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贸易壁垒下我国农业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露

  摘要:深做、细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振兴的必经之路。生猪作为我国价值最大的农副产品,在国计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融资能力差制约了生猪行业的现代化发展。虽然国家近年来出台一系列“三农”扶持政策,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引导金融信贷资金流入等缓解了部分企业融资的问题,但受限于金融机构利益导向和生猪行业风险因素等,生猪企业仍然面临融资成本较高、缺乏合格抵押物、企业融资二级分化明显、融资渠道单一、行业风险较大等融资困境,实际流入生猪企业的资金借贷不均衡、成本高等问题依然突出。通过对融资问题的分析,本文从构建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加大金融支持、拓宽融资渠道提出应对生猪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生猪企业 融资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畜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主要经历了快速恢复阶段、产量扩充阶段、转型发展阶段、生态健康养殖阶段,但也面临诸多挑战[1]。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生猪生产国和消费国,猪价波动不仅事关生猪企业,还关乎百姓的菜篮子、农民就业增收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受禁养与限养政策、疫情及自然灾害等方面影响,猪肉价格近几年波动较大,2018年下降到历史低位后,2019年生猪价格,全年整体猪价暴涨200%,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国内生猪供需缺口较大,生猪价格保持坚挺。伴随国际形势的复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自然灾害、瘟疫等不确定因素,新贸易壁垒下生猪价格变化不确定因素增加,消费升级背景下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食品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既要注重向质量型发展升级转变,还需兼顾畜禽污染治理,加大信息化支持力度。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指出要“提升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能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小农户融資能力”。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做好猪肉的保供稳价工作。在复杂形势下若仅依靠内源性融资难以实现规模扩张,企业往往会因此错失占领市场份额的先机,新形势下,有必要加强对农业企业融资困境的研究力度。
  一、生猪企业的融资特点
  (一)资金需求较为灵活
  生猪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周期性特征,因此资金需求呈周期性、临时性特点。同时,一些外部因素也导致对资金的阶段性需求,比如,政策方面近几年对企业经营提出新要求,从2014年我国开始实施《禽畜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开始,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一些养殖户因棚舍设备不达环保标准、废水超标、渗排等原因被责令停产修复环境或关闭取缔。2019年受非洲猪瘟影响,猪价暴涨促使农户、企业养殖意愿提高,对银行的短期贷款需求加大,这些都体现了资金需求灵活性特点。
  (二)对资金借贷成本较敏感
  生猪成本控制决定了企业的利润,保持成本领先决定了企业在行业中抗风险能力的大小。除了少数头部企业通过从选取优良种猪育种、采用精准饲喂的方法、运用现代生产管理手段、规模生产等基本实现了低成本,进而在市场中保持优势地位,在借贷市场上有较高的议价权,但对于多数的中小型企业而言,其养殖成本较高,当猪价下跌时,极易发生亏损,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对借贷成本更加敏感。当农户及中小企业是生猪提供的主体时,他们的生产成本基本决定了整个生猪市场价格的水平,此时成本较低的大企业能够获得丰厚的超额利润,进一步进行扩张,为未来提升市场占有率做准备,小型企业只能获得正常利润。当猪肉市场价格下降、原材料上涨叠加不确定的猪瘟等因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不得不疲于应对亏损和还本付息压力。因此,总体来看,企业对于资金借贷成本比较敏感。
  二、生猪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
  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资金链的断裂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打击,这一点无论是对巨无霸企业还是小微企业都适用。生猪企业的资金基本来源渠道主要有三个,其一为企业的自有资金,这部分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合伙人,是企业初创期的重要资金来源;其二是国家财政支农资金,顾名思义,这部分资金具有一定的政策性,相对于商业贷款来说往往利率比较优惠,但不足之处是金额有限、针对性较高,难以兼顾企业多样化发展的资金使用;其三是各种类型的金融资金,常见的包括农户贷款、银行贷款、非银金融机构贷款,随着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发展,资金融通也常常能看到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和期货公司的身影。自有资金毕竟有限,国家财政投入也受政策性、实效性影响,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的提升将不断压缩企业利润率水平,仅靠前面两种投入难以维持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把目光瞄准外源性投资,即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有偿获取资金支持,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融资困境。
  (一)缺乏合格抵押物,融资成本较高
  第一,缺乏合格抵押物。生猪企业整体而言对融资成本比较敏感,过高的融资成本将打消企业的融资意向,不利于企业发展。但对生猪企业而言,面向银行借贷资金往往需要抵押质押物,但由于还要考虑环保、远离市区等因素才能达到建厂标准,企业用地往往采用的是租用形式,这种形式没有办法去确认所有权,难以通过用地获得抵押,而另一个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禽类及其副产品,这些资产由于缺乏流动性好、公开透明的市场交易平台,银行难以对其进行估值,因此也难以通过这类资产充当抵押物获得融资;第二,加之农业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利润率不高、企业经营看天吃饭等特点,银行在贷款方面会比较谨慎,企业不得不通过支付较高的贷款利息来融通资金。但是,较高的资金借贷成本进一步拉低了企业利润率,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利润表起负面作用,影响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企业发展陷入负循环。由于银行控制风险等原因,往往对中小企业放贷审批更严格,中小企业在无法获得银行贷款时,往往选择民间借贷,这种模式虽然手续简单、审批快,但是其利息较高,企业的合规性也难以保障,一旦出现问题,企业很难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二)企业融资二级分化明显
  行业政策性因素等推动资源向头部企业聚焦。在市场化自由竞争下,整个行业呈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现象。2016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中,提出要在2017年底前关闭或搬迁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小区)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划定禁养区,这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打击极大,2017年也因此被称作生猪产业转型的关键过渡年,这一时期,我们可以看到高污染、低效率的中小散户没能达到相关要求而不得不退出整个行业,而有规模效应的养殖龙头则经过短暂调整后加速扩张占有市场份额,市场对牧原股份、新希望等市值百千亿的头部公司完全不吝于资金的支持,而中小型企业及不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大多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
  (三)融资渠道单一,行业风险较大
  第一,融资渠道单一。虽然我国生猪企业现阶段呈快速发展趋势,由于猪价上涨,企业近两年的盈利水平有较大提升。但总体来看发展不够成熟,A股上市的生猪企业占比不高。大型企业为了占据市场份额不断通过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加大投资力度;一些小的企业由于企业规模不大、未形成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会计制度等,信用等级不高,不得不面临融资渠道单一、融资困难的情况。叠加新贸易壁垒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资金会愈发偏好有抗风险能力、产业链完备、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头部企业,中小型企业的过度依赖银行借贷将难以满足其扩张的大额资金需求。
  第二,行业风险较大。现阶段,行业风险主要包括疫情和自然灾害风险、饲料原料价格波动风险、食品安全事件风险、人力资源风险四个方面。中小型生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受行业风险影响较大,进一步导致融资困难。
  疫情和自然灾害风险下,企业会对资金有突发性的需求,动物疫病是畜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风险,2018年爆发的非洲猪瘟,由于缺乏有效的疫苗导致对全行业企业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存在养猪场转型升级、提升防疫能力等资金需求。2020年初,新冠疫情肆虐,封村断路、延迟复工、关闭屠宰场等措施导致养殖生活难以正常开展,诸多中小型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
  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来看,对生猪养殖业务在企业营收总占比较大的公司,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公司整体影响越大。近几年,豆粕、玉米等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2018年,饲料原料成本呈震荡攀升态势,在阿根廷大豆减产、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叠加下,国内豆粕市场阶段性暴涨,国内玉米价格也先降后升。但2019年原材料价格又呈现相反的走势,国内豆粕现货全年降幅超过10%,2020年,仍然存在极大不确定,企业必须择时加强原材料采购能力和投入,确保有足够资金应对原材料波动,因此,对资金的需求较为灵活。对于一些头部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参与上游产业链来控制原材料成本,或者成立专业的部门通过金融工具对冲风险,而对于中小企业,可供对冲原材料价格波动的手段和能力是贫乏的。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健康,关乎企业存亡,生产经营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忽导致风险事故,会对企业品牌和经营造成冲击,对企业业务、财务情况、股价或者业绩等有不利影响,肉类及肉制品是病毒的主要载体,在生产运营全环节都要加大成本投入,严控病毒传播。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短视性、防疫条件差,抗风险能力更弱,经营的不确定性更大。
  人力资源风险。随着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不断加大,规模化、现代化养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将面临人才储备不足、人力成本提升等问题。对于中小企业,由于从业者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法律意识淡薄、道德风险较高,进一步发生信用违约风险的可能性较大,银行不愿意贷款。大型企业制度相对健全,各职能部门之间也起相互约束作用。
  (四)风险控制与补偿机制尚不完善。
  企业面临的风险构成银行等金融机构拒绝贷款的理由,在贷款时,银行往往会基于风险控制、转移、共担等思路要求企业提供保险、担保、抵押等把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而现状是由于农业产业的保险覆盖率比较低、覆盖面比较窄、融资担保利润率低,导致保险公司、担保公司一般不愿意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保险或担保[2],致使企业融资难。
  三、生豬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
  (一)构建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由于企业经营的复杂性,资金供需方的信息不对称是企业融资难的主因。第一,政策层面,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用其历史业务数据及基层人员一线调研等相关优势,通过和非银金融机构等建立联系,构建多维度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第二,企业层面,企业可以主动引入权威的第三方机构对其进行信用评级,依据法律法规、现代会计准则等进行运作,及时向融资方披露企业经营现状及可能影响企业的风险因素,主动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向资金借贷方、投资者、潜在合作者树立诚信经营的形象。
  (二)加大金融支持,拓宽融资渠道
  1.确保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中小企业的发展事关民生大局和国家稳定,面对新形势下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对于具备一定发展前景但是受疫情等方面冲击较大而暂时受困的企业,禁止盲目断贷、压贷,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以政策性担保优惠,鼓励各金融机构压低贷款费率,加大对其贷款、再贷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各商业银行可采取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完善续贷政策安排、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式[3],鼓励保险机构加快保险理赔速度。
  2.供应链融资。传统的融资是割裂评价供应链单一企业,分别对其进行授信与管理。由于企业特性,中小企业在融资中获得资金的难度大。供应链金融是近几年金融创新的一个产物,通过把供应链上下游看作一个整体,综合考评,对其参与者进行授信的一个形式。其关键在于供应链企业之间通过数据共享、明确梳理出其具体商业模式等方式,降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根据业务范围的不同,一般饲料企业和头部企业在生猪供应链中起核心地位,具备较高的资金实力,所以对于资金回笼时间长而急缺资金的企业,核心企业可以通过供应链金融满足其他企业的资金需求,实现上下游企业的共同发展,也维持了上下游企业的稳定性、增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为未来深入开展业务、实施兼并等提供有利条件。   3.完善动物活体抵押政策,构建生猪“企业+银行+期货+保险+担保”多和合作模式。活體动物抵押融资是针对农村规模养殖户开展的以牲畜、家禽等活体作为抵押物从而获取贷款的一种新型融资方式[4]。该模式的完善对于生猪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生猪企业化解资金紧张有关键作用。尤其对资产主要集中于活禽畜初创期企业而言,由于市场缺乏公开有效的交易市场,对活禽畜价值计算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与之配套的金融产品不完善,银行不愿意给企业放贷。
  证监会于2020年上半年批准大连商品交易所开展生猪期货交易,标志着动物活体抵押政策的施行更具可操作性。期货对现货价格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随着生猪期货功能的发挥,对完善生猪价格形成机制、提升市场主体风险管理能力和助力生猪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企业及有关部门应积极思考,灵活运用金融工具,从“企业+银行+期货+保险+担保”角度,充分发挥银行、期货公司、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各方优势,保障企业经营长远发展。此外,还可以探索生猪“企业+期货”模式,由银行和期货公司共同参与设计金融产品,引导企业参与期货市场豆粕、玉米等农产品交易,控制企业饲料成本,从根源上助力企业管控成本,消化风险。
  4.上市。在国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背景下,鼓励符合条件的生猪企业在主板、创业板、新三板等板块上市,是发挥资本市场价值发现、直接融资功能,破解企业融资困境、助力企业快速扩张的有效方法。上市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运用股权质押、债权融资的方式筹集资金,融资手段更加丰富高效,因此,上市被看作是企业理想的融资渠道。这需要政策层面,降低企业上市门槛、缩短上市环节,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和保障机制,让生猪企业能够在资本市场上融得资金,同时还可以鼓励风险资本投资生猪企业,鼓励生猪上下游产业资本进行横向或纵向并购,增强企业实力。
  四、总结
  在新贸易壁垒下,生猪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问题,企业应当充分考虑可能面临的复杂形势,结合企业和行业特点选用合适的对策来提升融资能力,保障资金链的完整,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三农”、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历史机遇,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刘刚,罗千峰,张利庠.畜牧业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挑战与对策[J].中国农村经济,2018(12):19-36.
  [2]贺根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困境及融资模式创新[J].甘肃金融,2020(07):45-48.
  [3]杨光乾.严重疫情下农业经济发展思路[J].理论与当代,2020(03):19-20.
  [4]胡心阁,杨立社.养殖户活体动物抵押融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20(08):18-23.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3822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