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管理制度落后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型学科发展落后的主因,适应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本文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制定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学科发展规划”,完善省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学科管理制度以及应用型学科带头人、应用型学科团队管理制度。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应用型学科;产教融合;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学科,直接关乎教师和科研的发展;专业,直接关乎学生和教学的发展。应用型学科建设直接关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1]。2017年以来,我国各省相继开展了“一流应用型高校、一流应用型学科”建设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以此为契机,通过应用型学科管理制度改革,促进高校自身的一流应用型学科建设。
  1 创新学科专业建设管理制度的现实意义
  第一,创新应用型学科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只有一流的应用型学科和应用型专业,才能培养一流的应用型人才,这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的基本常识。创新应用型学科管理制度是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举。
  第二,创新应用型学科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而应用型学科建设恰恰是培育应用型学科带头人、凝练应用型学科队伍、壮大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最佳载体。
  第三,创新应用型学科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应用型科学研究水平。应用型学科与应用型科研是一对“孪生兄弟”,二者关系密切。只有加强应用型学科建设才能推动应用型科学研究,才能使应用型本科高校真正成为地方或区域产业发展的科技高地、服务高地、创新高地。
  第四,创新应用型学科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学校“社会服务”能力。不论是应用型人才服务,还是科技服务、资源服务、智库服务和文化创承与创新服务,都需要应用性科学研究及其应用型学科建设作基础。创新应用型学科专业管理制度是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原始动力。
  第五,創新应用型学科管理制度,有利于推动学校的特色发展。没有特色应用型学科和应用型特色专业,任何应用型本科高校就没有特色可言,应用型特色学科和应用型特色专业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发展”的集中体现。创新应用型学科制度是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的核心要义。
  第六,创新应用型学科管理制度,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2019年,我国各地已经陆续开展“一流本科高校”的排名评比活动。应用型特色学科直接关乎学校的社会声誉,直接关乎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从我国各个应用型本科高校长远发展来看,应用型特色学科建设的好,自然会发展成为一流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2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建设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2.1应用型学科建设管理制度普遍存在“封闭性”
  “关门自建”“自为自建”重点学科仍然是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目前学科建设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绝大部分省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学科是高校自身内部科研成果、高级职称师资等教学、科研要素“自然积累”的结果,而不是依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结果。
  2.2学科建设管理制度普遍存在“滞后性”
  近年来,围绕转型发展和产教融合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大都相继制定了基于“应用型”的学科建设管理制度。但是,实事求是地讲,目前的学科建设管理制度依然具有极大 “滞后性”。
  2.3学科建设管理制度普遍存在“松散性”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科和专业管理制度普遍存在“相互衔接性不强”甚至“相互打架”现象。突出表现在 “学科管理制度”与“专业管理制度”关系松散、“一流应用型学科和一流应用型专业协同发展”的政策缺失、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专业布局与地方特色产业布局关系比较松散。
  3 应用型学科建设管理制度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3.1制定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学科发展规划》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以制定学校五年“发展规划”为契机,认真详细调研地方或区域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真实现状,充分征求地方或区域行业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诉求和意见,重新制定《学科发展分规划》,“分规划”在建设意义、指导思想、建设思路、建设目标、建设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充分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色,优先建设能够服务地方或区域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重点学科。
  3.2创新省级及以上应用型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制度
  省级及以上应用型重点学科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建设的“龙头”,应用型本科高校应重点予以关注。
  第一,制定《应用型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应用型本科高校应通过校地互动、校企合作重点打造“少而精”(3~5个)一流的应用型重点学科。新的“应用型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是基于“应用型”的管理制度,在总则、指导思想、建设目标、申报评审、管理方式、建设任务、保障措施诸多环节应体现鲜明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色。
  第二,加强应用型重点学科生长管理及动态调整管理制度建设。适应深化产教融合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需要,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制定《应用型重点学科结构布局与动态调整管理办法》,通过应用型重点学科的结构调整跟上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步伐,不断为地方或区域提供行业企业急需的各种应用型人才和应用技术。
  第三,加强校地互动、校企合作共建应用型重点学科的各项配套管理制度建设。在重点应用型学科管理制度方面,应制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应用型重点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应用型重点学科促进地方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行动计划》《地方行业企业人员参与应用型重点学科管理办法》《校政企合作共建应用型重点学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地方行业企业参与高校应用型重点学科评估办法》等等。   第四,加强省市“一流应用型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应针对省级“一流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时制定特殊的《省市“一流应用型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省市“一流应用型学科”建设校级配套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少建“大楼”,多建“内涵”,把专项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3.3创新校级应用型学科建设管理制度
  除省级及以上应用型重点学科以外,学校还有校级应用型重点学科和院级重点应用型学科2类,校级和院级应用型重点学科可统称为“校级应用型重点学科”。校级应用型重点学科主要是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的校级应用型学科(又称之为“立地学科”“产业学科”“行业学科”),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未来的省级重点学科:一是制定《二级院系应用型重点学科管理办法》。二级院系应在校级应用型重点学科管理制度基础上,结合自身应用型重点学科的发展实际,制定具有更加灵活性的、基于產教融合特色的应用型重点学科管理制度,以指导本院系的应用型重点学科建设;二是加强校级应用型重点学科建设的组织管理。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改革校级应用型重点学科组织管理制度,实行“学校、二级院系、学科负责人三级管理、以二级学院为主”的组织管理机制。二级学院对所在学院的具体应用型学科较为熟悉,突出“以二级学院管理为主”的特殊管理功能,既有利于应用型学科建设的“上情下达”,也有利于应用型学科建设的“内引外联”。
  3.4创新应用型重点学科领军型人才建设管理制度
  一名优秀的应用型学科领军型人才往往可以产生一批一流的应用型科研成果、带动一个优秀的应用型学科团队:一是赋予学科带头人更多的决策话语权;二是赋予学科带头人更多的人事支配权;三是赋予学科带头人更多的经费支配权;四是赋予学科带头人更多的时间支配权。应用型本科高校应采取一定的保护制度,课时量应明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既不应太多也不应太少(每年200~300个课时量为宜),至少应在保障学科带头人身体健康的前提下,顺利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3.5创新应用型科学团队建设管理制度
  假如没有一支专兼聘相结合、素质过硬、水平较高的学科建设队伍,再优秀的应用型学科带头人也是孤掌难鸣。一支优秀的应用型学科团队不能仅靠自然生长,更多地要依靠精心打造:一是制定并完善《应用型学科“四跨”团队建设的管理办法》,建立跨专业、跨学科、跨产业、跨校际联合组建校内核心应用型学科团队,应吸收地方政府、地方行业、地方企业、区域大学的相关专家联合组建应用型学科团队;二是完善《应用型学科团队青年教师培养与管理办法》。应完善青年教师“传帮带”管理制度;应完善“青年英才”管理制度;建立支持青年英才的支持政策,完善领导联系青年英才的畅通机制,“遴选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和择优资助,给予更多发展机会。[2] ”三是完善《博士研究生科研工作量化管理办法》。应完善“管理办法”,明确责任和义务,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博士教师获得责任感、找到归属感、赢得认同感、拥有获得感、获得成就感。
  3.6创新应用型学科评估制度
  在我国目前的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有4个,即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贡献与学科声誉。该评估指标体系是针对我国研究型大学而制定的,过分强调SCI期刊论文的权重,实际上,使用该指标体系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科评估,既不公平也不合理,应制定基于“应用型”的《应用型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依然突出“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贡献与学科声誉”4个一级指标,但每个一级指标中都应强调“应用型”,每一个二级指标中更应该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各个二级指标的核心在于考察应用型学科成员的应用技术产出与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加大学科团队成员与行业企业合作研发所产生的对社会服务影响力的权重”[3]。应涵盖应用型学科科技成果转化权益奖励制度,按照成员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给予研发者一定比例的奖励。
  参考文献:
  [1] 刘海峰,李娟.应用技术型高校学科专业群建设研究[J].天中学刊,2015(4):137.
  [2]   张献.地方普通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8(12):55.
  [3]  严吉菲.高校绩效拨款评估机制的比较研究:基于北美的视角[J].高教探索,2007(5):69.基金项目: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管理制度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7YJA880050;2019年度黄淮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的保障机制及应对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9XJGLX0111;2018年度黄淮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习投入”调查研究——以黄淮学院为例》编号:2018XJGLX03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3439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