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发展协调性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孙守辉

   摘 要: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国内众多产业都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农业当然也不例外,但农业信息化问题时至今日仍然较多,严重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本文从农业信息化建设策略入手,结合其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现状探讨了两者协调发展策略,以期对同行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农业经济;农业信息化;信息技术
   一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备受世界关注,尤其是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全球经济受到巨大的冲击,而我国经济虽然增长缓慢,但也推动了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农业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鉴于农业经济的特殊性,实现农业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农业信息化概述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构建以农业产业、农业生产、农业经营为主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强调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足以说明党和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高度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力度随之加大,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大。
   1.农业信息化
   目前,我们常说的农业信息化包含了广义和狭义两个。广义的农业信息化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互联网技术来实现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消息的流通,让两者之间消息达到迅速、准确、及时传播的一个过程。而狭义的农业信息化则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引进互联网技术来改进现有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生产效益的过程,其中包括农产品供需关系、三农政策、农业生产技术的宣传和传递。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互联网+农业”生产模式并不等于农业信息化,只能说这是农业信息化中的一部分。
   2.农业信息化特征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我国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也可以说是农业发展的历程。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因此准确分析农业信息化的特征至关重要。农业信息化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化
   近年来,各种形式的局域网和以光纤、宽带为基础的广域网范围逐渐增大,网络用户数量迅速增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越来越普及,已成为各行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组成。在农业生产中,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让农户及时、准确、完整地获取市场信息,有针对性地调整农作物种植种类和数量,进而降低农户生产风险,减少其损失。
   (2)综合化
   农业信息化是多项信息技术结合而成的综合性技术,其中包含了数据库、网络、计算机模板、知识库、多媒体、数据运算、远程控制等,同时还要将这些技术与现代农业科技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农业信息化。这些多项重要信息的有机结合,使得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大提高了农业现代化经营水平。
   (3)全程化
   农业信息化并非局限于某一个农业生产的技术,它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都有着拓展性。这种综合、全方位的技术极大改善了传统农业生产和经营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使得原来农业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避免了传统农业生产劣势,提高了农业企业竞争力。
   二、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城乡经济差距虽然有了明显的缩小,但从整体角度分析,其差距依然明显。在信息飞速发展时期,城市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趋势,出现了许多新兴产业,然而农村地区由于网络基础设施较差,整体经济水平低。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许多发达国家都已经逐渐实现了农业信息化,这些国家包括日本、美国、德国等。从这些国家农业经济分析不难看出,农业生产者可以利用网络全面了解市场行情与农业科技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保障了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就国内而言,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作用。
   1.优化农产品配置模式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高了农业信息的传递速度和效率,保障了农产品信息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优化了我国农业资源配置模式。农业在信息化建设道路上必然会运用许多的信息技术手段,这些技术服务于各类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农户和消费者及时掌握这些关键信息的同时,科学调动和配置农业生产、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做到合理配置资源,将有限的资源放置在最适合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位置,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指明道路,这样不仅能促进农业经济的科学发展,还能节省资源损耗,减少铺张浪费。
   2.优化农业结构
   在农业信息化的指导下,农业结构得到了有效的优化。根据市场需求,将各种农业资源投入到发展潜力大、空间大的行业中,利用信息共享的优势,让农业生产者了解市场需求,根据市场发展前景转变产业项目,建立与市场需求更加相符的发展模式,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管理和决策的质量。
   3.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素质
   农业信息化可以極大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整体素质。近几年,农村信息网络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农业生产者和管理人员能通过网络手段及时了解到国内外农业信息,同时还能学习各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除此之外,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极大地增加了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素养,培养了农民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终有效保证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质量。
   三、农业信息化现状与改革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在机械化时代背景下,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过程中以现代科学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机械技术为主的农业生产新方式逐渐取代原来人力耕种的农业生产模式。2017年国家领导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张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这也意味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进入新阶段,但就目前农业信息化现状而言,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产人员信息化意识不足
   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改革力度也在逐渐提升,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发展中产生的人员信息薄弱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严重影响着了生产积极性。在农业信息化改革中,广大农民群众是最终实施者、受益者,因此在工作中急需解决地便是农民对信息化的认识和普及,只有农民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农业信息化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这些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产业结合基础下的基层工作,目前我们常见的农民信息技术培训方法包含了农民学习班、公开公益讲座等,为农业生产者信息化意识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另外,在培训中心如何调动农民学习积极性,也是目前工作的难点,有地区开展了产业结合模式下的信息化技术培训,利用试点改革的方式,建立起信息化试验田基地,组织农民定期开展学习,这样不仅调动了农民学习积极性,还提高了农业信息化宣传效率,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
   2.信息化科技产物的认知度低
   目前,由于农业生产者普遍存在着文化程度低、专业技术欠缺且发展意识不够的现象,农业生产人员信息化意识较为低下,对各种信息化认识不足且接受能力低,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对这些科技产物的认知度不高,就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信息化产品虽然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有关问题,但因传统思想的限制,不少人在新鲜事物接受中存在担忧,担心技术用不习惯或者技术不如以前。另一方面是因为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协调中存在问题,结合不紧密的问题,使得农业信息化产品实用性较差。基于这些问题,在工作中有关科研单位研发了相应的产品使用方法,根据基层农民给出的各种意见制定出难度低、实用性强且能够被农民接受的使用方案。
   3.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难度大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农村人口越来越多地涌向城市,但农业劳动力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如何解决这些剩余劳动力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点,这些劳动力如何达到转型要求直接关系到地区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状况。但就农业人口而言,大量农民文化水平低且在农村扎根的劳动力大多都有年龄大的特征,这也导致了这些人信息化培养难度大、就业面窄。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杜绝这些问题,国家已经出台和颁布了许多关于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政策和制度,不断加大农村创业的支持力度,但效果并不明显,只有少量适龄人才不外流,基于此以减少学习技能技术人员经济负担为主的当地信息技术培养模式逐渐形成,减少信息化人才培养难度。
   四、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协调性
   近几年来,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加,两者之间逐渐呈现出彼此促进、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农业信息化建设力度的增加加速了农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也为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提供了技术依据,就两者协调发展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水平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是信息时代背景下农业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此时需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相关人员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强化乡村干部的信息化思维。通过这些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工作人员,将农业信息化产业与农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与当地实际结合制定出农业经济发展新战略。首先,强化信息化宣传力度,让农民群众深刻认识到信息化技术的好处,促使农业生产、参与者都能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为农业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依据。其次,由于农业信息化是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自动化技术为基础开展的,因此在工作中要加大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力度,提高农业生产人员的计算机操纵能力,这也是实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途径。最后,加大领导人员的信息化培养,“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自古以来上行下效是最好的宣传方式,领导人作为农业发展中坚力量,这一阶层人员的重视且认可,那么基层群众必然相继模仿且主动去学习信息化知识。领导人员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便能更好地指导其他人员进行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目前,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实施力度不断加大,范围也在不断增加,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深入推进“电子商务+农业”和“互联网+农业”发展,加大现代农业发展创新力度,推动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模式,让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进一步地突出,从而保证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但农业信息化是一个综合性、流程复杂且多门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除了业内工作人员高度重视之外,政府还要给予大力的扶持,这是因为政府部门是促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力量,只有政府人员重视信息化建设力度,基层人员才会对此上心,更加积极地组织农业生产者学习信息化知识。
   3.完善产业链条
   在信息技术日趋成熟和普及的社会背景下,要不断加大农业产业信息化推广力度,完善农业产业发展链条,以发展生态农业、健康农业为核心开展乡村振兴新模式,通过将各种产业融合到一起的方式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增加农村工作人员的收入水平,提高农民工资,采用宣传、引导、培养等方法来提高农村工作人员信息化认识,增加农业工作人员工资,从而促进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经营信息化的投入,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进程。另外,切实落实资源和能源保护机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和要求,充分發挥价格机制的决定作用,担当起现代农业发展与环境变化的责任,将环境治理、农业信息化发展纳入到农业经济发展成效评估范围,且将其作为考核评估依据,着力改变支援透支和高能耗农业发展模式。
   4.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现代化、信息化和高效化农业经济管理方式是当今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样让科学化管理成为农业生产管理的核心。在工作中,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使得农业发展更加符合当今市场需求,为实现农业经济和农业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另外,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各行业被广泛的应用,农业产业当然也不例外,计算机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大大推动了农业技术的革新,实现了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现代化改革。在农业经济管理环节中,融入技术,使得管理模式逐渐形成以信息化、高效化为主的管理策略,有效提升了农业经济管理效率,转变了传统的管理策略,让农业技术成果大大提高,有助于提升农民收入。    在具体管理工作中,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经济管理技术培训来提高管理人员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效率。这种方法的应用有助于农业生产信息化、智能化工作的推动,也让农业生产科技的更新和使用更加快捷,让这些技术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做服务,推动了农业科技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5.创新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加大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通过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方式的方法减轻农业高成本压力。在当今农业发展中,坚持以信息化改革为主,以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为核心,促进信息化对农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让信息产业成为农业的支撑,进而促进农业资源与信息资源的均衡分配。构筑以资源节约为核心、以农业资源科学配置为基础的长效引导机制,推动农业经济中资金、技术、人才和土地等要素的科学流动,从而转变当前市场机制下各种要素单一流动的现状,通过价格杠杆、公共财政等手段实现资源双向流动的管理,让农业在发展中更好地分享信息化成果。
   農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离不开管理人员,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最需要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技术。但事实上,管理技术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另外还要具有良好的民主精神,在工作中充分调动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是实现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经济发展协调性的关键,创新也就是通过对人才的管理来改变人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人们创造性、主动性,实现各项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科学分配,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6.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
   近些年来,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升,各种有关农业生产扶持政策不断涌现,促使我国农业经济呈现出稳定、健康的发展趋势,也让我国农业生产呈现出智能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发展态势。在此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采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如农业经济合作社等,这种发展方式大大促进了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规模。有关机构研究表明,将农业经济推向产业化发展道路,不仅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还给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产品市场化打下了基础。在农业生产中采用标准化管理模式,有效保证了农产品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让优质农产品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实现了农民增收的目的。与此同时,在生产中对客户需求要利用市场向导的方式进行科学定位,根据市场要求寻求产品的发展和创新道路,为农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指明新方向,而这些问题都需要利用产业化管理模式达到预计目的。
   7.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随着三农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力度的不断加大,提高三农队伍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势在必行,也是当今社会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工作中,加强基层干部和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培养,提高这些人员的创新思维能力,将信息化产业、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的发展完美结合到一起,通过制定出各种符合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信息化结合的制度规划出科学的乡村振兴战略,从而实现农业信息化、农村经济、农民增收的均衡、同步、相互促进发展目的。
   虽然目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量更是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但相对于庞大的农业人口总数所占比例仍然较小,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仍然突出。就全国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而言,东中部发展较为快,而西北、西南地区发展极为缓慢,一方面是因为国家整体经济状况导致,另一方面与地形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在目前的农业信息化发展中,需要政府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与通讯公司合作的方式完善农村各项信息化基础设施,保证农村信息的畅通,为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总之,农业信息化技术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科学路径,农业经济在发展中很大程度上带动着农业信息化建设。只有在两者发展中给予深入的研究,积极探索两者之间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农业信息化,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谷胜男.大数据背景下农业经济与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探讨[J].南方农机,2020,51(11):87.
   [2]方华.广东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发展协调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4.
   [3]敬然,汤晋.吉林省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J].情报科学,2019,37(10):87-90.
   [4]陈柔,何艳秋,朱思宇,等.我国农业碳排放双重性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J].软科学,2020(1):132-138.
   [5]李谷成,范丽霞,闵锐.资源、环境与农业发展的协调性——基于环境规制的省级农业环境效率排名[C]//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安全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学术讨论会.
  
   作者简介:孙守辉(1974.06- ),男,满族,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人,本科,赤峰松山信息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办公室,经济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3928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