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网络欺负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研究采用整群取样方法,对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卷入网络欺负十分普遍但对网络欺负认识不足;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实施和遭受网络欺负;成绩差的学生更容易实施网络欺负;文史类学生更容易遭受网络欺负;网络欺负的主要场所是即时聊天工具和社交网站;网络欺负的主要形式是谩骂、嘲弄和骚扰;遭受网络欺负会对大学生的身心产生消极影响,并且大部分学生会向他人求助。本文基于研究,提出学校在网络欺负发生前中后三阶段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欺负;学校管理;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手机和电脑广泛普及,网络空间逐渐成为与家庭、学校、社会并列的“第四成长环境”。以往发生在现实中的欺负行为逐渐延伸到网络中形成网络欺负,这成为青少年发展中的新问题,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伦敦大学教授Smith认为,网络欺负是个人或群体多次蓄意地通过网络通讯工具对一个难以自卫的个体实施的一种攻击性行为[1]。网络欺负主要包括两个主体,网络欺负实施者和网络欺负受害者。
  大学生群体是互联网使用的“主力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8.54亿,其中受过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占比高达20.2%。由于大学生自身发展不够成熟、比较情绪化,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更容易卷入网络欺负之中,成为网络欺负的实施者和受害者。研究表明,网络欺负的实施者通常具有高神经质、移情能力差、隐性自恋等特点,更容易出现药物滥用、冒险行为等不良行为[2]。而网络受欺负者在社交上常常被孤立、生活中消极被动,在遭受网络欺负后往往会产生低自尊和不安全感,无法找到愤怒的出口,不由自主的反复思考事情的经过,持续加深伤害,严重的甚至导致抑郁[3]。
  国外对于网络欺负的理论研究和现实防治措施都比较成熟,如英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出台针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相关法规,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的民间组织也积极参与到网络欺负的综合治理当中。我国在网络欺负方面的研究起步晚,研究对象主要是青少年早期群体,研究内容主要是网络欺负的形式、途径、群体特征等。而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实施网络欺负、独生子女更容易实施网络欺负、大四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容易实施网络欺负[4];遭受网络欺负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丧失自信、敏感抑郁、逃避社交、自我伤害等方面,最终可能诱发违法行为[5]。总体而言,关于大学生网络欺负基本情况、发生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使大学生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维护切身利益,增加对大学生网络欺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被试
  对4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整群抽样,在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387份,问卷回收率96.75%。其中男生195人(50.4%),女生192人(49.6%);理工类177人(45.7%),文史类119人(30.7%),艺体类86人(22.2%);平均年龄(19.45±2.42)岁;每日平均上網时间(3.59±1.34)小时。
  1.2 工具
  本研究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编制大学生网络欺负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调查被试的性别、年龄、专业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测查大学生实施和遭受网络欺负的发生率、形式、途径等现实状况,共24题;第三部分测查网络欺负受害者倾向于采取的对策,共9题。
  1.3 统计处理
  利用 SPSS 17.0 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包括频率分析和卡方检验。
  2 研究结果
  2.1大学生网络欺负的普遍性
  本研究将实施过一次网络欺负大学生认定为网络欺负者,遭受过一次网络欺负的大学生认定为网络受欺负者。结果表明,有23%的大学生为网络欺负者,31.5%的大学生为网络受欺负者。可见,网络欺负在大学生群体中发生率较高。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对网络欺负的认知情况发现,仅有24.5%的同学表示自己“比较了解”或“非常了解”,而75.5%的同学表示“从未听说过”或者“仅仅知道一点”。这表明大学生对网络欺负的认识并不多。
  2.2大学生网络欺负的群体特点
  为了解大学生网络欺负的群体特点,进行卡方差异检验,结果表明,欺负者在性别、成绩方面差异显著,而受欺负者在性别与专业方面差异显著。
  在387名同学中共有87人实施过网络欺负,其中57名男生、30名女生,26人成绩处于前三分之一、37人成绩处于中间三分之一、22人成绩处于后三分之一;共有120人遭受过网络欺负,其中74名男生、46名女生,53名理工类学生、43名文史类学生、22名艺体类学生。卡方检验得出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实施和遭受网络欺负(2=12.737,2=27.784,P<0.05);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容易实施网络欺负(2=15.737,P<0.05);文史类比理工类和艺体类更易遭受到网络欺负(2=37.698,P<0.05)。
  2.3大学生网络欺负的形式和实现途径
  2.3.1主要形式
  根据问卷统计,大学生实施网络欺负的主要形式有谩骂(16.3%)、嘲弄(9.0%)、排挤(2.8%)、骚扰(2.6%)、恐吓(1.8%)、诽谤(1.6%)等;大学生遭受网络欺负的主要形式有谩骂(19.0%)、骚扰(12.5%)、嘲弄(13.8%)、诽谤(5.7%)、盗用姓名、账号(4.7%)、排挤(3.2%)等。
  2.3.2实现途径
  根据问卷统计,青少年实施网络欺负的主要途径是社交网站(12.7%)和即时聊天工具(11.9%),此外还有手机短信(1.0%)、电话通话(0.8%)、电子邮件(0.5%)等;青少年遭受网络欺负的主要途径是即时聊天工具(20.3%)和社交网站(14.7%),其次是电话通话(2.1%)、手机短信(1.6%)、电子邮件。   2.4网络欺负对受害者的影响
  2.4.1网络受欺负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在遭受网络欺负后,被试会产生尴尬(37.7%)、伤心忧郁(47.5%)、害怕焦虑(33.6%)、孤独无助(29.5%)、愤怒(71.3%)等情绪,有2%的被试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2.4.2网络受欺负的持续时间
  在遭受网络欺负后,大多数被试(82.8%)表示欺负行为对自己的影响只是暂时的、很快就消失,部分被试表示影响持续了一两天(17.2%),少数人表示影响持续了一星期(4.9%)、一个月(2.5%)或者好几个月(3.3%)。
  2.4.3网络受欺负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在遭受网络欺负后,被试会感到精力不集中(44.3%)、失眠(29.5%)、对学习失去兴趣以致成绩大幅下降(13.9%),有37.7%的被试选择马上反击回去,17.8%的被试选择暂时忍耐,以后找机会报复,4%的被试选择逃课。此外也有被试表示遭受网络欺负对自己的行为没有影响(38.5%)。
  2.5网络受欺负者的自我保护
  在假设已经遭受网络欺负的情境下,有60.5%的被试选择求助,其中有78.2%的人会向同学朋友求助,53.4%的人会向家长求助,50.9%的人会向老师求助,29.1%的人会向警察求助,26.9%的人会向社会工作者求助。有38%的被试选择不向他人求助,在选择不求助的被试中继续调查原因,有51%的人认为自己可以处理,39.5%的人认为对自己没有影响,26.5%的人认为求助是无用的,此外还有一部分人害怕遭到报复或者不知道如何求助。
  3 讨论
  3.1大学生网络欺负的普遍性
  数据表明,网络欺负发生率较高,网络欺负现象较为普遍,应当引起重视。此外,大多数同学不知道网络欺负是什么、如何预防、发生后如何应对,在大学生群体普及网络欺负的相关知识非常必要。
  3.2大学生网络欺负的群体特点
  在性别差异上,男生性格一般更为强硬,尤其是青年男生血气方刚,对情绪的控制力较差,更容易实施和遭受网络欺负。而女生一般比较柔和,情绪内敛,从而规避了一些网络欺负行为。此外,男生平均上网时间更长、女生容易引起欺负者的怜悯等因素也使得男生比女生更容易遭受网络欺负。
  在专业差异上,艺体类学生课余生活丰富,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精力較少,遭受的网络欺负少;理工科学生感情较为迟钝,可能存在遭受了欺负但未察觉的情况。文史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大量接触网络的需要,遭受网络欺负的几率较大。此外,文史类学生更加细腻敏感,因此感受到的网络欺负也更多。
  在成绩差异上,成绩差的学生更容易实施网络欺负。“学霸”们被老师、家长重点关注,内心更加自信、阳光,行为也受到更多拘束,而成绩差的学生各方面不受重视,可能因为心理不平衡而实施网络欺负。
  3.3网络欺负的主要形式和实现途径
  大学生网络欺负的形式和途径多样。实施和遭受网络欺负的主要形式是谩骂与嘲弄,这两种行为在生活中也很常见,网络欺负者通常意识不到自己的言论给他人带来的伤害。实施和遭受网络欺负的主要途径是即时聊天工具与社交网站,这也是大学生上网时花费时间最多的场所,即时聊天工具和社交网站的信息传播更迅速且广泛,匿名性更强,加大了管理难度。
  3.4网络欺负对受害者的影响
  遭受网络欺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刺激,容易产生愤怒、焦虑、伤心等情绪,导致抑郁,严重的甚至产生自杀倾向。遭受网络欺负对大部分学生的影响持续时间较短,但也有部分学生长期受其困扰。遭受网络欺负后大学生的行为也会受到影响,引发厌学、失眠、心神不宁、报复他人等行为反应。可见,网络欺负危害大学生心理健康、诱发危险行为,危害巨大。
  3.5遭受网络欺负后的自我保护
  在遭受网络欺负后,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向他人求助。大学生更倾向于朋辈互助,其次是寻找家长、老师等较为亲近的人,选择求助专业人士的较少,在应对网络欺负时缺乏专业的建议与帮助,使得许多网络欺负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此外,也有部分大学生出于认为求助无用、害怕报复等心理,遭受网络欺负后选择自我消化而不及时求助他人,使得许多欺负行为的危害变得更大。
  4 应对策略
  第一,预防网络欺负的发生。在对老师进行访谈后发现,大学对于学生健康、和谐上网的教育较为匮乏。学校应当开展有关“网络欺负”的主题活动或讲座,通过科普教育使大学生做到不故意实施欺负、不因无意伤害他人、不在欺负的边缘试探。
  第二,网络欺负发生时的管控。网络欺负的持续时间长达几周甚至几个月,学校在发现大学生实施或遭受网络欺负后应立即采取行动防止事态恶化。对欺负者进行控制和教育,对被欺负者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将对双方的伤害降到最低。
  第三,网络欺负发生后的处理。网络欺负发生后,最重要的是疏导被欺负者的心理情绪,学校需对遭受伤害的大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长期密切跟踪关注,确保学生恢复正常生活。此外,学校应对实施欺负者采取严格的惩戒措施,并持续关注其言行,避免网络欺负行为重演。
  5 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健康问题日益严峻,大学生网络欺负欺负已经引发各界广泛关注。期待未来学界能对此进行更多、更具体的调查研究,借鉴他国先进经验,进行跨文化研究,不断加深认识,协同各方打造切实有效的网络欺负防控机制,还大学生一片网络“净土”。
  参考文献:
  [1]  Smith P.,Mandavi J.,Carvalho M.,et al.. An investigation into cyberbullying,its forms,awareness and impac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 and gender in cyberbullying: a report to the Anti-Bullying Alliance[EB/OL].http://www.anti-bullyingalliance.org.uk/downloads/pdf /cyberbullyingreportfinal230106.
  [2]  王珲.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特征与网络欺负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3] 李昕祎.青少年网络受欺负与抑郁[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4]  范朝霞.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的现状调查[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5,29(Z1):87-90.
  [5]  范翠英,汪倩倩,褚晓伟等.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影响因素、后果及教育对策[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3):93-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3433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