过程。
  人类进步和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发现未知的过程。古人最早并不知道“火”是什么。在用石块打击野兽时,发现石块和山石相碰时产生火花,以此启发就以石击石,用产生的火花引燃火绒,生出火来。后来有人从鸟啄燧木出现火花而受到启示,就折下木枝,诞生了钻木取火的伟大发明。钻木取火就是一个通过实践的创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古人并不知道石头相碰、木与木摩擦能产生火,只是看到“火花”才联想到用石块相碰、木枝摩擦来取火,而“火花”就是石块相碰和木枝摩擦的属性表现。当古人发现“火花”属性后,通过试验验证才挖掘出石块和木枝其关联关系能产生“火”,使“钻木取火”成为一项改变人类生活水平,推动人类进步的技术。   苹果掉下来砸在牛顿头上,牛顿就是根据苹果“下落”这个属性挖掘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人类最早发明电时,也是首先发现了摩擦起电的现象。泰勒斯发现用丝绸摩擦过的琥珀具有吸引灰尘、绒毛、麦秆等轻小物体的能力。于是,他把这种不可理解的力量叫做“电”。而吸引灰尘、绒毛、麦秆就是电的属性。不论例举多少实例,都有一个规律,就是人类在创新发明的过程中,首先发现事物(对象)的某种属性,而后才挖掘出相关联的元素、要素、材料、物质和技术。因此,通过充分认识事物属性,并形成科学概念,发现事物新的属性,挖掘出相关联的新事物(对象)的属性,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是科学的。
  3 属性和属性创新思维方法
  为了全面深刻地把握属性创新思维方法,我们首先来了解属性这一核心概念。
  3.1 属性的定义
  在百度百科中属性是这样定义的:属性是事物固有的性质和关系,是一个对象的抽象刻画。事物与属性是不可分的,事物都是有属性的事物,属性也都是事物的属性。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相同或相异,也就是一个事物的属性与另一事物的属性的相同或相异。属性是事物的性质与事物之间关系的统称。如事物的形状、颜色、气味、用途等都是事物的性质。大于、小于、朋友、热爱、矛盾等都是事物的关系。而任何属性都是属于某种事物的。
  3.2 属性的特点
  事物的属性有的是特有属性,有的是共有属性。对象的特有属性是指为一类事物独有而为别类事物所不具有的属性。人们就是通过对象的特有属性来区别和认识事物的。如两只手、两双脚、直立行走、能思维、会说话、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是“人”的特有属性,从而将“人”与其他高等动物区分开。而有五官、四肢、有内脏和血液循环等则不仅为人所具有,也为其他高等动物所具有,我们称为共有属性。共有属性没有区别性。
  由于事物属性的相同或相异,客观世界中就形成了许多不同的事物类。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就形成一类,具有不同属性的事物就分别地形成不同的类。
  事物属性具有多维性,是客观的也是相对的,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空属性不同,在同一时空不同事物有相同属性。事物属性具有基本性属性和决定性属性,一般来说,功能为事物(对象)的决定性属性,其他属性都是基本属性。如苹果,颜色、形状、口味、重量都是基本属性,当作为食品时食用是决定性属性。苹果树用于绿化时,苹果的美化观赏性就成为决定性属性等。
  属性具有可替代和不可替代性,凡是具有不可替代功能的属性,都是承担有“使命”的属性,是“遗传的基因”,是可持续长久存在的。被可替代的属性,都是辅助属性,都会被新属性所取代。可替代属性是不可替代属性的组成。比如,水,对于人和动物来说,就有不可替代的饮用功能属性;空气,对于所有生物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生命气体”的功能属性;房屋具有为人类“遮风挡雨”的不可替代功能属性;时钟不论如何变化,“时间”属性永远不会变;不论运输工具如何变化,“运输”这个属性不会变。
  3.3 属性创新思维方法的原则
  属性创新思维属于哲学范畴,是一种关系思维和信息思维。属性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建立是通过人的思维和实践来实现的。属性是事物(对象)性质和关系通过信息的反应,是与人感知的“纽带”和代码。人类不可能感知到未知对象,但可以通过未知对象“痕迹”,即通过属性表象来挖掘出未知对象。属性“代码”色观、温度、重量、形状、尺寸、声音、味道等,与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相对接,传入人的大脑神经元进行加工处理,生成“感知对象”。人的认知系统可以通过属性产生“心灵图景”,这种“6灵图景”存在真实性和非真实性,需要通过实践进行验证。创新就是通过需求属性产生“心灵图景”,并对其真实性验证的过程。客户根本不知道需要什么,但是有一种愿望和心理缺失,这就是需求“模糊心灵图景”。大脑如何成为属性与事物之间的“加工器”也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核心。思维不断地否定自己的虚无性,使自己获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丰富的规定性,这就是思维自己构建自己的过程;另一方面,思维又不断地反思、批判、否定自己所获得的规定性,从而在更深刻的层次上重新构成自己的规定性,这又是思维反思自己的过程。思维在这种双重否定的运动中,既表现为思维规定的不断丰富,实现内容上的不断充实,又表现为思维力度的不断深化,实现逻辑上的层次跃迁。这种思想运动中的思维规定的充实与逻辑层次的跃迁,就是人类思维运动的构建性与反思性、规定性与批判性、渐进性与飞跃性的辩证统一。
  要创新出新的属性,首先要对所处事物(对象)“熟透”。熟能生巧是我们的古训。创新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人的创新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了无穷的创造力。实践中,不仅活动的结果是创新的,而且活动过程本身也是创新的。创新是开创性的实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利用,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知识准备不足,实践經验不足,使得实践过程的每一阶段、每一环节,都会遇到新的问题,发现新的矛盾,都会产生反馈信息,提出创新的新任务、新要求。创新要解决的是新的问题,只能在实践中探索新的方法与道路,适应新的要求,创造出新的实践模式。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准备就是对创新对象的熟悉和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人类的意识之所以能够合乎“逻辑”地认识世界,也是因为“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创新的属性要从对象的缺失属性、消耗属性和未来属性中去发现、寻找、超越。事物在量变到质变过程中,总是要暴露出“缺失”;事物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必然会留有“痕迹”;事物矛盾的对立统一性必然存在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因此,“缺失、痕迹、消极面”都是事物“有意”展示给人类的未知属性,通过这些属性就可以挖掘出相关联的对象。
  创新的属性须满足人类不断追求的最美好愿望。为了让世界满足自己的需要,人类从这个自然而然的世界中去探索“真”(为何如此)、去寻求“善” (应当怎样)、去实现“美”(自在与自为的统一)。把这个自然而然的世界变成对人来说“真善美”的世界。人类认识自然世界、改造自然世界成为属人的世界,就是为了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如发展经济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污染和破坏了大自然就是与人类追求美好愿望的倒行逆施。   3.4 属性创新思维方法的程序
  属性创新思维最基本的精神就是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若干可能的方案、途径中寻找最佳的方案和途径,以达到对问题的最优解决。
  属性创新思维首先要从战略的角度考虑,是纵向创新,还是横向创新。纵向创新也是质变创新,要改变对象的能量;横向创新则是量变创新,是增加和填补。如自行车变为电动车,就是质变创新,由人力变为动力;普通自行车变为山地车,则是量变创新,只是形式和使用空间发生了变化,动力没有变化。
  一般来说,属性创新思维方法包括这样几个环节,一是选择和确定创新“胚体”:二是筛选和确定同类最优对象;三是对最优对象进行属性分解;四是找出同类最优对象的“缺失和消耗”属性,并填补决定性属性的不足;五是對新属性进行整合;六是进行感知价值评估;七是如果可行,则付诸实施。这几个环节需要遵从属性创新思维方法原则不断优化,创新的结果不一定是最优的,但一定是最适合的,是满足于需求时空区间和需求效用的最佳结果。
  通过创新的属性挖掘事物(对象)的过程是一个树形的网状结构,环环相扣。一个属性必然相对应一个或多个实现属性的对象要素,对象要素相对应元素或元素集合,元素又有相对应的分子或原子构成。如对应“红色”属性的对象要素就是红色素,红色素对应无机或有机元素或集合,无机或有机红色素元素又有色素分子集合构成。如果把所有物质(对象)剖析到元素结构层面来看,其元素组成都在碳、氮、氧、氟、氖等118个元素范围之内,只是不同物质(对象)有其相对应的不同含量的元素集合组成而己,当然肯定还有待开发的未知元素。
  创新是建立在现实对象基础上的,不是空中楼阁。最有效的创新就是对现有对象属性的更新、填补和挖掘,还要把握创新属性在对象发展趋势中的时空区间吻合性。人不是被动地依靠自然界的赐予生存,而是根据对自然物属性的认识,运用工具加工改造自然物,使其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
  4 属性创新思维方法的作用和意义
  属性创新思维方法是属性创新论的核心思想,有助于科技、产品、非技术等的研发创新,对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推动生产力,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意义。
  4.1 是认识未知事物的有效手段
  事物是由对立统一的矛盾相互作用,经过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而发展的。人与事物的关系是对自然世界事物不断认知、挖掘、改造成为属人的世界事物。自然世界事物是遵从运动、变化、渐进、均衡发展规律的。人创造属人的世界必须符合自然世界事物发展规律。人创造属人的世界事物首先要认知自然世界事物,然后才能加以利用。创新并非神秘莫测,其本源就是人认知自然世界事物,创造属人世界事物的本能。人认知自然世界事物与创造属人世界事物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问题,科学的思维方法是解决矛盾最有效的手段。属性创新思维方法就是完全符合自然世界事物发展规律,认知、挖掘、创造属人世界事物的有效手段。也是符合认知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哲学思想。古人通过鸟啄木产生火花属性而发明了钻木取火;近代人通过观察鸟飞行的属性而创造了飞机;近日美国纽约大学科学家通过改变水的关系属性而发现了水的新属性,这一伟大发现将会撬开水新的功能和用途。人通过己知事物属性的整合等手段而发现未知事物属性,直接性或关联性地挖掘出未知事物,使未知变为己知。
  4.2 是创新的有效工具
  创新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人们通过发现未知属性挖掘出未知事物而创造、完善和美化属人的世界,这是一个实践性的艰难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一切都是在“模糊世界”中的探索。属性创新思维方法的建立,从哲学的角度为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和方法,比较清晰的思路明确了创新从何起步、如何前行、如何掌控和权衡。最关键的是如何使创新供给与需求精准对接,有效避免创新供给不适应需求的问题。属性创新论从创新理论到具体创新应用的思维方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创新体系,是基础创新到应用创新的指南,是创新的有效工具。
  4.3 可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据有关报道,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为15%,这个数据正确与否无从考证,但是我国低于发达国家40%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是不争的事实。发明成果最终转化生产力才能为创新,从实验室研发到市场化,其中要通过实验室技术孵化、技术工程化、技术市场化的复杂转化过程。属性创新思维方法在传统的创新研发及转化流程的基础上,使实验室研发及技术孵化、技术工程化、技术市场化建立起了从研发到市场转化的协同创新体系。从传统的各自独立创新变成了环链式创新价值链,并伴随从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鉴定到应用规范和标准建设的知识创新体系,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创新体系结构,见图1。
  总之,以属性创新思维方法为核心思想的属性创新论的建立,从哲学的角度为创新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虽然从基础理论到应用思维方法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创新体系,也经过了七年之久的建材产品的实验室技术孵化、技术工程化、技术市场化的应用验证,同时匹配了从专利、新产品、新技术鉴定、科技成果鉴定、施工规范及标准编制的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但是属性创新论的提出和建立仍是一个“幼儿”,还需要业界志士和专家批判,对属性创新论进行修正和完善,从而为我国的创新事业和经济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版,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版,1980.
  [3]孙正聿.辩证法研究(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7.
  [4]颜晓峰.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
  [5]《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版,1990.
  [6]孙正聿.属人的世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7.
  [7]颜晓峰.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3338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