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的区域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汉兵

   摘 要:生态地位特殊省区是提供生态产品、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区域,但这类省区内部也分布着重点开发区域,需要在主体功能区视域下审视和处理这类省区内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布局问题。基于主体功能区理念,构建了一个研究生态地位特殊省区内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布局的分析框架,该框架包含由生态区位、环境容量、资源保障条件、现有发展基础等典型因素决定的各地之间经济重要性与生态重要性的相对大小,再根据这种相对大小明确各地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主体功能定位。并以四川省为例,基于实际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 生态地位特殊省区 经济开发 生态保护 协调布局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2)04-016-04
  
   一、引言
   中国发展已经进入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绿色成为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不是每一片国土空间都要承担相同的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像经济比较发达的广大东部地区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物质文明、经济文明。因此,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特殊的地域载体,特别是一些生态地位异常重要的省区,像青海、西藏、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地处江河源头或上游区域,生态资源丰富,对江河中下游、附近更大范围区域甚至全中国的水源涵养、气候调节、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安全起着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是我国生态产品供给的主体区域。在这类生态地位异常特殊的省区,如何处理好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问题,协调推进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合理布局,就成为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现有相关研究主要是以追求各地之间经济发展总量和生态保护总量的均等为目标取向,忽视了区域内各地之间在资源、环境、生态条件与经济开发条件方面的差异性。基于此,本文以主体功能区理念为指导,根据生态地位特殊省区内各地之间资源环境条件与经济开发条件的差异性和相对优势,明确其生态重要性与经济重要性的相对大小,从而确立各地国土空间利用的主体功能定位,形成各地之间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分工明确、错位发展的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布局。
   二、生态地位特殊省区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布局:主体功能区视域下的一个分析框架
   根据主体功能区的核心理念,这些生态地位特殊省区内并不是都要全面地、绝对地搞生态保护,而是应根据域内各地区不同的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开发条件的差异,比较各地市之间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相对重要性和比较优势,明确各地不同的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主体功能定位。因此,本文基于主体功能区的核心理念,构建生态地位特殊省区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布局的分析框架。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上省域内部各地推动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过程中,忽略区域之间差异而搞齐步走、一刀切做法的弊端。
   构建该分析框架,需要把握几个核心基点:首先,要能够充分体现这些省区中生态地位特殊重要的地区特征,充分体现生态价值的重要性;同时又要能够把握和确定其中重点开发地区的典型特征。其次,依据主体功能区的核心理念和现实实践经验来确定影响区域生态重要性和经济重要性的典型因素;再次,不追求影响因素的全面性,但要能够体现可操作性、可衡量性,且具有一定程度的推广价值。
   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确定了以下一些决定生态重要性的典型因素和经济开发重要性的典型因素,分别分析如下:
   (一)生态区位
   这是构建研究生态地位特殊省区分析框架的一个关键性因子,因为这些特殊省区中的某些区域生态区位非常关键,生态地位至关重要,其提供的生态服务具有广泛的地域外溢性,是其他更广范围区域的生态安全屏障;而另一些区域的生态区位就相对不那么重要,其服务范围相对有限,因此,需要特别关注这些省区中不同地方的生态区位特征。该因素决定特定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程度,包括生态服务功能的高低和生态易损性大小两方面内容。
   (二)环境容量
   该因素代表区域环境――大气和水环境可容纳污染排放物的能力空间大小。以大气质量(一年中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和水环境质量等级衡量环境容量的大小,大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水平越高,表明环境容量越大,还可以继续承载一定经济开发活动的污染排放;大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水平越低,代表环境容量越小,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就越迫切。
   (三)资源保障条件
   该因素表征一个地区支撑经济开发的资源保障条件的优势度,以不可移动的水、土地资源为代表。水、土地资源是经济开发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不可移动的条件,水土资源的充裕与否,从根本上决定了经济开发的边界。
   (四)现有发展基础
   该因素是决定一个地方经济开发优势度和经济集聚能力最重要的指标,它代表了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及进一步吸引生产要素集聚的能力。以当前各地市地方生产总值的大小衡量发展基础和集聚能力,这不同于当下一些学者采用的人均生产总值衡量方法,因为后者与地方的人口数量关系很大,很难体现一个地方的规模经济与发展基础。
   上述几个因素中,生态区位和环境容量共同决定一个区域的生态重要性,资源保障条件和现有发展基础共同决定一个区域经济开发的优势度和经济开发价值的大小。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构建了如下分析框架,作为分析生态地位特殊省区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布局的基本方法路径。
   三、四川省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布局的评价与分析
   (一)研究区域概况
   四川省地处中国西南内陆腹地,全省国土面积48.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367.5万人,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48598.8亿元,居全国第六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省份之一。特别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的提出实施,赋予了四川更加重要的经济发展任务。同时,四川又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大省,全省共有56个县(市)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数量居全国第一,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0%以上。其中既有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重要组成部分的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甘孜、阿坝两个自治州,又有大小凉山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生B功能区,还有秦巴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等。而且,四川很多重要生态功能区地处高寒缺氧的高海拔地区,生态脆弱性高、抗干扰能力弱、恢复能力差。因此,可以说其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地位特殊省区。

nlc20220421174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429114.htm

相关文章