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方悦

  摘要:互联网金融发展加快了普惠金融向弱势群体的渗透和普及。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及双循环背景下,如何促进低收入群体进一步提高金融可得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金融进一步被大家认识和接受。不管是正规金融机构还是网上借贷机构,都非常重视借助互联网进一步延伸金融触角、拓展业务。为此,笔者基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探讨如何借助互联网金融加快普惠金融,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普惠金融  难点  建议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是针对传统金融存在的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现象提出的金融服务定位。其目的是希望长尾客户能够获得更多的金融服务,参与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和谐发展。国务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对弱势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该规划的制定,极大地促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借助互联网金融的优势,金融服务逐渐覆盖县域、农村等偏远地区和弱势群体,较好地带动了普惠金融的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在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方面的优势
  (一)覆盖范围广
  一是无需金融网点和自助设备即可获得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突破了地域限制,即使地理位置偏僻,只要有了网络,即能获得正规金融服务及阿里巴巴和京东等金融服务。老百姓只要下载了信用社或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app,即能获得转账、还款等相关服务,获取最新的金融信息等,也可借助支付宝、微信等获得支付、转账、理财等,弱势群体的金融获得感不断增强。二是金融产品多。互联网金融不仅方便地为客户提供了收款、支付、贷款等传统服务,也方便客户购买各类保险、理财等金融产品。如有需要还可获得证券相关服务,如网上开户、买卖股票、国债等。互联网金融的这些优点无疑进一步扩大了金融服务的广度与深度。
  (二)交易成本低
  一是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由于互联网金融不存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相对传统的金融机构,减少了人员配备以及开设营业网点的选址、装修、安防、网络等成本,能够以较少的成本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对新客户开发的成本很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机构推广普惠金融服务的积极性。二是从客户角度看,通过互联网金融足不出户即能获得各种金融服务,既简化了传统业务流程,又省去时间成本。即使金融知识匮乏的农村留守老人,只要慢慢引导,也会减少戒备心理,逐步接受微信收款、支付、接收红包等风险较低的金融业务。
  (三)缓解信息不对称
  对传统金融服务来说,不管是提供者还是接受者,存在一个重要隔阂就是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互联网金融恰恰能够消除这种误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即使再偏僻地区的客户,通过征信系统即可了解客户的信用情况,为客户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对于支付宝、微信等互联网金融来说,也很方便地通过人脸识别等技术,以及客户信用情况(如支付宝积分等),快速了解客户信用情况,甚至能迅速地进行信用评级,提供风险可控的金融服务。如平安普惠,农户仅需在客户端完成在线申请,平台通过大数据自动识别客户,就能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完成低于3万元的小额贷款发放。
  (四)风险控制好
  互联网金融可方便地收集客户资料,了解客户信用情况,降低违约风险。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互联网金融推出信用额度在1000元至20000万的农户信用贷款,提高了普惠金融的安全性,有效防范不良贷款风险发生,控制不良贷款率。近几年互联网金融公司逐渐接入央行征信系统,既拓宽了客户的金融范围和信息,又有利于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的产生。
  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现状
  (一) 依托互联网构建了普惠金融多元服务渠道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金融机构构建了物理网点、自助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多元化服务渠道体系,形成了“7*24”小时金融服务模式。同时,对物理渠道布局进行动态调整优化,形成私人银行服务中心、财富管理中心、贵宾理财网点、一般理财网点、金融便利店、社区银行和自助银行并存的格局,更好地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客户群体的个性化、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金融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二)构建了普惠金融一体化服务平台
  在互联网经营条件下,无论是物理网点,还是网上银行服务渠道,都建立了支付结算、投资理财和贷款融资一站式服务平台。各金融机构积极布局“支付+融资”和“线上+线下”等多场景应用,整合并提出了自己的互联网金融品牌,如兴业银行紧跟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依托集团综合化经营优势,为客户在手机端打造智能化一站式集团网络金融門户,推出“银银平台”“直销银行”“兴业管家”等平台,和数字中国研究院(福建)共同建设了“金服云”平台,在支付、融资线上的业务创新有“兴e付”“兴闪贷”“兴车融”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再如中国银行推出了“中国银行微银行”微信公众号,通过微信公众号可以办理投资理财、外币结售汇、外汇牌价、中银E贷、在线质押贷款申请、贵金属购买、金融工具(存贷款计算器、所得税计算器)、中银直播间(可以收款金融资讯、心理课程、诸葛学堂、部分中小学名师课程)、在线预约(可以进行外币取款预约、纪念币预约、存款证明开具、对公在线预约开户)、生活服务(可以进行生活缴费、网点查询、周边商户查询),该平台集合生活工具、学习平台、业务办理、网络快捷贷款、理财投资、贵金属购买等多功能于一体。
  (三)加快普惠金融业务和服务创新
  在互联网经营条件下,商业银行依托自身客户基础雄厚、渠道网络发达的优势,加快了普惠金融业务和服务创新,普遍开展了一站式服务APP手机应用,如招商银行“掌上生活”、交通银行“买单吧”、中国银行“缤纷生活”等,建立了面向他行客户的直销银行、提供金融与非金融消费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如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分别推出了“融e购”“e商管家”“中银易商”“善融商务”等。还推出专门为特定客户群体量身定制的APP应用,如大学生APP、工银商友俱乐部等。在服务模式上,各家银行不约而同地推出了官方微信公众号、微信在线客服、微金融服务、金融服务信息微信推送等。   三、依托互联网金融发展普惠金融的难点
  (一)互联网金融设施有待完善
  一是欠缺统一的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使得商业银行无法与从事互联网金融的机构进行信息互通。目前大部分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风控多依赖于第三方征信数据库,在针对借款人进行风控审核时,各个平台之间数据不互通,无法完全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国内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只做到互联网金融机构之间信息共享,大部分还没实现与中央银行的信息共享。个人征信、企业征信平台虽然发展较快,也无法弥补互联网金融征信标准化体系存在的缺陷问题。二是机制不够健全。早期互联网金融准入门槛低,对业务品种、从业人员素质等无明确要求,致使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存在重客户数量、轻客户质量的现象,相关金融信息交换机制欠缺,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之间沟通不畅。 资源投入在当前,产生效益要需要较长的过程。在目前基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经营绩效考核体系下,管理层在两至四年的任期内要实现经营规模、经营效益阶梯式上升的发展目标,如果将人力、物力资源过多地投入到普惠金融服务上来,短期经营业绩难以体现,更多的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效应,因此,多数基层银行机构发展普惠金融服务仅仅视为形象宣传、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停留在运动式、阶段式的层面,服务效率、效果不尽人意。
  (二)互联网金融知识普及不足
  一是缺乏普及金融知识的专门机构或部门。各地银行业协会或金融学会在普及普惠金融知识方面欠缺,缺乏系统性。使得经济落后、地理位置偏僻的农村地区的互联网金融知识薄弱,普及率低,农户的金融消费意识与风险意识提升缓慢。在互联网金融知识推广过程中,除了最接地气的农信社,机构上收的商业银行在乡镇及农村普及金融知识普遍存在薄弱环节,无法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最大限度让客户了解、接受金融服务。其次,大多数基层商业银行的员工平均年龄普遍超过40岁,对互联网金融等新知识、新业务的认知、接受和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对客户的营销服务能力欠缺、吸引力不足。
  (三)互联网金融服务意识较弱
  一是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少。出于成本与效益考虑,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业务推广时,适合农村等欠发达地区及弱势群体的金融产品不足。城市居民互联网金融服务获得感较强,但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产品设计时出于风险防范考虑,对农村地区要求较高,无抵押贷款等品种少。二是互联网金融创新能力不足。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近几年我国“三农”取得了长足进展,对金融也存在多样化需求,但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却难以跟上,没有针对不同消费层次与生产层次的农户开发适宜的金融产品。
  (四)互联网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随着第三方支付的蓬勃发展,各类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被支付”“被消费”“被办卡”等涉及电信、金融诈骗案件呈高发态势,作案手法不断翻新、层出不穷,不仅造成金融消费者资金损失,也给商业银行带来声誉风险,对商业银行的技术防范水平和服务管理能力形成新的挑战。
  四、加快推进普惠金融服务的建议
  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应切实落实好以客户为中心、以渠道为基础、以产品为利器、以服务为纽带、以创新为导向,主动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通过普惠金融业务服务促进自身的发展。
  (一)完善互联网金融软硬件设施
  一是加快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并实现与央行征信的接入。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的建设,有利于实现信息覆盖的全面、完整,使各平台与金融机构间信息共享更为便捷,并为商业银行与借贷平台各方提供信息查询服务,有利于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降低信贷成本。二是商业银行应加快网点智能化服务改造步伐,建立与智能银行相适应的运营模式,加快将占用柜面资源多的非现业务迁移到智能机具上,进一步提高智能服务模式的业务覆盖范围。三是紧跟市场环境变化和所在区域经济金融环境条件变化,实行网店业态动态管理,加快在大部分乡镇建设金融便利店、社区银行、自助银行等,在农村地区可以先行在移动端进行互联网金融的普及,建立在线转账等功能的自助设备,满足客户日常生活需求。
  (二)加强互联网金融知识宣传
  一是建立当地人行牵头,银保监会、地方政府金融办、各商业银行共同参与的互联网金融知识普及办公室,定期对金融服务薄弱的偏远地区和弱势群体进行互联网知识全覆盖,重点培养客户或潜在客户的金融消费意识,同时也要树立他们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使互联网金融造福老百姓而不是有损于他们的利益。二是以客户金融知识普及教育、货币金融知识、个人征信知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和金融风险提示教育为重点,关口前移、提前介入,帮助客户规避金融风险、防范金融欺诈,持续提升消费者金融知识水平。
  (三)加强互联网金融服务
  一是以客户为中心,扩大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降低金融服务门槛,惠及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等长尾客户,为不同的客户群体量身定制差异化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二是要创新互联网金融产品,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精准度。借鉴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如按照“贷小、贷短、贷分散”的短、频、快原则,尽可能多地开发出低门槛的产品和平台。三是发挥互联网传播快的优势,加快开发老客户、拓展新客户、培育潜在客户,抓住移动金融发展机遇,通过APP和手机银行等推广应用,满足客戶在线问题咨询、产品精准推介需求,提高服务效能。四是创新“线上”与“线下”营销服务模式。以互联网金融业务平台和产品为抓手,加快网点智能化转型,依托大数据支持和网格化营销,抓好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和支付结算、理财融资、非金融消费等互联网金融业务产品服务渗透。
  (四)强化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
  一是强化法律建设,制定行业规范,有效防范和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金融信息安全的行业标准,加强互联网金融数据以及网络安全管理,实现有效防范和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二是加大政策支持,为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运行环境,为互联网的技术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和最优质的技术支持。二是商业银行应加强互联网客户准入的审核,严防冒用他人证件办理开户、开卡业务,提高互联网支付结算的验证。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人脸识别验证等加强互联网支付验证,进一步提高互联网支付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张珩,罗剑朝,郝一帆.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陕西省107家农村信用社全机构数据的经验考察[J].中国农村经济,2017(1):2-15.
  [2]杨伊,高彪.互联网金融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实证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武汉金融,2017(8):18-22.
  [3]赵丹.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现实基础、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辽宁省营口市的实践[J].农业经济,2016(5):111-112.
  作者单位:福建江夏学院国际教育学院2017级金融学1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3839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