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南京市社区网格实有人口管理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社区治理是城市治理的基础,社区人口管理则是社区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社区治理工作也逐步趋向智能化、专业化。多年来,南京市在利用信息化技术创新社区治理工作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本文通过对南京市當前社区网格人口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由市级大数据管理部门统筹,以社区门禁系统管理为切入点,探索实施基于“我的南京”APP的基层实有人口管理项目,为社区网格人口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社区治理;社区网格;人口管理;“我的南京”APP
  中图分类号:C924.21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到要更加重视运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
  社区网格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维护平安稳定的主战场,而对社区网格内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则是网格化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就当下的实践而言,目前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之势,各地社区网格化管理建设虽然起步于不同时间和空间,但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网格化管理有别于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1]以南京市为例,目前从街道、社区到网格各级工作人员,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工作的意识高涨,意愿强烈,基层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等正不断创新。而与此同时,基层治理特别是人员管理方面技术手段相对滞后,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较低,与群众需求和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差距较大。
  1 当前社区网格人口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数据采集更新难
  目前,多数社区网格仍然依赖一线网格员、社工等上门采集数据,采集方式原始单一,工作量大,数据更新滞后,数据质量难以保证。例如在防疫期间,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仍然是依赖社区一线工作者挨家挨户进行人口摸排,缺乏方便、精准、高效的管理手段,无法为举措落实、决策部署提供可靠的人口数据保障。
  1.2日常管理难度大
  由于数据支撑不足,各社区普遍存在人口底数不清,人员识别难度大等问题。而人员管理的关键环节——小区人员进出管理多由物业自行管理,存在冒名顶替、信息不实等问题和风险,不仅群众通行效率低下,人员通行情况的相关数据也缺少归集沉淀,无法为社区工作开展提供支撑。社区对于辖区内管理服务的重点人群,如社区矫正人员、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群体的日常行为缺少跟踪渠道,难以进行针对性管理和服务。
  1.3信息烟囱林立
  目前南京市各街道、社区承载着多个业务垂直系统,形成了一个个孤立、分散的“信息烟囱”。大量的基础数据需要社区工作者在多个系统重复录入,但标准并不统一,数据在不同平台间无法共享。同时,平台录入的数据查阅和使用权限在上级职能部门,街道和社区享受不到所采集的信息,这就导致街道社区所采集的数据只能以电子文档、表格或手写记录等形式存储在基层工作人员个人手中,不仅调用分析困难,也存在较大的信息遗失和泄露风险。
  1.4存在粗放化建设风险
  由于街道社区的数据使用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为了方便自身开展工作,不少街道和社区已经或计划建设自己的数据采集和信息处理平台。但因为缺少统一规划和标准,各街道社区建设的平台难以进行区域数据资源的归集共享利用,这对于全市来说将产生更多的“信息孤岛”,也将存在大量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问题。
  2 解决社区网格人口管理问题的主要思路
  目前各社区网格在人员管理方面的核心痛点是数据采集难度大,基础数据支撑严重不足,迫切需要市级职能部门能够在基础数据特别是人口数据方面予以支撑。目前南京市已经成立市级大数据管理部门—市大数据管理局,全市人口类基础数据也已经在市大数据中心汇集沉淀。这些数据可以通过“我的南京”APP等政务平台为社区网格提供底层数据支撑,而基层工作人员可通过上门走访、日常巡检等工作对这些数据进行核验更新,核验后数据及相关衍生数据统一归集至市大数据中心,形成良性互动的反馈机制。
  笔者认为,市大数据管理局和市大数据中心应当把提供数据支撑服务作为核心工作,以人口管理服务作为突破口,不断扩大拓展数据服务的宽度和深度,逐步探索实现城市数据与基层治理工作的有机结合,通过数据赋能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3 建设基于“我的南京”APP的基层实有人口管理项目
  为针对性解决社区网格人口管理问题,建议利用“我的南京”APP用户信息、实有人口库和个人实有房产信息等数据,通过房主授权方式,采用人脸识别身份认证技术,实现居民快速高效进出小区,全面掌握区域常住人口、流动人口、访客数量信息等人口数据,数据动态更新、鲜活准确,为社区精细化治理、人口数据分析、社会风险防范等提供支撑。
  3.1项目业务逻辑
  3.1.1底层数据库
  包括“我的南京”实名认证信息库(包括人员基本信息、关联房产信息、关联人脸信息)、实有人口库(人员基本信息、关联人脸信息)。
  3.1.2进出权限分配
  房主权限:对于已实名注册“我的南京”的户主,天然拥有名下所有房屋所在小区的进出权限。
  非房主常住人员权限:房主可通过“我的南京”为名下房屋的准入人员(家人或租户)赋予小区通行权限,每间房屋根据实有面积等数据规定授权人员数量上限。
  访客权限:房主可通过“我的南京”为临时来访人员申请临时通行二维码,二维码有效期为24小时,访客通过扫码进入小区。
  3.1.3进出小区流程
  人脸识别进入小区:在小区入口处安装人脸识别和自动闸机设备,人员准备进入小区时,采集设备将人脸信息上传至人员信息管理后台,首先通过与“我的南京”人脸信息库比对,人脸信息库未存储或比对失败的通过实有人口信息库进行二次比对,实名认证后对有权限进入小区人员予以放行并将进入信息存储至云端。   扫码进入小区:在小区入口处安装扫码识别和自动闸机设备,常住人员可通过“我的南京”人员身份二维码扫码进入小区,访客通过临时通行二维码进入小区,比对通过后予以放行并存储进入信息。
  人员离开小区:人员离开小区时无感通行,但通过前端设备采集离开人员信息并存储至云端。
  3.2项目建设可行性
  技术成熟可行。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和扫码识别技术已实现快速发展,广泛应用于考勤、访客管理、酒店、安防、公安、金融、机场、地铁、边防口岸等多个对人员身份进行自然比对识别的重要领域,用于小区人员管理可精确掌握出入小区人员情况,技术成熟可行,风险较低,实施简单。
  实施基础扎实。目前市大数据中心实有人口库基本覆盖了全市常住人口信息,“我的南京”APP实名制用户达516万,占全市常住人口47%(按照全市常住人口1100万测算)。同时全市个人房产信息已全部接入,避免了市民前期房产信息的登记核验等一系列问题,具有很好的实施基础。系统基于“我的南京”独有资源,其模式即便支付宝、微信等实名制用户系统亦无法复制,具有鲜明的南京特色。
  基层反响积极。通过交流,我市各基层单位对于该项目业务逻辑、实施前景等反响较好,对于项目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方面的作用充分认可,项目落地难度较低。
  3.3项目建设必要性
  3.3.1助力社区网格实有人口管理
  第一,实现人口数据的高效采集。社区网格员承担着综合治理、劳动保障、民政服务、城市管理等多项职责,需要全面而快速地完成基本信息的采集。通过本项目系统,网格员不再需要上门登记住户信息,通过系统后台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辖区内常住人口数据,并实时掌握房屋居住人员信息和辖区人员进出信息变动情况,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二,实现实有人口动态管理。通过对人口户籍信息、人员进出权限信息、人员进出信息的分析比对,可以智能提取人员变动信息,挖掘人口流动情况,实现人口動态管理。相关沉淀数据在社区安全管理、综合治理等方面也将发挥巨大作用,如通过一间房屋的人员赋权数量判断人员居住情况,针对性地治理群租房问题;在特殊管控时期如疫情期间,可通过人员进出信息准确掌握辖区内流动人员情况,推动疫情防控措施落地等。
  第三,实现重点人群精准服务。利用项目归集信息与社区网格现有的重点人群信息以及公安、民政、社保、残联等部门共享信息进行关联分析,形成人口画像,精准化开展服务管理工作。如根据人员进出信息发现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等长时间未出小区,可针对性安排网格员上门问询,做好帮扶;发现社区矫正人员、重点稳控人员进出信息异常,可及时了解情况做好监管工作。
  3.3.2完善数据归集,提升数据质量
  项目建成使用后,能够实时归集小区人员进出数据、市民实际居住地、人脸信息、房屋实际居住人员信息和租房信息等数据,对于数据管理部门这将进一步丰富全市人口数据库,为分析全市实有人口、人口流动情况等奠定基础。也有助于相关职能部门从社会管理和风险防范的角度,更加精准地掌握人口流动信息等城市管理要素,为各类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分析研判、指挥调度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同时,随着房主授权、身份认证、网格员上门核验等工作的展开,将对现有人口信息库数据进行动态优化,核验矫正,进一步提升数据质量。
  3.3.3优化小区管理,改善用户体验
  长期以来,南京市小区的门禁通行以刷卡和人工登记为主要方式,均不同程度存在手续繁琐、效率低下、不实填报等问题和风险。采用人脸识别、扫码识别方式进入所居小区方便快捷,特别是对于已注册“我的南京”并上传人脸信息的房主无需任何操作即可无感进入小区,用户体验显著提升。系统数据来源于“我的南京”APP房产信息,真实可信,可进出人员均为房主或房主授权人员,解决了冒名顶替、信息不实等问题。在提高小区人员进出效率的同时,大大降低物业管理成本和管理风险,提升了小区安全管理水平。
  4 结束语
  社区网格管理通过政府权力下沉和社会管理重心下移,有助于加强社会管控。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化手段,有利于从技术上发现问题源,容易进行源头治理[2]。在本项目成功实施并具备一定数据积累的条件下,市大数据管理部门可进一步深度对接社区网格的日常工作,建立市一级社区管理服务通用型平台,将社区主要工作进行分类,推动各类工作线上的流程再造,并以模块化的形式进行包装提供给基层使用。平台提供定制化服务,各街道社区可以针对自身情况和需求,自由选择使用各个模块或进行二次开发,满足基层个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荣卓,肖丹丹.从网格化管理到网络化治理——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实践、发展与走向[J].社会主义研究,2015(4):83-89.
  [2]  何瑞文.网格化管理的实践困扰[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1):16-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3542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