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普惠金融服务建设模式与完善路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田金鑫

  摘要:发展普惠金融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还能满足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金融长尾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对促进金融资源公平有效配置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监管机构的决策部署要求,国内各金融机构纷纷聚焦普惠金融,着力打造特色化普惠金融服务模式,以此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推动普惠金融服务的雨露滋润至经济底层和末梢。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目前的普惠金融服务建设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服务建设模式的路径。
  关键词:普惠金融服务 建设模式 完善路径
  一、目前我国普惠金融服务建设模式
  (一)科技赋能普惠金融服务模式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廣泛应用,国内各大商业银行为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效率与服务广度,纷纷尝试金融科技赋能。通过大数据挖掘、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将业务模式、流程进行连接和聚合,打造了科技赋能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即通过金融科技手段来促进普惠金融服务的创新,利用数字化交易打通信贷输血堵点痛点,从而将金融活水惠及到金融服务不足的各类群体。该模式主要运用金融科技的思维和精神,以提供非接触线上金融服务为主,通过拓宽服务边际唤醒和满足长尾金融客群的潜在需求,有效缓解多年以来难以解决的信息不对称、获客成本高、定价不精细等瓶颈问题。以招商银行为例,该行依托金融科技以“科技+服务”在普惠金融服务上弯道超车,着力打造了“一个中心批全国”的零售信贷审批模式,形成了“专业化流程、量化风险管理、平台化运营”为支撑的线上小微服务新模式。还建立了以数据驱动为主导的风险管理体系,对接了公积金、税务和社保数据,在风控的基础上,还能为普惠金融客户群体提供更多的贷款准入依据。近年以来,招商银行更是持续推进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以延伸普惠金融服务的触角为目标,先后上线了招贷APP、招行App、掌上生活App以及招商银行企业App的4款App,基本覆盖普惠金融客户群体的需求。截至2019年4月,招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4000亿元。
  (二)专设机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
  根据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以及银监会印发的《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实施方案》要求,大中型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响应政策,回归金融服务本源,纷纷在总行层面成立了聚焦民营小微企业、“三农”、脱贫攻坚等领域的普惠金融事业部,不断加码普惠金融服务,专业化、特色化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形成了专设机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该模式主要以专营机构为平台,以普惠金融领域为服务重点,聚焦专业化、批量化、模板化运作,因地制宜通过差异化信贷政策、金融服务,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以农业银行为例,该行一直深耕于专设机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建设,并因地制宜,从信贷管理、资源配置、考核激励、队伍建设等方面打造规范化、精细化、专业化、差异化服务体系。目前,农业银行已将普惠金融专营机构做成特色招牌,在全国范围内共设立了1000家总行级普惠金融专营机构,其中普惠金融专业支行500家、普惠金融特色网点500家,还不断加强一级分行专营机构的建设,把服务聚焦于优势产业集群等重点区域,逐步扩大辐射并向基层延伸,形成贴近客户、满足需求的服务体系。其中农行专营机构当中的福建福清支行、河南兰考支行、深圳宝安支行等,结合当地发展特色,以多渠道批量服务客户、“贷款 + 扶贫”放大普惠效应、 大数据助力精准服务等方式,开拓了服务普惠金融客户群体的广度和深度。截至2019年底,农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量超过2100亿元,增速达58%;农行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了120个基点。
  (三)普惠金融示范区建设模式
  为了进一步深化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推广金融科技运用、完善基础金融服务,我国多地金融机构积极探索普惠金融服务新模式,以营造农村普惠金融优良环境、推进乡村振兴为目标,在普惠金融示范区建设上下足功夫,让更多的金融服务惠及城乡末端。该模式主要以区域为试点示范,侧重于精准扶贫和绿色金融,以金融产品、金融教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为着力点,使农村地区货币信贷环境、货币支付环境、社会信用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以打造出能复制、易推广、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服务新模式为目标,继而推动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提升。最为典型且被推广的就是普惠金融“兰考模式”。该试验区紧紧围绕“普惠、扶贫、县域”三大主题,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窄,可得率、便利化和安全度低,农民贷款难、贷款贵,农村信用环境差等金融服务痛点堵点难点入手,通过普惠金融与金融扶贫、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政务改革、信用体系建设以及激励引导政策相结合,初步形成了“一平台四体系”模式: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金融服务体系、普惠授信体系、信用信息体系、风险防控体系,实现了金融服务的“触手可及”“人人均享”,有效打通了金融活水流向普惠金融群体的“最后一公里”。截至2019年12月末,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普惠通”APP累计下载400万余人次。22个试点县(市、区)建成普惠金融服务站8177个,发放普惠授信33.8万笔,普惠授信贷款余额163.4亿元。
  二、目前我国普惠金融服务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普惠金融的重视力度,以及各种政策响应配套落地,我国普惠金融整体得到较快发展并驶入快车道,但是与实际需求相比,普惠金融服务建设还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短板和弱项仍制约着普惠金融服务建设和升级。
  (一)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普惠金融服务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便是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多层次、较完善的体系能提高金融服务质效,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目前,我国的普惠金融服务主要以银行为主导,发挥着普惠金融“领头羊”作用,并初步形成了商业银行、政策性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科技企业等在内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但在实际上,普惠金融机构体系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导致服务下沉不足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成为了横亘在我国普惠金融服务建设中的高山,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普惠金融服务创新和发展。一是普惠金融体系构建发展不均衡。从整体看,国有商业银行更青睐于项目贷款、服务高端客户,特别是在县域发挥普惠金融头雁作用不大;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虽有心而力不足,技术水平、管理能力都制约着其发展普惠金融服务的水平;政策性金融机构功能未全面发挥,与地方中小银行、村镇银行的合作力度还不够大,在挖掘政策性银行资金规模优势和地方商业银行地缘优势上还不够充分。二是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从区域看,虽然我国已经在推广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模式,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普惠金融服务建设仍然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些地区的普惠金融机构主要以地方农村商业银行为主,国有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服务发挥空间不大,还无法完全直达至乡镇,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科技企业则更青睐于发达地区的普惠金融类业务,因此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的缺陷尤为严重。   (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目前,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建设的目的在于使弱势群体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使金融资源向西部地区、偏远农村地区等较难获得信贷支持的地方倾斜。然而,作为推动普惠金融服务建设物理支撑的金融基础设施,其建设的覆盖面还远远达不到满足普惠金融建设的需求,尤以偏远农村地区为甚。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始终是各商业银行、非金融机构等开拓农村地区普惠金融业务疆土上的绊脚石。主要体现在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上还留有空白。例如银行机构数量少、定位模糊。其中大银行网点下沉不足、小银行功能有限、主要服务乡镇的邮储银行代理网点转型升级还不到位;农村地区支付便利化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ATM、POS等自助机具的投放未完全覆盖;农村支付清算渠道不够多元;手机支付、网络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的推广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等。乡村网络体系、移动手机终端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充分,比如物联网、云平台体系建设,农村数据采集渠道建设还不完善,无法为金融科技的充分应用提供良好服务。因此,由于偏远农村地区的银行网点、金融设备、征信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加上金融科技等手段又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便无法在这些地区的普惠金融建设上大展拳脚,最终导致金融供给和需求产生匹配时差,农村金融资源有效供给不足,导致普惠金融无法有效覆盖这些地区和长尾群体。
  (三)产品创新同质化仍然明显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数字化转型推进普惠金融服务建设已经成为当下金融行业的共识。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以金融科技作为发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利器,不断探索新科技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应用,通过开发线上金融产品、业务场景运用等改变传统单一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随着这种趋势的不断深入,不难发现各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产品创新上越来越同质化,在产品精细化上虽有一定突破但力度还不够大,导致普惠金融服务难以有效满足小微企业、长尾客户等多元化的融资需求。以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的线上普惠金融产品为例,建设银行针对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先后推出云税贷、结算云贷、信保贷、科技云贷、科技信用贷、科技智慧贷、快E贷等多个中小企业普惠金融信贷产品。如云税贷是以在建行代缴税、行外纳税信息为依据的全线上信用类贷款,大数据自动审批,额度最高可至300万元,利率最低为5.0025%/年,随支随用,按日计息。而工商银行也有类似的产品“税务贷”,以税授信,该产品是基于企业经营及纳税数据、为小微客户提供的信用贷款业务。由于竞争的需要,每个银行的产品都出现了这种同姓不同名的现象,普遍性的普惠金融产品较多、针对性的普惠金融产品较少。因此,普惠金融产品的同质化问题凸显,产品细化程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普惠金融服务建设的持续推进。
  (四)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有待提高
  近年来,普惠金融在我国获得了较快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可得性、使用情况、质量进一步改善,在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经验,数字金融技术的运用加速普惠金融科技的应用推广,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仍然面临诸多的挑战。如为民营小微企业、“三农”、贫困人群提供金融服务风险大的特点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普惠金融的“最后一公里”难题犹在。普惠金融服务最大的障碍就是风险,而阻碍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风险主要体现在普惠金融服务提供方和需求方两个层面。从普惠金融服务提供方,即金融机构层面看,风险主要是金融机构如何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上,如何打破原有传统的观念重建适应普惠金融的风险控制等;从普惠金融服务需求方层面看,普惠金融客户本身存在的风险点包括风险高、经营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金融知识储备不足等。因此,即使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发线上普惠金融产品,仍然要面对无法覆盖的诸多风险,纯粹靠金融机构支持是很难触及至“最后一公里”的。
  三、完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的路径选择
  (一)全面提升金融科技应用水平,探索金融数据要素化新时代
  金融行业天然具有数字基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也明确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足见其在新时代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价值和地位。至此,数据将不仅仅是金融业务过程中的副产品,而是推动金融业务发展的核心要素投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数据要素时代中,金融行业要在技术选型、能力建设、应用场景和安全管控等领域全面提升金融科技应用水平,加大数据融合共享,探索金融数据要素的新应用,持续推动普惠金融客户群体需求状况分析。一是推动应用场景的构建。继续加大挖掘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金融业务的融合点,加快推动新一代技术应用场景建设,探索普惠金融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新模式。比如利用大数据等,降低民营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服务可获得性;以区块链技术为重要突破口,借助其低成本构建互信、数据不可篡改、信息可追溯的优势,构建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模式,搭建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平台,开发信用技术背书,弥补交易参与者之间的信用鸿沟等。二是提升安全管控的数据作用。利用区块链技术有效释放“数据能”,在算法、存储等多維度推动技术突破,同时为了便于整个金融行业应用区块链技术,应确定金融领域区块链的统一风控应用标准,统筹推动在技术架构、跨链通讯、信息安全、隐私保护、性能评价等方面的相关标准规范建设,切实推动金融风险联合防控。
  (二)推动建立现代农村金融体系,补齐普惠金融服务中的短板
  农村区域作为我国普惠金融服务中的薄弱地带,却是积聚普惠金融服务诉求最多的地方,特别是边缘地区的长尾金融客群因其所处的地域金融基础设施差、所能享受的金融服务针对性不强、所接触的金融知识不充分等原因,普惠金融可获得性较差。因此,当务之急就是推动建立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补齐普惠金融服务中的各类短板、弱项,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地区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一是搭建适合农村地域的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体系。积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向农村地区倾斜,有针对性地根据区域不同特点,优化大中小金融机构的布局,配置相应的县域及乡镇物理网点,积极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基层下沉、回归本源;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产品体系。根据农村普惠金融受众群体的特点,开发多类普惠金融产品,积极拓宽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产品设计要继续向精细化、差异化、定制化转型,积极满足农田水利、农产品加工业、智慧农业产品技术研发推广等现代农业重点领域以及传统的种养殖业领域的合理融资需求,持续开发“三农”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三是大力普及数字普惠金融。将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纳入金融服务范围,由于农村地区金融网点比较少、金融服务单一,不能有效满足用户的金融服务需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很好地满足农村人口的金融服务需要,极大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质量。   (三)加大普惠金融产品创新力度,量体裁衣突出个性化、定制化、差异化
  目前,金融机构的普惠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谨慎的放贷思想禁锢着创新思维的发散,导致普惠金融产品始终围绕着安全的客户,边缘客户无法真正获得所诉求的服务,普惠金融难以真正有效地推动。因此,金融机构要加快找准普惠金融产品创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因地制宜、错开发展,根据服务受众者的实际需求量体裁衣,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开发定制化、差异化、个性化的普惠金融产品,以提高弱势群体的金融获得满意度,同时要重新树立以持续创新有效的普惠金融产品来推动盈利新动能的发展理念,实现服务和业务发展双赢。例如,对于县域经济、三农、民营小微企业等薄弱领域,金融机构要深挖这些客户群体的信贷需求和客户特色,要适当放开抵押担保的传统放贷理念,开发出适合这类客户群体的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信贷产品。再如,商业银行应该充分评估各个省份、不同地区的发展程度和经济特色,以省份、市、县三个等级分类推行适当的发展策略,不能将经济发达地区的产品生搬硬套在经济薄弱地区广泛推广,要在充分符合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实际上创新产品,以区域特色持续创新有效的普惠金融产品来打造盈利新动能,实现服务和业务发展双赢。
  (四)多方多维度立体推进,确保金融机构普惠金融实现商业可持续性
  发展普惠金融是消除贫困、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发展普惠金融更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有效途径。目前,金融机构作为发展普惠金融的主力军,除了要面临如何有效推动业务发展的诸多挑战外,更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业务发展和商业可持续性的问题,因此在普惠金融大环境下,全方位地思考解决商业可持续问题迫在眉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持续推进创新和技术进步,普惠金融要充分根据运营成本约束条件构建不同的、适应地域实际需求的组织机构,从微观层面触达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二是持续发挥大数据的应用,在解决普惠受众对象无担保、无抵押問题的同时,实现科学测算风险概率筛选客户;三是持续动态调节普惠金融服务手段,切实满足普惠对象的需求,最大程度促进普惠金融的高效配置。
  参考文献:
  [1]饶思原,李泽建,王佳惟.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思考——以河南省兰考县为例[J].征信,2019.
  [2]沈艳兵.新时期我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J].城市,2018.
  [3]蓝虹,穆争社.普惠金融的发展实践及其启示[J].金融与经济,2017.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芷江侗族自治县支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3886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